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首聊!蒋勇:“从0到1”法律互联网创业者的那些事儿!(附演讲视频)

 律新社 2020-09-17

律新社丨编辑部出品

编者按:2016年9月4日,在上海市法学会指导、律新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共同主办的《新生态 新未来--2016年中国新兴法律服务行业高峰论坛》上,“无讼”产品创始人、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勇做了《从0到1,创业维艰:和法律互联网创业者聊创业》主题演讲,这是蒋勇第一次公开全面分享创业心得。他认为,目前法律互联网的创业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法律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较弱,总结分析了法律服务互联网创业者所面临的团队、资本、模式三个困境。


视频说明:“无讼”产品创始人、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勇做了《从0到1,创业维艰:和法律互联网创业者聊创业》主题演讲


今天上午的分享,主办方给我一个小时,我想聊一聊在全国各地演讲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在拟定《从0到1,创业维艰:和法律互联网创业者聊创业》这个题目时我想了很久。

在我决定创业的时候其实很多律师不理解,他们问我:蒋律师的天同所好歹算不错的,你怎么还要再去做一次所谓的创业?这也是最多朋友问到的初始问题,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但是后来读到《从0到1》,和《创业维艰》这两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就用这两本书名作为今天的分享题目《从0到1,创业维艰:和法律互联网创业者聊创业》。

看过这两本书的基本上都是创业者,为什么创业者都要假装读过《从0到1》和《创业维艰》?其实我也假装读过,《从0到1》这本书读过以后我还发过一篇读后感的文章,其实这本书之所以让人愿意去读它,尤其是作为创业者愿意去读它,跟书中这段话不无关系:“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从1跨越到N,这很容易想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探索新的道路,尝试人们从未做过的事情,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才是真正值得赞赏的进步”。

这句话让我触动很深,对一个人来说,如果当他觉得再次创业的时候,这或许是他对外能够宣称时最牛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为什么选择第二次创业的答案。我想从0到1,用这个题目向在座的各位法律服务互联网创业者致敬,不管我们做到什么程度,也不管最终怎么样,至少我们在从0到1的路上,提议为我们自己鼓掌!

还有一本书本·霍洛维茨的《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他说“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地惊醒时发现,梦想变成了一场噩梦。”这个人看起来比较苍老,但是年纪没有那么大,创业真的要去完成一个比难还要难的事情,大家深有体会。同时创业到底有多大的成功比例?马云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或许我知道了做阿里的过程这么艰辛,或许我不会选择创业。


马云从创立阿里巴巴到阿里巴巴上市历经15年时间,他平均每三天左右就想要放弃一次。周鸿祎也有这么一句话:“可以预言的是,不管你有多高的激情,创业不会因为我们的激情高了,成功率就高了,创业永远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事情。一个成功的公司,荣耀的背后,一定躺了100家不成功的公司。”这是我们每个创业者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当很多创业者投身到法律互联网服务中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在这方面已经出现泡沫了呢?说这话的人真的不了解我们这个行业,不管是杨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杨力)还是林书记(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都对法律服务当前的现状以及互联网未来能够对它进行的改变做了很高的展望,但我个人认为当前法律互联网的创业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论坛现场

法律互联网创业非常早期阶段的五点难题
1
法律互联网目前对行业的影响还很弱

律师行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律师线上工作的习惯没有完全养成,那大多数的律师并不习惯于线上的工作和线上的交流。

2
法律服务行业的资本关注度不高

我在网上随便搜了一下,近期其他类似行业融资情况, 2016年1月陆金银所有获得12.16亿美元投资,16年3月京东金融获得10.1亿美元投资。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这些领域,融资动不动都是10亿美金以上,而在我们这个行业,资本关注度并不高,寥寥无几的投资,每一单的总数也少得可怜。 

3
总体投入资源不足

总体投入资源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法律互联网的规模普遍不大,可能几个人、十几个人,大的就是几十个人,还没有看到任何一家过百人的团队,所以规模普遍还不大,法律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稀缺。


互联网进入到传统行业,本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而在难的事情上对于专业服务领域互联网化,比普通的传统行业做起来更加艰难,其中最大的难度难专业人士和互联网人才之间的融合,也就是这跨界复合型人才在当前市场上稀缺。那么缺少人才,人才资源没有,谁来干活?

