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浮丨散文】高骏森丨宁静的栀子花

 高骏森 2020-09-17
宁静的栀子花

                           高骏森

喜欢上冬天有二十多年了。清晰记得,读小学一年级的某个冬天上午,全班同学坐在一间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教室里,语文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片白雪茫茫的冬天,几枝梅花立在一座低矮的土坯房的墙角里开放,冬天多么寒冷啊,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凋谢了,只有梅花能耐得住这寒冷的天气,无畏无惧的开放。站在远远的地方看,就知道它不是雪,因为从窗外吹进来的风流在鼻孔间,有一股花香。


        语文老师是一名女的,跟我同村人,比我母亲小几岁,我现在的年龄就是当年她教我小学一年级的年龄。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首诗的讲解,她无需讲的那么高深,只译意就行了。我是一个对自然气息嗅觉敏感的人,随着语文老师的解说进行幻想,瞬间,我忘记了已冻僵的双手双脚,把眼睛瞄向了窗外的远方,仿佛,在一片白雪茫茫低矮的墙角,有一枝梅花在凌骨傲放,冷风从花的身上吹进我的鼻孔,好香好香。

        冬天的乡村是宁静的,因为梅花,白雪成了我心中的香雪。寒假,在一场大雪过后的稻谷场上,我搬一张小桌子写作业,翻开书本,就是王安石的《梅花》。我又记起了语文老师那优美的讲解,在这雪霁初晴的早晨,顿时勾勒出了我更加精准的臆想。于是,我从椅子上站起来,跑到一处墙角试图寻找一枝开放的梅花,可找了好几处都没有找到,更没有闻到一丝香气,心情便沮丧了起来。回去问正在做饭的外婆,外婆说这里没有梅花。失望便落在了一个七岁孩童的心中,一直延伸。

        从此,我对在冬天里能看到梅花,闻到花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希冀。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见过真正的梅花。

        爱上写作后,我一直想以冬天为题写一篇关于白雪、关于梅花,关于宁静的诗歌或散文,可终因找不到好的素材而放弃。

        去年年底从广州回家乡过春节,和一位文友原野栀子一起吃了一顿简单富有诗意的便饭后,这篇萌生在心底写作的念头强烈袭击了出来,再也难以控制。

        认识原野栀子是在2009年年底,家乡论坛有一文学版面。早之前在新浪博客,我被一位同样爱好文学的家乡文友发现并介绍了进来。因是家乡人,又都是文学爱好者,很快就亲切起来了。在论坛,我读到了一位网名叫原野栀子的散文,篇幅不长,但文字的丰富情感让我极其欣赏。因为彼此不熟悉,也从不QQ聊天,所以,一直没有正面交流过。她在我的散文《巧克力之恋》后面跟帖写了很中肯的评价。对这么美的一个笔名,从一个诗人独有的视觉与敏锐度去猜测,我把她的年龄定在18至23岁之间,一定是一个宛如栀子花般美丽、青春、宁静的女孩。

        2009年底,我回家乡过春节,农历腊月29参加了论坛举办的网友聚会。作为家乡的一个文学小青年,我被盛情邀请。去到宾馆,迎接我的是介绍我进论坛的文友。席间,我们谈论文学与文友,谈到了原野栀子。我问原野栀子是谁,怎么没见她来呢?文友说她也不认识原野栀子,只知她的文章写的很好,很大气。

        下午三点,当我们正在宾馆二楼的包间闲聊时,从外面走来了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妇女,一进门就用很地道的家乡口音跟我们打招呼,并自我介绍她叫原野栀子,然后向在座的每个人一一问好。当她走到我的面前向我热情微笑时,我慌乱地笑着介绍自己叫心旷(心旷是我的笔名)。“哦,你就是心旷呀,你好你好!你的文章写的很好,那篇《巧克力之恋》的散文写的很感人,我拿你这篇文章教育过我儿子了的。”简单的几句交流,我看出了她是一位有涵养的知识女性,气度非凡。

         因为年龄相差较大,彼此又都不熟悉,本身我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简单的几句寒暄后,我就安静了,坐在椅子上听她们几个年龄相当的女文友交谈。当相互交换电话号码时,我记了一个。回到家用手机登录论坛,翻出了原野栀子的文章,散文《奂家巷》深深吸引着我,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画面,就是我儿时走过的脚印。原来,她是奂家巷人,和我的家只有一河之隔。童年,我经常跟父母去那边赶集。她是谁呢?这么有才华有气质的女性,年龄和我母亲相当,她们应该认识吧,可我不知她的真名。再一次好奇,我掏出手机拨通了她的号码。遗憾的是,号码错了。

        春节后我回了广州,没多久,文联谭主席给我发邮件,说春季杂志征稿,叫我投几篇作品过去。我投了一组诗歌。不多久在论坛看到了目录,我的作品录用了,原野栀子的散文《奂家巷》也录用了。当收到杂志后,我在论坛上看到了原野栀子在目录后面留评:高骏森就是心旷呀 (发在杂志上的作品我用的是真名,下面有简单的介绍,我有写我的笔名叫心旷),这名字取的真好,磅礴、大气。诗歌写的也很美,有灵气。

