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古琴协会的“七月弦歌”今日下午三点半在文化馆小剧场正式开演。 四省六市的琴师汇集。 朋友圈动静也不小。 里面有太极配古琴,琴箫、琴筝和鸣。 茶艺伴古琴自是少不了的。 当初用的是“七月流火”。 那名字多好。 古典,激情,诗意。 大概有一个多月了吧,市古琴协会拉出的文化馆小剧场雅集节目单竟出现了我的名字。 没有任何人先言语一声呀。 节目单最初出的是“阳关三叠”,琴箫和,配群组吟唱。 我赶紧摆手,推脱说曲子不熟,演不了。 我早已决计不上舞台了。 已做历史总结。 小时候在蚌埠市亮相千人的大舞台,是才艺培养与成长需求;上班时登台,是管理工作需要。 舞台于我有些诡异。 站在台上那一刻,就会立刻呈现和人的本真相背离的东西。 拔高、美化、异化,镣铐、面罩、化妆等等。 花花草草都是可以打造的塑料制品。 终于可以自由选择不再登台了,从此素颜。 或者连台下的位置都不坐,扭头而去。 节目策划组退一步,说上个你熟的“采薇”吧。 这就难有托辞了。 “采薇”早前在邹荣老师的办公室排过,东篱琴园里出过台。 最要命的这回是东篱堂主沈怀远的总策划、总调度。 他现在公开声称是我领导,架子也在拉出来。 同事刘恒炜任会长的古琴协会担当演出主体。 排演大导演是兔哥、兔导。 硬是不上,似乎对不起人。 都能想到领导沈怀远的怪声怪调:叫你上,是看得起你;你不上,是不识抬举。 心下苦笑:我都这把岁数,轿子都不坐了,还稀罕坐你的扁担上被抬举? 终究说不出口。 心里还有一个忌惮。 怕人指指点点说,你老马管理舞台刚下,又跑到演艺舞台热闹去了。 离了舞台就活不下去。 好多站惯舞台的,一下台心里真空空落落的;讲话、报告的声调、习惯都没地方存放。 啊啊呀呀的在家里任性。 说到我头上,被冤枉不提。 这话听着也扎心、难听。 我现在倒真是非常喜欢“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的生活。 有个卖豆浆、油条伴着,来个剃头挑子解决头发长的问题。 听古琴弹奏,是我这两三年来的新乐趣。 它宁静中有波澜起伏,音乐里充满历史人文气息。 没有任何一种乐器能够实现这种奇妙的穿越。 一个个音符连缀出共鸣点。 与古人,与自己做内心交融。 又拾起来箫,学着配琴吹。 它与古琴和,便是春风杨柳的温煦。 那声音有相互理解,也有彼此的抚慰。 不喜欢舞台,就欢喜和几个朋友在一起玩。 品品茶,听个弦音,高兴了拿箫和上一曲,便觉天地辽阔,万古长青。 (本文部分照片由魏氏裁坊魏尊凯先生提供)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