4
技术上的突破不多

一些我们的互联网的创业团队告诉我他们的技术实现目前是靠外包,如果技术是外包的,我个人认为这种互联网创业团队基本没有特别长远扎根的打算。因为依靠一个外包的技术团队,你是基本上不可能获得资本的支持(待会儿我会谈到有关资本和团队等等方面的影响)。



技术团队外包对于法律互联网的创业来说及任何行业的互联网化来说都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外包团队并不会把你的事情当成他的事业,对于他来这就是一单业务日后再想迭代找他多困难?所有技术的能力是互联网公司最核心能力。

5
模式单一

目前来看项目模式还比较单一,那么绝大部分创业项目集中在法律电商领域。但实际上我们来看,不管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还是互联网金融,它的创业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刚才是就当前法律服务互联网创业现状存在的一些困难,说了创业维艰。这是我们早期项目在开创时遇到的困难点,那么往下该如何来做?我们作为这个行业在创业领域方面的先行者,要注意哪些问题?我想提炼三个关键点,来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团队、资本和模式。

团队

1
创始人

首先说团队,团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这个团队的创始人。在互联网领域,大家经常用的词就是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等,一个团队如果它要从最开始只有一个人到两个人,或者四五个人要涨到一百人、两百人、三百人甚至涨到阿里巴巴这样3.4万人规模,这个团队最核心的、初始的基因来自于创始人本身。创始人的基本素质决定了整个创业公司未来发展总体的格局和走向。那我们看创始人的基本素质当中第一就是格局。


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事大过做互联网,如果马云当年不是做阿里巴巴的话,或许他的理想只是开一个小卖部,最早他开过英语培训班,他的格局只会在杭州,但是今天他不仅仅是在全中国,甚至在全球布局,发展了一个庞大的阿里帝国。如果创始人的格局不够大,这件事情你是hold不住的。格局主要体现在战略思维,你要能够看到别人三年以后才能看到的东西,敢在所有人动手之前先动手,这是战略。对于创始人来说,眼光能够看到三年以后这个行业的状态,甚至能够描述出来十年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是创始人的核心能力。

论坛现场

当然除了战略思维之外,我非常推崇那个梦想要火箭发射出去再回收回来的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的第一原理理论。他有一个最引以为豪的思维模式,为什么他想做的事情,是我们常人想都不敢想,或者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呢?他说很简单,我思考任何问题都是从事物的本质去想,而不是去单纯用类比思维。他说物理学的第一原理就是要从事物本质出发。

2
创始人的学习能力

在任何领域探索时,如果有人曾经干过那么你所做的就不叫创业和创新了。你所做的创新是没有人干过的事情,既然是没有人干过的事情,那么很难得到人们支持。所以,你要有高超的学习能力,对所有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在好奇心下不断催促自己学习,甚至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到从一无所知到成为行家


总的来说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来于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为满足这个好奇心不竭学习的过程。大家不必担心自己在创业领域的无知,因为你干的是创业的事情,在创业领域无知是常态。

3
个人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既包括对团队内部的能力,也包括对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互联网是一个网络效应发挥的场所,这是对外来说,网络效应要想发挥,其实要影响到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并且让每一个结点成为你传播的新的起点,所以你能不能有非常强的势能,去影响到互联网传播的每一个结点,从而让你的理念、你的观念、你的产品能够快速被推广出去至关重要。


在对外这个方面,我们看到BAT,大家能够非常明显看出来,马云的演讲能力强于其他两位。马化腾是产品经理出身,李彦宏是工程师出身,马云是老师出身,老师的口才比其他两位更强一点。对内也一样,当年马云的十八罗汉时,马云在别墅内经典的照片经典的动作,一个打太极的动作,他眉飞色舞,你以为在场的所有人听懂了吗?但是马云的本事就是把自己都看不到的东西,描述到所有人都相信它真的存在,这就是个人影响力对外和对内的作用。到了今天,又有一个新的词IP,在IP时代,我们每个互联网创业者要打造自己的超级IP。

