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新社主笔丨谢珊娟 竹子用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六周时间便长到15米。其实,在前面四年,竹子已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律师亦是如此,从律师助理、实习律师到执业律师、合伙人、高级合伙人,律师的成长路径就像打怪升级,有多少青年律师,没熬过那三厘米! 有人说,律师,是一个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烦、听起来很阔、做起来很难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是律师光鲜的一面,但这并非等于大家所知道的所有,更多时候,是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背后。 上海市协力(苏州)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赵胜律师和上海市协力(苏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殷少勇律师在接受律新社采访时,结合了近20年的从业经历,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律师。在他们看来,成为优秀律师没有捷径! 赵胜:成长三重门——知识、技能、智慧 作为协力苏州分所主任,赵胜经常参加全国各地青年律师培训活动,他总会勉励青年律师:“活着是一场修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律师?如何从“万金油律师”向“专业律师”发展?如何从“技能型律师”走向“管理型律师”? 赵胜律师总结了青年律师成长的三重门:知识、技能、智慧。 知识 每个人的青春,或多或少总会经历过一段难熬的时光。 法律专业毕业,律师执照在手,1998年赵胜就这样开始了他向往的律师执业生涯。然而,现实很快给了赵胜当头一棒,初出茅庐的他既无社会关系,也无专业方向,业务开展举步维艰。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对专业能力提升和丰富法律知识的渴望,让赵胜萌生了再继续深造的念头。2001年9月,赵胜重返母校苏州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硕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他对公司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确定了《公司司法解散之诉研究》为毕业论文选题。 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赵胜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公司法的论文和著作,甚至自费参加全国各地公司法实务论坛和研讨会。在参会时,赵胜主动向法官、律师、法学家等公司法领域专家请教与论文有关方面的知识,渐渐地,他对公司法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为系统的理解和研究。 “我研究的这个题目在当时还属于法律空白,其实就是研究公司的股东如何通过起诉解散公司,打破公司僵局。”赵胜告诉律新社。 有两件事让赵胜记忆深刻!“当时在扬州参加一个公司法培训课程,请来清华大学法学院王保树教授为大家讲课,课后我便跑上去追问,王教授边走回宾馆房间边和我讨论,进了房间后,他还邀请我进去继续讨论,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才不好意思地向王教授告别。”赵胜告诉律新社,涨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虚心向他人学习! 还有一次,赵胜在南京参加公司法有关培训,课休期间,他向主讲人、我国著名的公司法专家请教,但因为找专家签名合影的人太多,赵胜根本插不上话。之后,他就堵在洗手间门口等专家从里面出来,专家并没有因为他的失礼而不悦,反而亲切地对说,“小伙子,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从那时起,赵胜认识到,所谓大咖也并非各方面都有研究,他告诉自己,要相信努力总会有收获。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一年多的时间,赵胜系统深入研究了公司法方面相关知识,他的毕业论文对建立股东司法诉讼解散公司的制度提出了系统、可行的立法建议,后被评为优秀论文。一年后,赵胜惊喜地发现:2005年10月修订的《公司法》183条(现为182条)终于建立了股东司法诉讼解散公司制度,其中第183条的条文规定和其在毕业论文里的立法建议非常相似。那一刻,他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技能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研究生毕业后,赵胜继续自己的律师梦想,有了明确专业方向后,他开始尝试和其他合伙人、资深律师合作办理一些公司法业务。 在非诉讼业务方面,从股权转让文本起草、股东之间纠纷咨询到参加一些大型房地产项目并购重组;诉讼代理业务方面,从办理股权转让合同纠纷到代理股东知情权诉讼、隐名股东股权争议,再到股东抽逃出资又转让后受让股东是否承担责任的纠纷等公司法新类型案件,有些案件都是当时存在法律空白的问题。渐渐地,随着对公司法相关业务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拓展,赵胜在专业领域开拓方面已得心应手。 在法律实践过程中,赵胜除了继续加强注重专业知识积累,还非常注重执业技能提高。