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 试以泼墨法作山水画后, 又在泼墨的基础上泼以大青大绿, 获得了更为新奇清丽的效果。 并以其天纵之才, 在几年的时间里 使惊世骇俗的“泼彩”迅速成熟。 同样,泼彩也使这位大画家 放出了异样灿烂的光辉, 其浓丽、新奇、清艳的中国泼彩画, 也震撼了整个中外画坛。 张大千 《桃源图》 泼彩的技法则是先将颜料在小碟中调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浓度,然后泼洒在画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渗化的性能,形成画面的大体结构。 再利用色彩渗化的形迹和肌理效果,用笔整理、补助允成为完整的作品,因此这种画法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往往需要根据色彩落纸后的既成效果灵活地调整画面。 张大千 《桃源图》局部 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泼彩并不是盲目地纸上乱泼一气,作者必须对画面的艺术形象有所构思,什么部位泼什么色彩,怎样泼,需要达到什么效果,以后整理成什么形象,心中都要有所准备。 张大千 《桃源图》局部 从张大千的泼彩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在创作之前早已胸中有丘壑了,在宏大的构思之下,墨彩的流动却有着千变万化的不可预知性,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就是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之间徜徉,产生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个个令人陶醉的奇幻世界。 张大千 《桃源图》局部 我们随意的放大它的一些局部,即便是没有太多书画鉴赏功底的外行,或许都会被天马行空般的明丽色块所震撼到吧! 张大千泼彩山水作品欣赏 1965年作 瑞士道中一金波翠岭 1966年作 黄山绝顶 1967年作 碧峰古寺 1967年作 幽岚深谷 1969年作 溪流交响 1973年作 春山积翠 1978年作 题松图 1967年作 秋山飞瀑 1967年作 春山烟树 1965年作 溪桥晚色 1965年作 峡谷飞泉 1967年作 古寺悬泉 1967年作 烟云放棹 碧峯萧寺 春山匹练图 泼彩山水 桃花源 玉山小景
1967年作 山色空蒙 1968年作 泼彩青绿山水图 1969年作 翠峦丹叶 1973年作 晚帆 镜心 1976年作 翠山溪流 苍山清泉 寒山清泉 茂林幽居图 秋湖佳境 山色空濛 云山春树 1967年作 山居图 1968年作 秋山岚翠 1968年作 幽谷清霞 1970年作 春山晓色 1975年作 寒泉风雨 1975年作 深山幽居 1978年作 碧山白云 1979年作 春山云起 1980年作 水竹居 爱痕湖小景 湖山晚色 江南春 金碧山水图 神木老人 水竹幽居 夕阳红满山 烟雨姑苏 云雨巫山 云蒸霞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