4
管理团队的能力

作为一个创始人,你是未来公司的董事长,你甚至还要兼任CEO,管理团队的能力非常重要,基本都可以放在是对人方面的能力。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如何选人用人,在选人和用人方面是每一个CEO、每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事情。


2012年冬天的时候,我希望寻找到一个跟我一起创业的技术方面的领军人物,差不多每一个周六周日,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跟微软的人谈、跟IBM的人谈,跟BAT三家我能找到任何线索的人谈,我求每一个人让他为我引荐有可能合作的人选。关于技术方面达到一定水准的人才,我见了不下一百个人,前后历时将近两年时间,一直到2014年的年初,遇到我今天的联合创始人,说实在的他见我第一面和第二面对我没有任何印象,他只知道这是一个律师,想干一些事情,但是那些事情都不靠谱。甚至他说为什么你想干这事呢?但是后来差不多我隔一段时间泡他一次,我泡女朋友都从来没有这么勤过,他最后表态说可以试试,听起来好像有点靠谱。他放弃了在那一家公司的高薪和可能的巨额的期权跟我一起创业,这是的确是非常不一样的开端。我认为在没有找到这个人之前,我不可能开始这一段创业历程,雷军也说过,一个公司的CEO应该把80%的时间花在选人、找人才上面。

5
激励人才

人才到了你这之后,如果你不能好好用他、激励他,他真的会走。马云有一句话我一直在用,人之所以离开你,要么是钱给少了,要么是人憋屈了。所以第一你得把薪资给足;创业公司没那么多钱,薪资方面无法满足你的他们,那尽量不能让人憋屈了,你要让人觉得我在跟你一起创业,我们有很大的空间来做这件事,你不要光是嘴巴说,创业公司有一套完整的期权激励制度,掌握这套期权激励制度往下走就可以了,所以可以设置很好的期权制度,来激励团队重要的成员。

6
培养人才
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在公司稍微发展了一些之后,会觉得公司最早的合伙人、或者团队现在发展,那么是不是应该去空降?去外面挖更高的人才来?我想很多人会有这种心态,曾经我也一度这么认为,并且也加大了力度从其他行业去寻找人才,后来才发现它只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路径,但并路径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在人才方面与其外面去挖,不如内部培养成长,内部培养成长的人才对公司的情感和价值观更加一致,也才能跟你更好地走向未来。你不要怪他为什么今天做错这个了,为什么别的公司都做那件事情你没做,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从来没有人干过,连作为创始人、CEO的你都没有干过,为什么不可以体谅他们?所以,最正确的做法是要有耐心等待他成长、帮助他成长,等他成长起来会成为你公司最重要的骨干。

在刚才我说过的马云最初团队十八罗汉里,其中将近一半人都跟着阿里一直走到了上市。比如说彭蕾,在十八人时候,她还只是一个HR,如今她是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副总裁、蚂蚁金福的最高首长,蚂蚁金福是到现在A轮融资刚结束估值460亿美金,成为全球A轮之后估值最高的公司,她是这个公司的第一长官。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从前台出身的童文红,童文红当中十八个人当中是前台,做行政秘书,但今天她是阿里巴巴上市的27位合伙人之一。马云在很多场合,都会对童文红褒奖有加。当你能够跟你的创业伙伴一起成长,才是你培养人才最好的方法。

7
个人意志力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要坚韧,这句话在顺境里说很容易,但是逆境的时候难。比如公司没有融到资,钱只够发到下个月了,怎么办?我们可以想像,这个时候创始人所面临的压力,他所要去克服的这种困难远超常人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我们不能在到碰到这类困难的时候再说我能克服,而是平时就要刻意地、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个人意志力。我认为个人意志力可以被锻炼的,就像最近大家常说的走出个人舒适区,让自己做一些困难又正确的事情刻意地锻炼意志力

