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张镭,男,笔名:阿容,原名:张龙桥,江苏宿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项羽文化》执行主编,著有杂文随笔十余部,长篇小说两部。 张镭 一 明初有个官员、也是一个诗人,叫林弼,写过一首诗,诗名叫作《虞姬怨》。 君王万人敌,贱妾万人怜。 昔有丝萝托,愿言金石坚。 云胡竟失势,恩情不终全。 骓马骄不逝,楚歌声四喧。 君心为妾苦,妾身为君捐。 嗟君气如虹,创业未八埏。 恨妾命如叶,事主无百年。 游魂遂惊尘,怨血溅流泉。 妾死亦已矣,君行当勉旃。 江东地虽小,星火亦可燃。 愿身化孤燕,随渡乌江船。 在众多关于项羽关于虞姬的古代诗文里,林弼是第一个对项羽乌江自刎提出与众不同观点的人。在作者的眼里,项羽情真假,爱深浅,唯虞姬最知。项羽之自刎,原因多种,恋姬乃一,盖虞姬最明。在认识项羽、虞姬感情,分析项羽自刎原因,表述项羽内心忧念,林弼的诗显然最为真切、最为完整、也最为细腻。作者假借虞姬之口,委婉泣诉:我之所以死,就是为了让你无牵无挂地突围南驰啊!我之所以死就是为了让你无忧无虑地渡江而去呀!你展示宏图,我心才安,你完成大业,我死才值啊!如果你想我,或者我想你,我可化飞燕,来到你身边。其实,我在死前即有心愿,也向你吐露过,“愿身化孤燕,随渡乌江船”。而你如何这般选择?如何这般放不下我? 英雄救美的故事早已不新鲜。对咱们的战神而言,他的美人已先他而去,即使有心又有力施救,也是无人可救了。而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原因外,诗人林弼也像大多数诗人一样一面哀怨项羽之败,婉转责怨项羽不肯渡江、自刎乌江是一时义气而失却东山再起的机会,一面借虞姬所表化孤燕追随之愿,别开生面地肯定了项羽为追求完整的爱情宁可抛掷“王冠”也不愿让心爱的虞姬孤魂一人。他要留下来陪她——他这个最最心爱的女人! 如果照此理解,那项羽的惊天一刎,乃是一惊世的“情圣”行为!虞姬乃为他而死,他怎么可以一走了之呢? 二 屈大均是明朝的遗民、文学家,是18岁就参加反清斗争的斗士。虽然失败了,但却为时人所敬。他也写过一首曲,曲名叫作《虞美人》。曲文如下: 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 项羽为何不东渡,自刎乌江浦?屈大均的一曲《虞美人》点到了“血道”——原来是“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 悲到极处哭无声,人无泪,只盼人醉,只求一梦睡。此曲言至极处,令人心碎!——“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 三 我个人认为,项羽最能够感动于人的部分并不是他的战功,而是他的大仁与大爱。单就他对于乌骓马的那种爱,似乎就为一般人所不及。至于他对虞姬专一的、忠贞的、壮美而凄然的爱情,两千年来每一念及,便令人潸然泪下,难以自己! 如果说虞姬自刎,是为了项羽轻装前进、突出重围、再兴霸业,那么,对项羽而言,那个知他懂他爱他疼他的女子为了他连命都不要了,他还继续打下去又有何意义呢?是的,他完全可以渡过江去,但是,一个男人丢下他心爱的女人而不顾,这在项羽看来,不应是他的性格,更不应是他的品德、他的情怀、他的为人!他不愿看到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的魂灵在这个陌生的地域孤独地飘荡,他应该留下来陪她,死也要死在一起。——爱姬是为他而自刎的,那就让他也为爱姬自刎一次吧! 四 我们不妨回顾或者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虞姬自刎之后,项羽悲痛欲绝,此时,天将欲晓,军情火急,项羽同将士一道就营中掘土,草草埋葬其体,而将其头颅取下,用衣锦包之,系于腰间,上马冲出重围。 项羽挟虞姬头颅向南急驰,谁料渡淮之后,入阴陵,迷失道,陷于大泽。后转入东城,竟被汉军追骑包围,突围战中衣锦包裹散落,丢了虞姬头颅。项羽为此恨天,天之亡我,何毁我情? 项羽来到乌江,立于渡口,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为生,即渡江而去,另一条便是死。此时的项羽,心潮翻滚,壮烈而短暂的生命到这里就在今天该有个了结了。仰望天空,长叹一声“天之亡我”;眺望江东,感喟“无颜相见”;俯视大地,追兵就在眼前;而回首来路,孤魂舍弃于野——伤悲之心,念姬之心,油然而生! 是啊,爱姬体遗垓下,颅丢途中,我若渡江而去,江水阻隔,她魂难寻,孤游独守,何等凄怜!南北相望,阴阳相隔,何其苦楚! 而爱姬之死,乃为王我,我既不渡弃王,甘愿弃甲做人,回头寻姬头颅,为其抷土葬身;汉军若急迫,做人亦不成,不甘做汉俘,果断行自刎。那时则魂行北还路,可把孤魂寻。 项羽的手下意识地碰到了自己的宝剑,那剑上还留有爱姬殷红的血。项羽阴沉悲戚的脸上忽然露出笑容:我要让爱姬的血溶于我的血之中!此时,汉军已追至眼前,项羽看见来追他的人中有一个原是他的老部下,名叫吕马童,便对他说了几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之后,挥剑自刎。一把剑,两刎颈,血相溶,魂相近,从此不分离,永远在一起!这一刎使项羽在历史上完成了他的“情圣”角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神从此诞生了!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而且败得一塌糊涂,自刎于乌地。