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工场 · 或许这个时代还需要英雄,但做个普通人就很好

 正午文化 2020-09-17

让自己画舒服了,也完成表达的诉求了,已经足够。

对熟悉陈晓工,或是只是看过他早期作品的人来说,如果能在当下和他面对面交流,会很容易产生一种割裂感——那个年轻时喜欢指点江山,且习惯于在作品中融入大量意象和情绪的艺术家,怎么就变成了如今这副“柔顺”的模样?关于这些疑问,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随着年龄渐长,人的心态会平和很多,能静下心来好好享受生活,还能继续画一些自己喜欢的题材,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值得珍惜了,还较个什么劲呢?”

年轻时的陈晓工,确实是个意气风发的“激进派”。出生于美术世家的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甚至拥有那种“可以扒着门缝往画室里看”的便利条件,也几乎是顺理成章地考入了鲁美。“我上大学那时候,还是诗歌和各种西方思潮成为主流的时代。对版画专业的我们来说,接受了太多的西方绘画理论和技巧,会更偏重写意的风格,觉得这才是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现在想想,就是一种没来由的年少轻狂吧。”

《眺》160X100cm

城市》160X100cm

大学毕业后,陈晓工做过学校的美术教师,此后又远赴日本深造。即使是在回国后,他也先后尝试过一些职业,在现实中摸爬滚打,接受着来自生活的磨难与考验,甚至还在45岁“高龄”的时候尝试过北漂。对他而言,这是一个能让他逐渐沉下心来的过程,审视着曾经的自己,也重新认识艺术和人生。“以前的鲁美老教授,会在画画前特意点上一炷香,做什么用呢?是让自己静下来用的,直到香柱直直地向上飘去才开始创作。对现在很多所谓的艺术家来说,都缺少这种认真的态度了,那还怎么可能画出真正优质的作品?”


也是在这些年的探求和摸索中,陈晓工越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开始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践行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会贯通。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回过头去看,他不觉得自己在年轻时走过什么弯路,而是把一切归结为艺术家在其成长与成熟过程中的必要经历。“心境会决定你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决定你所采用的技术方式,能真正把东西方文化艺术巧妙融合在自己的创作当中,这门课太大了也太复杂了,需要一辈子都付出精力去不断地钻研它。尤其是置身于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会如何去提炼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方方面面都是这样。或许这个时代还需要英雄,但做个普通人就很好。至少现在的我这样以为。

《双人跳》50X40cm

《细菌》50X40cm

这个时代还会有梵高那样的艺术家吗?这是我一直想丢给陈晓工的最后一个问题。但想来想去,还是没有说出口。因为这一刻突然觉得,它的答案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了。

正午:回看整个绘画创作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

晓工:因为父亲就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工作,所以我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的,每天接触的东西大多与绘画和艺术有关。大四毕业那年,我创作的毕业作品《工地2号》还入选了全国三版展览,这对当时还是个学生的我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激励,也让自己在绘画这条路上有了更多的想法和动力。

《泡》系列 50X40cm

正午这种经历肯定也会让你对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吧。

晓工:画家也是普通人,也一样会随着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增多,导致其创作轨迹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改变。对我来说,大学毕业后陆续当过教师,去日本留过学,回国后还做过装饰工程、电视台编导、职业画家、教师等等职业。可以说,每一次人生角色的转换都会有相应的积累和体验,然后再去不间断地画,那么在心态和视野上就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瓶》系列 50X40cm

正午具体说说。

晓工:比如在2012年举办个展的那个时期,当时个展上的那批画(《瓶》、《泡》、《放大镜》系列),着重表现的就是自我的状态,以及社会属性中人的状态。但是到了2016年联展的时候,当时的创作就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状态里了,画面上会在二维的基础上强调更简明的色彩,也更有张力一些。直到近两年这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点也有所改变,会对眼前的景物更有兴趣,创作中也更有随性发挥的余地了,不会再去拘泥于一些所谓的条条框框。

正午在你早期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很多更写意的元素,那么你是怎么看待写实与写意间的关系的?

晓工:就我个人而言,并没有刻意去在乎什么写意和写实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会觉得,这么画对我来说会比较舒服,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那就这样画就好了。年轻时或许是因为接受的西方创作风格和技法更多的原因吧,会更愿意贴近写意,同时对写实的创作手法有一定程度上的抵触,可现在就不会再这样想了。要我说,不管是写实还是写意,只要能够很清楚也很愉悦的完成自我表达,就是好的、合适的。

正午这种创作的特色具体体现在构图、造型、色彩上,又有怎样具体的变化?

晓工:可能是因为我是版画专业出身的缘故,在创作中会更喜欢平面性,会更倾向于色彩明快且对比强烈的表现方法,同时在人物造型上也力求简略,不去追求像与不像、准与不准的语言特性,着重画面上的节奏与韵律。

正午: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什么样的目标和计划?

晓工:对于未来的创作,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规划的。只要更多关照自己的内心,来完成接下来的创作,就很好。概括起来说,就是“心无旁骛”地去画,就行了。这样更有趣,也更有可能真实地打动自己的心,我觉得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对艺术家而言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李小树  曹欣宇  李佳遥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