那时,上海律协组织的培训和研讨会比苏州律协多,在东方律师网看到有感兴趣的活动,赵胜必去。他经常不是在参加培训,就是在参加培训的路上。工作之余,赵胜不断研究和撰写理论文章,并在《中国律师》、《中国房地产》、《建筑》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还参编了三本专业书籍。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如今,赵胜已是公司法领域专家,成功参与多起公司并购、重组业务,代理多起有影响力的民商事案件,尤其是公司法领域新型案件。还被评为苏州市优秀律师、苏州市“3212”工程“领军型律师”等。此外,他还担任苏州律协行政法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协力巨匠律师学院兼职教授、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等。 智慧 如果说知识和技能是律师执业的基础,那实现从技能性律师向管理型律师的转型,智慧则至关重要。 赵胜尤记得,1998年刚执业的他是“三无人员”,即无背景、无专业、无案源。那时候,他定了个小目标:希望有天能够成为律所主任,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受人尊重。2008年4月,赵胜的小目标实现了!他加盟上海市协力(苏州)律师事务所,并担任律所主任。 在赵胜看来,律师业务做得好并不代表律所管理就做得好。律所管理工作琐碎而繁杂,会占用律师大量精力,影响个人业务和创收,这就要求从事管理工作的合伙人要有奉献精神。要实现技术型律师向管理型律师发展,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建设,还要有管理方法和智慧,只有坚持不懈方才成功。 刚接手协力苏州主任职位时,赵胜对律所管理并无任何经验。律师选择律所最看重什么?律所该为律师提供哪些后台支持……赵胜花了很多精力做青年律师的培养管理工作。从对律所管理一窍不通到渐入佳境,他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学习和提高过程。 “年青人初到律所,因还没拿到执业证,执业技能缺乏,对律所的管理和合伙人的工作安排还能接受和服从。当有了一定的业务能力和客户开拓能力后,其心态会发生变化。如果律所内部、律师团队内部不能给其更多的支持和报酬,他们就会有离开的想法。” 在赵胜看来,正当需要这些成长起来的年轻律师承担更多工作和责任时,他们却选择离开,这对律所和合伙人都是一种损失和打击。从某种程度上讲,律所培养青年律师的成本很高。 律所主任,既要懂律师业务,还要懂管理,这就要求律所主任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素养。赵胜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哲学、历史、文化、管理、经济等。很多工作中想不透的问题,他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赵胜还经常参加业内各种活动,通过与同行交流不断开阔眼界,提升智慧。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近几年,赵胜发现,自己在工作方法、团队建设、律所管理、业务开拓等方面均有新突破。 今年是赵胜来协力所的第八个年头,他最大的成就感是提升协力苏州分所在苏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律所人员规模和业务创收均翻三倍,律所专业方向也逐渐多元化,从最早专注建筑房地产专业,逐渐发展到金融并购和公司治理、商事诉讼、知识产权等数个强势专业。 殷少勇:先做人,再做律师 律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经常跟各类人打交道,比如客户、法官、检察官等。在这过程中,如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律师,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学会做人。 殷少勇律师认为,青年律师要先学做人,后做律师,就有机会赢得客户的信任! 坚持 殷少勇说,最初选择做律师并不是为了所谓情怀或梦想,只是为了逃离“围城”。可执业近20年的他却从未后悔选择这份职业。 1995年,殷少勇从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回到老家进入山西法院工作。他说,一开始并无明确目标,只因就读法律专业,毕业后便理所当然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然而,由于不太适应法院工作,加之收入微薄,1998年,殷少勇决定转行当律师。 现实并不如理想中那般美好。殷少勇在南京中祥律师事务所执业初期,无案源、无收入,连房租费都付不起,在律所办公室“睡”了半年。有时他也会笑着自我调侃:“穿西装的民工”。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那时殷少勇每天早起晚睡,早晨醒来要赶在同事上班之前,将被褥收拾好塞到文件柜里,并将办公室收拾干净再外出。有时应酬晚回,律所大楼被锁,无地可去,他只能挨个致电给南京的同学或老乡,凑合挤一晚。感到难过时,他告诉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坚持!这是殷少勇做事原则,在其看来,做任何事,坚持是最聪明但亦是最笨的办法。他认真向同行前辈学习,包括为人处世、办案思路等。他试着接触不同的案件,和各类人打交道,工作渐渐有了“起色”。随着经验积累,殷少勇逐渐积累了案源,半年后,他终于“搬”出了律所。 执业四年后,殷少勇爱情事业双丰收:工作上,从律师助理晋升为律所合伙人;爱情上,也结束了异地恋,身体和心灵不再一直在路上,而是有了休憩港湾。 