举个我跑步的小小例子,我觉得所有的法律互联网创业者、所有CEO都可以尝试跑步。在刚开始跑时你可能会觉得太难了,跑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尤其是每天早上要定时起床,或者每天晚上很累了还要再跑一圈五公里,这很不容易,但一旦你坚持下来超过半个月之后,你会享受跑步带给你的快感。

当你享受跑步带给你的快感,以及跑步的过程当中所体会到的关于坚持的那些满足与自豪,你所体会到的那些关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力,你会受益终身。

 
 资本
第二个关键点,资本。这个词似乎法律人比较羞于谈起,因为法律人都比较清高,大家都觉得资本不就是钱吗?别跟我谈钱。但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够把大家融通在一起的东西就是它,可以说资本的作用在贯穿整个创业过程,如果我们想说你要创的业,你有排斥资本的心态,想都不用想,我们知道你死定了,因为你的思路就不正确。我们看资本有什么作用?

首先非常简单就是资金,你要给员工发工资的,程序员现在都挺贵的,尤其像阿里巴巴上市之后,去年整个市场疯狂时期,随便是个什么公司都觉得我应该做互联网转型,是个公司都要请几个程序员,哪怕请来程序员之后大材小用。我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某公司大张旗鼓从别的公司挖了一个CTO过来,引进到公司之后让他做自己所谓互联网事业部的负责人,但最后这个技术人才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呢?公司的人天天找他说我的电脑坏了帮我修一下,这个CTO待了一个月就走了。这个公司是一个土豪公司就要个面子,你原来的公司多少钱?我给你双倍,人才来了摆在这里就行。这这种现象导致很多互联网公司在人力成本上不堪重负,但也有它的好处,好处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知应该去获得资本的支持,应该从资本方面去拿到付出这块的资金,所以这是资本。

1
在不同阶段,资本对创业的介入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VC投资里会有这么几轮:有好的idea和好的创始人,你可以找天使轮投资;有了初创团队之后做了一个最小的口碑验证产品,你就可以考虑融A轮;这之后当你的商业模式得到验证,你可以考虑融B轮;当你的模式需要快速复制的时候,你可以考虑融C轮;你在中国布局了,甚至在全球布局了,这时候你要强化竞争力,确立你的地位,这代表你的公司逐渐成熟,可以考虑融D轮。

在座的很多律师都是为VC做法律服务的,天天在帮助VC出具文本,有没有想过在每一个阶段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做这些事情,在VC和投资人看来意味着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去考虑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创始人最需要把握的是融资节奏,还有对股权分配的把握。当你拿到天使轮可以做这件事情,可以搭建几人团队,一个月花多少钱,这些钱够花到什么时候,产品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融到A轮?这些都需要你马上要做预算。你要一步一步、每天、每个月按这个规划往下走下去。在天使轮的钱花光之前你要把A轮的钱融到,然后在你到达B轮之前不能把钱全花光,你每一阶段都要发放股份给别人,投资人投钱进来,这就是私募的过程。在你出让股份给别人的时候,你好设计好出让的股份比例到底多少,不能几轮融下来股份出让完了,创始人出局了。如果几轮融下来创始人基本出局的话投资人不会投你,因为创始人投的是创始人。所有创始人在从一开始设计股权结构的时候,不要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相干不相干的人都拉进来,说你5%,你10%,A轮还没开始股权就没了,你创始人手上的股权太少,投资人不会进来,这件事你永远干不成。所以你要对自己的事业负责任,遵从资本的规律。

很多人来找我谈创业想法的人,我一般问他们,你这个公司设立了吗?他说设立了。我说把你的股权结构给我看一下,看完之后就不行,你要真对自己有信心的话,投资人就会告诉你这样做不对,你会丧失到以后融资的机会。我建议他们跟公司团队商量,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重新注册公司,重新设计股权结构。这些事情没做好之前不要创业,不然以后你再建议重新设计一个股权结构,所有的股东不会同意,尤其是当你走到C轮、D轮之后,而你的仅剩1%的股权,从当时出的五十万到现在五千万,可是整个C轮才融了五千万,你能全给他让他退吗?这就是资本、资金。

