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冤死的马谡 扶得起的阿斗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读书之读,有些是增加知识,拓展见闻;有的则就是寻个乐趣,哈哈一笑。

书并没有有用或无用之分,但确实存在有用、无用之不同读法。

读闲书,或是闲读书,最为有趣。

没有任务、目的,将自己的人生阅历也放进去,不觉意的便习惯了琢磨。

有些书你若是闲着读,就能很自如的反着看,追问个不休,里面的弯弯道道便显露出来了。

我从闲读书开始,便不那么尊崇诸葛亮了,不管是史书里的,还是演义里的。

反着读、追问着读你就会发现,历史上凡被抬举到偶像、神圣地位的,大多有包装、神化之嫌。

和现在的明星一样,灯光一灭,光环一除,脸上的粉黛洗去,她还真不如邻家小妹好看。

我眼里的诸葛孔明,其才智确实高过常人,无论是忠人之事,尽职尽责,皆有可令人仰视之处。

但他有毛病。

搁普通人身上,那就是人性本色,并无多大的事,比如卖弄、自恋等。

在诸葛亮身上放大出来,那就是历史事件。

你看他指挥打仗,总喜欢让大将们摸不着头脑,等到打胜了才知道军师的谋略与布阵是如何英明。

即便对关云长这样的重将也是如此行事。

这个是极有风险的。

打仗哪有让部将照着葫芦画个瓢的?按图索骥,不需动脑子都能打赢,这样子下去怎么得了。

他就是用这样的法子在刘备的生死弟兄中树立了威信,甚至于很自得的搞起了对他个人才略的迷信。

你若回过味来看,有些事情真掂量起来,大可疑问。

为什么刘备父子用了他之后自己却无长进?甚至于给刘家留下“阿斗”这样的历史笑柄?不教别人动脑子,把运筹帷幄私有化、个人化,应当说是诸葛亮的典型做派。

民间说“三个臭皮匠,个诸葛亮”,就是对这种个人略迷信的彻底否定。

用现在的话说,得用集体智慧。

再一个是事无巨细,样样躬亲。

他做军师,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参谋与决策权,把刘备弄成了空架子;干丞相的活,就连带兵出去打仗,行前也要不厌其烦的交代后主应该如何如何,不应当怎么样怎么样。

无怪乎后主做他的领导感觉忒没劲,索性做甩手掌柜,沉溺于玩乐。

日复一日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仅累死了他自己,成就了感泣天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矣”青史美名,也直接导致了蜀国的迅速灭亡。

刘备那一代人离开政治舞台之后,之所以会形成“蜀国无大将”的尴尬军事局面,诸葛亮责任是很大的。

除了刘备在时收拢了一批军事人才,以及靠着这批大将的后代,勉强支撑着蜀国的局势外,再无成批的将才在诸葛亮的手下被调教出来,这岂非咄咄怪事?

政治上也是如此。

看看蜀国的文臣谋士队伍,恐怕是三国中最弱的。以诸葛亮的才学识见,决不可能看不见后继乏人的忧患。可就是看不见他广泛的提拔后生,有在世之时便让让前台,给年轻人压压担子的明智之举。

有一两个冒尖的晚辈,也叫他给败坏了。

马谡就是一例。

按理说,马谡是个很有才华、很有前途的年轻的军事战略家,他提出的“攻心”谋略,对解决蜀国后方少数民族骚乱问题,起了关键作用。

知人善任者,应能够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卧龙的智慧,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更何况刘备生前也交代过,说小马才华横溢,但有些主观武断,言过其实,用这样的干部要注意避开他的缺点,尤其在关键处用他独当一面要特别慎重。

结果还是被深谋远虑的诸葛亮严重忽略了,引发了“失街亭”那样的重大军事后果。

马谡被斩确实是个冤案。

如果论“过”,诸葛亮的领导责任以及用人失误应该是最大的。

一个实战经验缺乏、尚不成熟的军事战略家,却要去临阵指挥这样一个重大战役,也只有诸葛亮有这个胆量做这个决定,关过于自负的马谡什么事呢?倘若诸葛亮爱惜人才,稳妥用好年轻人,把马谡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一步一步的实战中细心点拨,这个被斩的年轻人定会在三国历史中更有作为的。

等到诸葛亮明白这一点,企图补救的时候,可惜已经没有了马谡这样的好苗子了。

以一国安危系于一人之身,这才是蜀国在诸葛亮之后必然灭亡的原因。

长期居于权力中枢的核心,两位君王对其言听计从的卧龙先生,竟然会有这样的低级错误,也正应验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老话。

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失”也太大了,决不是挥泪把马谡杀了就可以打发的,也不是丞相是千古名臣,皇帝是阿斗的理由可以推脱掉的。

作者相关文章

归来仍是读书郎

读书:以人为镜,其实也是自我探索

读书:不对等的知己,其实就是依附关系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