        我在QQ查找里直接输入原野栀子,还好,总共只有两个网友用这个名,一个江苏的,另一个是湖北宜昌的,年龄也与她的相当,我肯定这个原野栀子就是我要找的原野栀子。点击加入好友,不用身份验证就通过了。我给她留言,说我是心旷,去年聚会后的第二天下午因为看你的散文给迷住,情不自禁打了电话给你,可对方说我拨错了。第二天就收到了她的回言,留了她的号码。核对,原来是我记错了一个数字。后来,我打过她几次电话,有过几次简单交流,再后来,在论坛上读到了她的中篇小说《悬浮》,成熟稳重、结构严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真实淋漓地反应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农村的实景实情,故事中的人物个个都令人唏嘘,不亚于专业作家的作品,点击率、跟贴率都居论坛所有帖子之首。我因上网不方便,在电脑上读过几章节,后来在手机上阅读,很多时都不能顺利打开,于是,我一直等她全部写完了,跑到外面的复印店花了40多元打印出来阅读。读完后我转给母亲看,我母亲看完后写了一则很深的评语。据原野栀子说,《悬浮》原打算是写长篇的,后因家中出了事情没办法继续写下去了,就改写中篇了,小说是根据散文《奂家巷》改变而成的,小说中的人物有很多都是那个村子里的原形,故事也基本上是原形。这篇小说出来后,原野栀子在家乡文坛也几乎是一夜出名,被众多人关注起来了。

        2010年底我回老家过春节,再一次参加了论坛网友聚会。这次聚会没上次幸运,上次参加的文友这次都没有参加,面对陌生的面孔,本就内向的我,变得更加拘谨了。

        第二天我去了原野栀子的家,顺着她给我的地址找过去,她已经走在公路边等我。

        这是三天前的一场大雪后的第一个明媚太阳,田野、街道、屋顶、池水,到处都银光闪闪,活生生一副春光田园山水画卷图。她亲切的话语,笑盈盈的面容和慈祥的眼神,在清风的吹拂下,我隐约看见了一篇乡村美景的散文呈现在眼前。跟随她来到家里,布设朴素温馨,充满诗情,家里有她的爱人和儿子。她爱人是教育局一名干部,姓向,戴一副眼镜,坐在椅子上文质彬彬的。见我进来,很礼貌的站起来打招呼。听原野栀子曾对我说她的爱人之前是中学老师。出于礼貌,我叫他向老师。她让她的儿子叫我哥哥。她儿子比我小五岁,跟他爸爸一样,长的斯斯文文的。交谈中,他们把大多数时间让给了我,自己在旁边静静的听。我们谈到了文学、家庭、工作,也谈了其他一些话题。

        原野栀子说,很多人看了她这篇小说后,都以为她是男的,都认为她是一个对现实社会很不满的专业作家。其实,他们全都猜错了,我是一个喜欢安静,不喜欢受人管制约束的人,网名原野栀子与我的性格有关:原野,广阔无垠,任何有生命能运动的物体都可以在上面自由驰骋;栀子,是一种很安静的花,洁白的,香气淡淡清雅,不受外界干扰,另外,我的真名中间有一个芝字,芝栀谐音,组成了这个网络笔名。

        中午开饭时间,经不住他们的挽留,一起出到外面餐馆吃了一顿便饭。当走到餐馆门口时,向老师已经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事先了解到我不吃咸和辣,向老师就点了一个便炉,锅里满满的全是牛肉,上面漂浮着绿油油的蒜苗,冒着热气的汤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三尺。还有一盘荷兰豆、白净清脆爽滑的莲藕、一盘胡萝卜。三素一荤,红白绿三色均匀搭配,营养、丰富、天然,构成了一副和谐温馨的家庭套餐。饭间,我同原野栀子话多一些,向老师同他的儿子一直安静地吃着饭,偶尔插上一句叫我夹菜吃,并说没有多菜,委屈了等客套话,莞尔一笑的神态给人春天般的温暖。向老师很疼爱他的老婆,在适宜时给她夹一筷子菜,什么话都不说。原野栀子则不断的给她儿子夹菜。他们都知道,现在的社会,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是很不礼貌、又让客人很尴尬的事情,所以,他们只友善的叫我夹菜吃,从不主动给我夹。这顿饭我吃的很饱,很温馨。尤其感动的,是他们一家子的和谐,彼此谦让彼此尊重,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中国家庭的幸福。

       挥手作别,他们三人把我送到楼下,望着我远去的身影后才转身上楼。时值深冬,远安的天空阳光灿烂,清风微微,早几天的大雪给这座小城素描了一幅春日的淡妆。踩着轻盈的步子,脑海里浮出的是整个上午的温馨。
 
        一首甜歌在阳光的清风里沐浴,我仿佛站在一片白雪的空地上,静静看一枝摇曳洁白的花,清清、淡淡的飘进鼻孔,润进脾肺。

        我知道,那不是梅花,是栀子花,一枝洁白的、清香的、宁静的栀子花,在阳光的清风里笑的亲切、美丽、开的优雅、从容、自然,充满诗意……
 
                                    2011年11月27日 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