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殷少勇说,当时为生活而挣扎的他并不知道坚持是否有结果,但到今天再将过往镜头回放,竟是心生感慨! 专业化 殷少勇与协力结缘,始于协力所一位资深高伙的邀请。今年,是其在协力所执业的第五年。也是其见证协力苏州分所成长的第五年。 “这些年,律所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突破,目前共有20位执业律师,形成了金融并购和公司治理、商事诉讼、知识产权、建筑房地产等专业精英团队。”殷少勇在接受律新社采访时表示。 “律师发展之路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都是从万金油律师慢慢走向专业化。”殷少勇告诉律新社,和许多青年律师刚执业一样,任何类型案源他都“来者不拒”,但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他意识到,人的精力非常有限,律师最大成本的时间,律师应把有限精力放在自己更专长的业务领域。 目前,殷少勇及团队主要专注于金融纠纷及与金融相关的刑事辩护领域。至今已为百余家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法律顾问服务及各类专项法律服务,其中包括中铁十七局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中国第十三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等。 有一个金融领域的刑事案件,最让殷少勇感到成就感。“案外人配合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挪用公款2.5亿元,检察院定性为挪用公款,量刑建议是无期徒刑,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之下,历经两年时间,最终法院依据这一挪用公款过程中票据权利人是否发生变化,而改变定性为骗取票据承兑的犯罪行为,对当事人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一审之后检察院依法提起抗诉,我们继续向上一级司法机关提供相应的观点论据,最终维持原判。”殷少勇向律新社回忆道,该案难度较大,诉讼持续时间长,过程艰难。作为代理律师,不仅需要在沟通中逐步领会和理解各方观点,还要从法律、证据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考虑问题,最终平衡好社会各方利益,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殷少勇被评为2012-2014年度荣获苏州市优秀律师、优秀律师党员。他一直告诉团队,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如何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至关重要。“一旦一个客户满意,我们就有机会成为客户朋友的律师,甚至还能成为客户对方当事人的律师。”殷少勇认为,在与客户相处过程中,先做朋友,再做律师;先做好朋友,再做好律师;先做人,后做律师,才有机会赢得客户的信任! 自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律师行业“老”律师,殷少勇隐约感到危机,在其看来,互联网对传统法律服务行业的网络化、合作化冲击非常大,律师不能再继续单打独斗和固步自封,紧跟时代步伐玩转“互联网+”才是王道。 殷少勇在接受律新社采访时,对青年律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心态。辛苦三年,幸福一生。莫因执业初期薪资较低,缺乏案源便急于求成。也切勿对自己的能力过多否定和质疑,更不要对律师行业丧失信心。互联网时代固然让法律服务更趋同、更方便,但仍要有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心态! “成功没有捷径!任何行业,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都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殷少勇说,对于年轻律师而言,成长的过程一定很漫长!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第二、修炼内功。做一件事情,只有最初五分钟热情的,叫失败者;最后五分钟仍有热情的,叫成功者。殷少勇告诉律新社,从律师助理到合伙人,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十年以上的积累沉淀,很难成为一位资深优秀律师。 “互联网的出现,对律师而言是机遇。不仅让律师研究法律问题变得更加方便,律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平台进行知识和案例搜索,通过网络知识学习提高办案水平。” 殷少勇说,无论是社会还是客户,对律师的综合能力要求都很高。要用律师助理的心态、律师的姿态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份法律文书的书写,认真对待每一次庭审,积少成多,终将有大进步。 第三、自信。在殷少勇看来,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既然选择了律师行业,那就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心将这份事业做好。要相信自己比想象中更勇敢,比自己看起来更强大,也比自己以为的更聪明。 殷少勇笑着说,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客户又怎能有信心选择你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