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红色文旅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孟溪ProbeT连山 2020-09-17

  金燕

  红色文旅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在革命奋斗与改革建设过程中锻造的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旅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与功能,深入探究红色资源与思政育人之间的内在关系,能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思政育人的理论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每个红色文旅资源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笔者认为,根据“浸润式”教学的整体性、民主性、发展性、启发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遵循大学生的思想思维成长规律,从感知、认知,感悟,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动态化、主体化,增强体验感、亲近感,按照“化静为动、反客为主、由远及近、从疏到亲”的“四阶”路径,采用活动浸润、情感浸润、语言浸润和情境浸润的“四维”浸润方式,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可以更好地促进红色文旅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化静为动

  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常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灵活和灵动,“浸润式”教学对红色文旅资源的展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图文展板等静态形式之外,还可借助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或通过历史情境剧、歌舞演绎等实景演出的形式,再现当时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对英雄人物的事迹或者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通过更为生动、逼真的动态形式予以再现。这种“化静为动”的表现形式,能让历史跃动起来,让人物生动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鲜活起来,教育实效性自然能够更加突显。

  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反客为主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反客为主,以生为本,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真正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依托红色文旅资源,组织学生走近革命家后代、聆听革命故事,演唱革命歌曲、诵读革命诗文,或者在红色旅游中转换身份,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由被动参观到主动参与,真正身临其境并亲身体验,刺激其感官,由内而外地激发起自主性。

  创新思政教育阵地——由远及近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中对党的光辉历程的回顾和总结,对共产主义光辉事业的介绍和憧憬,不能仅局限在三尺讲台,或仅依靠书本教材,更不能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遍布全国的红色文旅资源,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国家、民族、社会的历史缩影和见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将思政教育的课堂从校园内的小教室延伸至红色圣地的大课堂,对增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体验感、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可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

  创新思政教育素材——从疏到亲

  将传统的红色教育中观念化、神圣化的英雄主义、历史伟人等,进行富有亲和力和贴近性的解读,挖掘红色文旅资源中的鲜活素材,有利于减少00后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时代疏远感、陌生感,增强亲近感、亲切感,可以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让红色文旅资源丰富大学生的教育素材,让刻板的说教充满人性的温度,有助于让大学生对革命先辈的高风亮节、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从理论认知上升到情感认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运用“浸润式”教学,将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为大学生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新时代的故事,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商贸职院分基地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