2
资本能给你经验

投资人投了很多的公司,也看过很多公司的创业过程,所以他对于创业是有经验的,当然他还有对于公司治理的经验。对于公司治理经验我想在座有大佬,像潘跃新老师就是公司治理方面的专家,如果获得投资了,你可以在这方面请教他们,能够多得到一些指点。其实律师虽然擅长法律,但不是一个管理行家。


论坛现场

3
能够从资本获得的支持就是资源
这个资源包括几个方面,如在人力资源方面。一个VC投过很多家公司,有的公司已经退出了,那个公司退出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很多技术人员闲置了,他们拿了股份,卖了之后就可以参加下一个创业当中去,这些资本可以给你推荐。比如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造就了那么多千万、亿万富翁,这些人把股权卖完之后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做其他的VC事情。当然还有交易的资源,比如你做的项目跟其他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有很多互相可以交易的地方。

未来的场景人类全部迁移到互联网上之后,所有的生活都在互联网上,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这时候法律服务也架构在虚拟世界当中,是由一个互联网项目组成的,这样你可以获得很多交易方面的资源。

还有战略资源,这也是所有人看到怦然心动的资源。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三家可以说手上拥有的是战略资源,百度拥有的是流量搜索方面的资源,阿里巴巴拥有的是电商方面的资源,腾讯拥有的是社交方面的资源。那么这三家你能拿到任何一家的战略资源都非常有用,但是要区分,其实不同阶段的投资人和不同的投资目的是不一样的,并不是BAT投出来的任何项目都是战略投资。因为有很多早期资本性质的、财务性质的投资,财务性质的投资不会给你倾向性匹配资源,连流量的入口都不会给你,最多就是希望你长大以后他成为股东套现。


C轮以后的融资,战略性融资的可能性更大,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的法律互联网行业,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到达了C轮融资的地步,也就是没有一家可以说获得了BAT三家当中任何的战略资源,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文章当中写BAT三家布局法律服务行业了,我并不认同,因为不管是百度还是阿里还是腾讯,现在给到法律服务公司都是财务性质的,而没有战略性质的资源,因为你没有跟他战略性质的对接。滴滴、饿了么、美团这三家,BAT三家一定会去想,滴滴是三家中唯一被BAT都投资了的创业公司;其他的那就各占一边,你投了美团和大众点评,我就投饿了么;你投了京东,我就投其他的,这就是战略投资。所以,要区分不同阶段投资人的投资目的。

“资本寒冬”这件事来得有点早,法律服务行业正处在早期的阶段,资本寒冬就来了。我有些担心“资本寒冬”会让一些刚刚冒头的好项目被寒冬的寒风和大雪覆盖掉;同时我也很庆幸,所谓的资本寒冬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寒冬,因为好的项目还是能够获得好的融资。寒冬寒掉的是一些本来就不应该获得更多资源的项目,所以我们说资本寒冬本质上是对非理性的调整。

去年O2O特别热门时,那时谁都看不懂,为什么一个背着按摩床上门给你按摩的公司,就能融到上亿的资金呢?这有什么意义?背着理发剪刀上门给你理发的项目也能够获得几千万美元的融资,他来家里理了发之后,家一地的头发屑怎么办?用户体验在哪里?我们家小区门口就有一个理发店,我为什么让一个人扛着一堆理发东西到我家来理发?在这方面投资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理性,看别人投一个就照搬着投另一个,这就是所谓的类比,他会类比去做,但是事实上这件事情没有意义的。本质上这一轮资本寒冬是对非理性的调整,我们看哪些人会被资本抛弃?创始人不要做这样的人,要成为幸存者,一旦幸存下来,你可能就会迎来新的春天!

