分享

那一声声的韵,醉了东篱的春(2)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参加东篱诵读会的淮师大余校长颇有感触,写了几句有感。

1,读书是获取人类以往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切不可忽视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即“从做中学";

2,读书沒有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限制,想读书爱读书之人,时时处处都有书可读,反之拥有一座图书馆也无用;

3,读书无须仪式感,独处静心就好,还得思考,得感悟,既看字面又看字里,助益对人生和社会认知,或多或少有些借鉴和启迪就好;

4,读书首选经典原著,反复读,慢慢品,有感而发,写下三言两句心得体会,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断提炼修正自己观点,那样就可以写文章做学问了。

他这几条我也是极赞成的。

余校长是北师大的历史文献学博士,近乎是一年一本书的出。

黄山与淮北的人文历史,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

我同时也听到了一些关于读书的令人不安的言论。

中国素有训人的教育传统,搁家里叫家训,在学校叫校训。

定性、评判成风。

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陋习,硬要人按照他认为正确的样式去做事情。

比如读书日的纪念,高深的人就说你那闹腾腾的叫什么读书,什么样什么样才是真读书。

其实他是在说,我这样才是读书,非我者异类。

看得人齿冷。

林妹妹觉得焦大粗俗,焦大觉得林妹妹太作。

哪里有谁在言说真理?

都还把自己当成真理的传播者。

几十年的读书经历告诉我,自由的读与读得自由要多宝贵有多宝贵。

渐渐学会了极重要的一条:我或许不赞成你读书的方式,但我要坚决维护你读书方式的自由。

不管是热闹读还是冷着读。

你感觉舒服、开心就好。

原淮北电视台文艺部周主任就是喜欢老台长陈李林的诗,拿起书上台就念。

她有自己的心得,念出真切的声息。

看着非常亲切。

韩梅老师读的是我的前日推出的文章《相山步行道上,我听过一首歌》,没有音乐相合,干干的读出。

但有实感,就分外感人。

那也是她的日子她的歌。

同样经历了一个时代变迁,读出了共鸣。

翁燕鸣读杨绛的《善待暮年》,她是借杨先生之口,倾吐自己的心声。

她的气度、扮装,耳下垂着的彩缕,都显得极其动人。

几个小姑娘在朗读朱自清的《春》,她们美丽的年华、年轻清脆的声音,尽情展示着美好的芳华。

相之韵朗诵团在春天里一天天强壮起来。

早前还显稚嫩的葛艳敏,现在主持、诵读都已经趋向成熟。

以雄浑、销魂的低音迷人的祖健康,也展现出对作品更为深入而准确的把握,读来文字更增声色。

语文老师出身的丁小靖,更是练出了高于诵读、娴熟驾驭声音和文字的风采与能力。

她能成为诵读情境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已经可以在任何大场面、大舞台上自成风景。

参加朗诵团的王师傅,也开始动笔写东西,他的“乡土”作品叫赵霞、严莉华演绎得楚楚动人。

老王因此而非常激动,特地跑来告诉我。

你知道最神奇的是什么么?

那就是诵读本身。

诵读者只要站到台上,他们浑身就散发出光芒,声音清亮,眼睛清亮。

心也清亮。

朗诵技巧与年轮都在一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淡去。

那是阅读给人带来的美好。

我跟朗诵团的老祖哥讲,朗诵团自身就是一本大书,马尔从你们身上得到的更多。

我写出的文字,不过是看你们这本书的读后感。

诵读会上,终于认清了谁是麦子红了、李梅、湖边小屋等。

她们经常在我文章后面留言,我也成为她们留言文字的忠实的阅读者和粉丝。

东篱的这个下午,我们相互粉丝成一种友谊。

充满书香。

(本文部分图片由王军、老冯、杜鹏提供,深表谢意)

作者相关文章

声韵(2)

东篱风物

娃们的东篱(1)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