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热民生数据这里都有!2020年,公共法律服务的新生态是怎样的?|律新社观察

 律新社 2020-09-17

你知道当前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是什么吗?未来这个答案可能会从公共法律服务的数据库里自动排序出来。

市民的公共法律咨询能否更方便呢?如果有退休的老年朋友不会上网怎么办?大律师咨询都是按照时间收费的,免费的法律服务是否专业?如果我要找一个大律师咨询,会不会要收费呢?

在最近阿基米德《法眼看天下》中,主持人提出了关于公共法律服务的诸多问题,公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兴趣越来越大。

上海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处副处长毛文瑾在节目中介绍到,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大融合不仅是司法行政内部的功能整合,下一步还要积极与司法行政、医疗、教育、住房、社保、扶贫等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的行政职能的对接整合,真正做到“一门式”“一站式”,推进依法治国,真正落实司法为民。

与此同时,市司法局正在筹建大数据平台,“12348上海法网”将民众的法律咨询转变成数据,比如“12348上海法网”半年来咨询量最大的为民事、家事和最近高发的P2P网贷平台案件等,市司法局就能相应增加这几个类别的法律服务供给。

近期,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在陕西、甘肃、嘉兴和太仓调研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7月31日,在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他提出2020年底前,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为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推进会现场(来源:陕西司法)       

律新社注意到,最近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升级的信息不断刷屏,调动无论是政府的还是民间的,从人员组织到技术服务,各方资源共建一个法律服务新生态,提供更精准的普惠公共法律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各方共识。

“12348上海法网”

——法律服务幸福指南

上海人的幸福感很高。便捷的城市交通、高效的政府行政、追新求卓的城市精神,上海的“12348”承载市民对公共法律服务的幸福感期望。

所谓有幸福感的公共法律服务,必须是便捷、普惠、精准的公益服务,更重要的是“一站式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大融合。不仅要负责解答市民的法律服务要求,更要公益法律服务“不打折”,提供真正完善的法律服务。

通过严格遴选程序选拔的公益服务律师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在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值班。值班律师在周末线上咨询,提供一对一的法律服务。

目前“12348上海法网”的热线咨询覆盖7*24小时,全年热线咨询超50万通(日均超1500通电话)。志愿者队伍共2700余,包括律师2000人、公证员400人、人民调解员100人,法院工作人员、司法鉴定专家、仲裁员、社区矫正社工若干。同时,遴选了46名法律服务人员入驻司法部“中国法律服务网”提供主场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大融合除了广泛的法律业务,更应涵盖从纠纷发生、调解、法律服务、审判等全法律服务链的服务。“12348上海法网”正在建立这一公共法律服务链,通过大量的咨询数据沉淀,将专业的法律服务对接给市民法律咨询。

2017年11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12348法网”正式上线

此外,市司法局正在筹建大数据平台,“12348上海法网”将民众的法律咨询转变成数据。这种数据有三大功能:

一是将大量数据进行整合。找出民众的法律需求和法律风险,进行人群画像和热点区域和问题,研判将来的司法行政工作方向。

二是将海量资讯数据进行分类和法律需求分析。比如“12348上海法网”半年来咨询量最大的为民事、家事和最近高发的P2P网贷平台案件等,市司法局就能相应增加这几个类别的法律服务供给。公共法律服务优秀案例只是跬步初启,将来还有更多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出台。

三是将市民的法律需求与优质法律服务进行精准匹配。市司法局有着最多最准确的各类法律服务信息: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社区矫正等。将来会把这些数据通过关键字段对海量的咨询数据进行匹配,数秒即可连接优质的法律服务。

想方设法  真正普惠

公共法律服务的普惠是最基本的民生要求,也是建立公益法律服务系统的初衷。 自2017年司法部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开始,司法部和各地方司法局都在着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

中国司法12348热线服务平台

公共法律服务覆盖了全国城乡,城市、区县、乡镇,它的实体平台无处不在,打通热线、PC端和移动端,指尖轻点,即刻连线。可以提供从民事、商事到刑事,甚至是110出警的全方位法律服务。更为保护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免费法律咨询和普法教育。

2018年底前,全国范围内将实现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法律顾问全覆盖,各省热线平台实现省级统筹。为了能让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公共法律服务,乡镇一级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是整个线下平台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配备律师值班,调解室、矫正宣告室、个别谈话室、法律咨询室和视频会议室、档案室、储藏室等。这些设施和人员配备能更好地满足百姓对于民事调解的私密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也得以用柔性手段感化被矫正人;更重要的是值班律师能面对面提供专业免费的法律咨询。

真正普惠的公益法律服务,还要促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和专业化。一是加快解决部分地区律师、公证资源短缺问题,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再者积极拓展金融证券、知识产权、涉外贸易、生态环境等新兴业务领域,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法律需求。

据悉,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2200多个县(市、区)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有2.8万多个乡镇(街道)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覆盖率分别达到81%和72%,12个省份实现了县级平台全覆盖,7个省份实现了乡镇平台全覆盖,16个省份实现了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建微信群33.4万多个,村(居)法律顾问数量已达21.3万多个,覆盖率为81.7%。

公共法律服务必须以信息技术凝聚三大平台创新融合发展合力。地方公共法律平台要坚持线下线上结合,在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普遍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并能同步建成全国统一、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电话热线和网络平台,让公共法律服务遍及全国的每个角落。