还有一些机会主义者。一看就说这事连蒋律师都能做,那我也能做,他甚至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做,他也没搞清楚蒋律师为什么做,就这么闯进领域来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者。这种做法不妥,首先你要想清楚你为什么来做再来。还有一类就是技术创新缺乏者,没什么技术,也没什么兴趣进行技术创新,也看不到什么技术创新点,就觉得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或者好的产品想卖掉,就想来做互联网创业,这样的公司会被摒弃掉。还有一些只谈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上来就说法律行业一定会被改变等等之类的人,他并没有切切实实脚踏实地做事情的能力。说到情怀,其中一个代表就是锤子手机的罗永浩,从去年3月份到今年一直在萎缩,智能手机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锤子手机还是没怎么看到希望,所以只谈情怀不是创业。

 模式 

第三个关键点更重要叫模式,传统模式和互联网的模式有不同的估值逻辑,这个大家应该知道。经济的估值模式其实现金流不错的,我们看收入和净利润,会根据收入算PS销售额,会根据净利润算PE,传统上市公司都会说这个股票值不值得买?值得买,PE才8倍,这整个市场的PE12倍,你看有相差4倍的空间可以买。对于一个公司的估值在传统领域是按照现金流估计的,但是在互联网项目看哪些指标?它看的不再是现金流,而是看用户数,是我们所谓的UA,还有日活DAU、月活MAU、持续活跃度CA、用户停留时间VD、页面浏览量PV、用户浏览量UV。

每个人问你的第一句是你的UV是多少?你跟他说了半天,你的互联网项目就是做了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有多少好,人家一句话问你的UV是多少,你告诉人家一个数值,人家说算了不用往下谈了。很简单,这才是他看重的指标,为什么?因为互联网它讲究的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本来就是这样,连接的用户越多,连接的次数和价值才会越大,所以用户数是互联网公司首要考虑的指标。

在注重用户数这个层面上,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并没有看重它,我们还没有在这个方面去做更多理解,但今天资本寒冬来了之后,这个行业其实大家在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用户数了,大家还非常看重所谓的价值回馈。因为所有人发现,用户数并不一定代表价值回馈,全中国现在有7亿人在用微信,但是每一个人能够为微信贡献的价值回馈又多少人呢?腾讯公司能从你身上赚到多少钱呢?这件事情大家过去不被重视,资本寒冬下大家才注意到这才是商业的本质,事实上健康的商业模式永远是这样的结构。

收入减去成本等于利润,如果在你的商业模式下,用户回馈的价值要低于获客成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能收到的收入要低于你的成本,就是你的获客成本比用户回馈给你的价值更高,那你就是亏本的。亏本的生意可以做一天两天、一年两年,那做的前提也是你让所有人看到,现在暂时亏本,但是以后迟早会挣钱的。问题是你的模式如果让所有人看到的是今天亏明天亏,一年以后亏十年以后继续亏,还有人会投你吗?别人不会认为你的是健康商业模式。用户回馈的价值和获客成本比是投入产出比,这个重要的指标叫ROI,当ROI是一个大于1的数字时,你的商业模式才是健康的。那法律服务的低频化本来就不是简单的流量生意,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加关注所谓的获客成本。你今天可以烧钱,法律服务行业为什么会有好多大量的出现及互联网行业公司诞生了,每个律师手上差不多都有一笔小的钱,这和草根创业者完全不同。


那些程序员出身的、产品经理出身的草根创业者手上没钱所以不敢去投,但律师们手上多多少少都有一点钱,有点钱的情况下就去投去花,就没多想这些方面。其实法律服务的获客成本需要每一个人关注,你的获客成本到底是多少。

数据冰山写过一篇文章叫《那些创业失败的人都去哪儿了?》,其中谈到这些创业失败的人43%是因为模式失败了,因为这些模式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被滥用的模式很多是免费,你需要有一个赚钱的模式,你要讲清楚免费为什么在你的商业模式中是健康的。