却大大地忽略了英雄身上最为光辉夺目的“情圣”的一面,也一并把这个东方爱神的美名给弄丢了。 在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俞樾看来,项羽身具两种典型气质,为世罕见,一是大威,一是大爱。他在其诗《项王墓》中云:“道旁气压秦皇帝,帐下情独虞美人”。 五 曾几何时,项羽还是被作为项羽神而广受祭祀的。 据史料载: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由于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而“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朝官举荐,晋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到任后,为释民负,整顿世风,针对当时吴、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多达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4祠,项羽庙亦在扫除之列。 然而,令拆项羽庙,乡民畏惧,说项羽经常显灵而行威,“项羽庙入内者必死”。狄仁杰闻知后,为鼓舞民心,“镇压灵气”,特写了一篇檄文《檄告西楚霸王》正告项羽及其将校之神灵,宣传国法,晓喻世理,并表明自己是履行公务,势在必行。狄仁杰还亲临项羽庙宣读了檄文,项羽庙才被拆除烧毁。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一文如下: 垂拱四年,安抚大使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项君将校等曰:“鸿名不可以谬假,神器不可以力争。应天者膺乐推之名,背时者非见几之主。自祖龙御宇,横噬诸侯。任赵高以当轴,弃蒙恬而齿剑,沙邱作祸于前,望夷覆灭于后,七庙堕圯,万姓屠原。鸟思静于飞尘,鱼岂安于沸水?赫矣皇汉,受命元穹。膺赤帝之贞符,当四灵之钦运。俯张地纽,彰凤纪之祥;仰缉天纲,郁龙兴之兆。而君潜游泽国,啸聚水乡,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莫测天符所会,不知历数有归,遂奋关中之翼,竟垂垓下之翅。盖实由于人事,焉有属于天亡?虽驱百万之兵,终弃八千之子,以为殷监,岂不惜哉?固当匿魄东峰,收魂北极,岂合虚承庙食,广费牲牢?仁杰受命方隅,循革攸寄,今遣焚燎祠宇,削平台室,使蕙帏销尽,羽帐随烟,君宜速迁,勿为人患。檄到如律令。” 但江南人信神灵,重庙宇,特别迷信项羽神。项羽庙被拆毁后,只是一时断了香火,待武则天还政于李唐,尤其是在开元(713-740)天宝(742-756)年间,庙宇再度兴盛,旧毁者又行重建。项羽庙也在复建之列,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据清雍政朝《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祠祀”记载,江南显要的神庙有:“黄龙洞神祠、吴季子祠、西楚霸王庙、通灵王庙、关帝庙等。”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项羽在江南民间早已被神化,吊诡的是,在项羽的故乡,却没有人把他作为神来祭祀! 项羽当然是人,但人们之所以要把他作为神来供奉、祭祀,显然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大爱情怀的使然。 我们今天纪念他,究竟要纪念他些什么呢?是惊羡于他推播了暴秦,还是感喟于他的乌江自刎?当然,这些也都可以纪念。但在我的内心里,我更推崇的是他的人格,他的大爱! 六 有人说,项羽、虞姬之间的情,是人间真情,男女真情;项羽、虞姬之间的爱,是人间大爱,是夫妻大爱。 谱写、创造了人间大爱的项羽、虞姬,才是真正值得宿迁人为之骄傲、引为自豪的千古英豪!宿迁的城市定位却忽略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内涵,实在令人遗憾!在中国,能够并敢于标榜自己是大爱之都的城市非宿迁莫属!为此,我曾于去年的政协会议上以一个政协委员的名义对宿迁的城市定位提出过如下建议: “英雄故里,大爱之都;古运河畔,生态家园。” 宿迁立地级城市之列以来的十余年间,其发展速度似惊人的飞跃。身为宿迁人,喜悦之情,无以言表。然长期以来,宿迁却一直悄无声息,默默无闻。有人说,宿迁是个不喜张扬的城市,它信奉的精神理念是实干!他们坚信:只要发展起来了,不愁自己的知名度上不去。这样的理解未必不好!但在改革开放的今日世界,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有时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带来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很应该做好宿迁的宣传与推介工作。这其中就包括要有一个别出心裁、不雷同又能吸引人眼球的城市定位。事实上,把一个城市的定位定得好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品牌,也是一个城市的一张通行世界的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