法律科技跑步支持

               公共法律服务

将法律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元素运用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已不再是新鲜事,越来越多的法律科技产品进入公共法律服务领域。

比如,江苏太仓出现首个“无人律所”,30秒内帮你联系到全国38000名律师。刷一刷身份证,点击要咨询的问题类型,就能免费匹配一位律师。

太仓“无人律所”(图片来源:太仓日报)

目前,无人律所已覆盖太仓市所有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累计提供法律服务 256 万人次,日均服务 4000 人次。技术提供方律兜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创始人金为铠介绍说,“无人律所”中运用的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解决方案,其实能为公共法律服务创造搭建更宽广的适用空间。

律师服务占比公共法律服务的90%以上,目前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到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值班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律师的介入度都有限,政府买单的合作模式也制造了一定的瓶颈。运用互联网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视频、键盘输入等方式进行互动,迅捷地进行数据收集,而这些数据将被纳入人工智能等科技法律运用的基础数据中,未来能更好得挖掘数据的潜能。

金为铠认为“ 无人律所”是运用人工智能提供精准公共法律的崭新尝试。未来的普法教育也将颠覆传统模式,为满足25-60岁的主要法律服务需求人群,运用样本分析进行用户画像,通过互联网平台,精准地推送符合个人需求的普法信息,律兜还在进行相关的互联网系统开发。

律新社了解到,第三方法律科技产品正在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比如擎盾公司出品的小法机器人,积极进入各家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咨询前台;律品智能问答系统,也在进入很多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智能咨询。

虽然目前很多法律科技产品都还在完善中,但是一个必须重视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法律数据及智能服务会推动精准、普惠法律服务的发展,也会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积极运用 审慎对待

2019年底前,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基本融合,全部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均可通过网络平台办理,汇聚形成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2020年底前,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一个精准、普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平台能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12348法网 截图

线上平台办理的公共法律服务涵盖了律师咨询、调解服务、申请援助、公证预约办理、普法学习。以“12348上海法网”为例,在同名微信小程序中,点击进入智能法律意见书,即可提供由人工智能制作的离婚问题、信贷纠纷、劳动纠纷、交通事故、工伤赔偿、继承六大类的法律意见书。还有详细的常见问题分类,比如在交通事故大类中,可以运用智能算法,计算本人和他人的事故损失。输入事故发生具体日期和地点,轻触计算就可以进行法律意见书的自动生成。

除了智能法律意见书生成功能,还可在公益法律咨询里找到人民调解、律师咨询、公证预约、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等功能。

当然,除了上述的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外,你还可以通过最传统的12348热线连通公益法律咨询。截至目前,“12348上海法网”电话热线已经有超过70万人次通话。

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常务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童潇告诉律新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大有可为,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审慎应对。首先,人工智能目前的应用尚在表层,目前主要是在利用判例中的数据来预判案件的审判结果。在公共法律服务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应当能提供较为简单的法律服务。

其次,大数据的积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了沉淀大量的法律需求和咨询数据,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法律咨询。

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将弥合原本法律专业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普法和法律资讯的准确传播,民众的专业法律知识在不断提升中。律师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受到咨询者本身法律知识的挑战,如何更好的体现律师法律服务的价值,将是一个行业课题。

公共法律服务是百姓对于法律服务最基本、普遍的法律服务需求。幸福感满满的公共法律服务,使咨询者能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专业和贴心,提供超越预期的便捷和精准服务。这是司法部对公共法律服务系统的价值取向,也是切实的工作目标。

未来版的公共法律服务是一项长期工程,希望能通过这一路的不懈努力,真正创造一个中国版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造福民生。


关于律新社

律新社是全国首家法律服务行业垂直媒体,由资深法律媒体人创办,是法律服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法律新媒体之一,持续关注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致力于推动法律服务行业资讯及品牌建设。

律新社品牌栏目

▶▷ 大咖来了 观韬中茂 | 张鹏峰 中夏旭波主任 | 朱林海 锦天城高级合伙人 | 俞卫锋 上海律协会长 | 周月萍 中伦权益合伙人 | 陈峰 大成上海办公室主任 | 盛雷鸣 观韬中茂管委会联席主任  |

▶▷律新社观察:震撼法律圈的TED来了 | 遗嘱库正走红 | 劳动法法律服务“金矿”如何挖 | 海华永泰落子武汉引中部群雄竞加盟 | 方达涨薪+打破“律师池”,再掀律所人才竞争潮 |

▶▷律新社专访:陶鑫良:知产姓法更姓商 诉争本质是商战 | 赵晓海:北大法宝的三十三年 | 杨良宜:千金散尽,殚精竭虑,只为国家出人才 | 陈士林:中小律所还能这样联合做大做强  | 郑玮:技术驱动法律,不做变革时代的旁观者 | 

▶▷ 律新社公益直播 | 立遗嘱有讲究!如何保护亲人留下最后的礼物听王琳律师解读《民法总则》与你生活相关的事儿别以为房屋买卖很简单,不注意这些问题,你可能吃大亏!听刘华健律师讲股权转让那些坑 公益律师张玉霞:未成年人保护“护身”更要“护心”引爆朋友圈的“套路贷”,究竟是如何诱骗当事人中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