还有一些动不动就做平台的,好像互联网公司不做平台就丢人,但不是到哪里平台都能通吃呢?上来就想赢者通吃,那个赢者就一个人,最多有个老二,你说没关系我是老三。但只要老大和老二一打起架来,就把老三给灭了,互联网圈都是这样的。去做平台,还不如找一个小的切入口,做一个可以盈利的小小东西,在这个小东西上慢慢深发,因为你可以获利,你可以慢慢吸引流量。还有个办法,要着眼于真正健康的模式,可以等着被收购,大平台会来收购你的,所以你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还有一个切入口,这件事情是更加荒谬的概念,去年有一个车后市场的O2O,看准买了车之后有很多人要修车这个市场,很多人开始做一些车后的东西。有一个洗车的平台,说我通过免费洗车,来获得更多车后市场的份额,你到一个店去洗了车,你就会把车的维修交给他吗?这个切入口是不正确的,就好像医院说所有的孩子都在我这出生的,所以我可以开幼儿园、小学到大学,知道了孩子出生的信息和爸妈的信息,难道就可以做这件事情了?这是不对的。

我从咨询这个切入口切入,想起来门槛低,做起来不难,外包一个团队,做一个类似分答的东西,我们就切入进来了,但你切的只是入口,你希望做到的是切之后更大的市场份额的价值转换。但是如果它不能得到验证,所有的这些都是臆想而已。

所以,法律服务互联网化不能简单地照抄消费领域的成功模式。我们看类似于法律淘宝,其实很难去模仿,还有Uber,我们说Uber这个模式一键呼叫律师,Uber这个模式用于法律服务不对,因为决策依据和服务性质完全不同,去哪儿的模式是比价,你觉得法律服务的比价对吗?不对的,创业初期有很著名的法律服务网站,就是以比价搭建结构的,但比价模式不正确的,因为价格不是法律服务的核心因素。

我们来看其实法律服务互联网化有这么几个最大的难点,我们必须正视而且需要大家一起团结克服它。哪几个难点?服务无形化难以被定义、低频、高客单,购买决策谨慎问题,还有复购率很低,以及相关数据非常难以获取。另外法律服务交易匹配对于整个行业只是刚刚开始,这是最大的难度。

论坛现场

法律服务互联网化模式需要真正的创新,这个话题我在5月份北京的一个论坛上谈过,深度思考为什么互联网的连接对法律服务的影响有限的?为什么创业者说了那么多互联网对法律服务的变化,为什么投资人仍旧无动于衷?因为法律服务的专业性太强了,现在机会来了,滴滴的程维这个人是仅次于马云的演讲高手,讲两万字可以轰动全场,他说互联网的上半场,互联连接的机会已经过去了,下半场就是人工智能。

前面二十年,互联网从PC端到移动端,PC端的互联网花了十五六年,移动端的互联网已经开始停滞,最近的数据表明不管智能终端还是移动的应用,其实增长率在下降,这说明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过去了,单纯靠连接来做事情是不对的,该连的都连过了,没有连接量,新创业公司感觉根本搞不到BAT,因为没有新的流量出来,老的流量又全在他们手上握着,你什么都做不了。

这时候我们看下半场,人工智能。一看人工智能我们很高兴,因为它就是专业,它不仅仅是连接。由互联网的连接产生的数据,海量数据沉淀再加上大规模的云计算能力,如果有更先进的算法,这个算法先进到远远高于滴滴打车的算法,要高于Uber的算法,我们就可以掌握未来。未来具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法律互联网创业公司将领先,但是这件事情非常可悲,因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尤其是在云端,它是一个通用技术,极有可能当你的创业刚刚开始,BAT反身就把你给干掉了。所以其实在这个领域上不容易创业,事情太麻烦。

你要做什么?回到本质上,律师是解决问题的,线下工作占很大,所以你要重视线下的运营,能够将线上线下融合非常重要。新美大的王兴说“互联网+未来是要深度的细化运营,在提升体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三个点上发力。”

法律服务互联网化的方法论最重要的是回归本质,回归法律服务专业服务的本质。当然,互联网的网络效应要这两者的叠加,我们不能在两者中间偏任何一方,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从各个服务环节切入,而不是一窝蜂去做法律电商。切入各个服务环节,提升体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能做到这三点就有价值,剩下的就是如果找到变现途径怎么变现,你就能做更大的事情。

最后的结语,格瓦拉的一段话“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