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学习的误区与正确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陈老师数学思维 2020-09-18

孩子数学学习的误区

之一:题海战术——美名其曰“多做练习”

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考出高分,买了“课时练习”、“单元检测”、“期末冲刺”等教辅资料,课外给孩子开小灶,让孩子反复练习。我承认,题海战术在一段时间内,对于提高考试分数是有效的(低效也是一种“有效”),可以想象,当你不断重复做题,重复做同一种类型的题目,不会做也能“依瓢画葫”了,训练到如此境界,我只能说,这只是模仿,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时间长了孩子会忘记怎么思考。为什么有些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数学分数考得老高,到了三年级会“飞流直下”呢?因为一二年级学习的数学基本都是一步计算的,不是加就是减,不是乘就是除,就是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有些孩子没能真正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只是记住了某种类型用什么方法,到了三年级,需要思考的步骤变多了,就不会思考了,所以这些孩子的成绩会“飞流直下”。所以,类似于这样的机械模仿练习,会消磨掉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孩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当然,必要的练习是必须的,但必须依赖于思考,而不是模仿。

之二:套用题型和公式——美名其曰“提高速度”

有些家长在教孩子的时候,会对孩子说“你看见×××就用×××方法”,“你看见×××题型就用×××公式”,“你看见×××就怎么做”等等,这样孩子做作业、考试就不用花时间去思考了,直接套用,能节约时间,提高作业速度。确实,孩子套用这样的方法还真管用,屡试不爽,作业速度明显提高。但是,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做做做做就忘了为什么这么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题目稍微一变就懵了,他有真正理解这种题型、这个公式吗?显然没有,只会套用公式,不会思考。有研究表明,长期受“题型+公式”训练的孩子,会对陌生的题型产生明显的畏难情绪,因为他已经习惯套用现成的,遇到新的问题,不会思考,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多做题”不如把时间用在“数学思维训练”上,用“题型+公式”训练,不如多开发开发孩子的数学思维。

“数学本身就是一件与思考有关的事。”数学思维的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思维力的发展是学习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快乐学习”公众号数学思维训练视频的学习,这是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不依赖老师教,就能自己进行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既可以跟着每天推送“每日一题”进行学习,又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能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视频学习的误区:

(可能很多孩子都是这么学习的)

所谓视频学习,就是把视频看一遍,就算是学习了,按照上面的观点:“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这种直接看视频的学习方式,缺少的是孩子的主动的思考,思维训练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视频学习正确的做法:

1.先不看视频,直接看题目,尝试解答,所谓“不动笔墨不学习”。如果在尝试过程中遇到问题,再看解答提示。

2.如果看了提示还不会,就看视频学习,但不要一下子看完视频,当你通过看视频解决了你所遇到的问题时,就再次暂停视频,自己再接着往下尝试解答,直至将题目完整解答出来。

3.如果不看视频就能独立解答出来,还要不要学习视频了呢?我的回答是:要。理由一:看视频理顺思路,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反思解题过程,是否真正理解;理由二:看视频中讲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思路,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4.公众号推送的微课视频特色,并不是直接讲解题目,而是模仿课堂教学场景,采取师生问答的形式,目的就通过老师的提问来激发孩子的思考。所以在视频学习中,要暂停视频,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去尝试解答,再像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题一样自己先说一遍,再看视频,看看自己的想法与视频中是否一致,看自己的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有没有讲清楚道理。

有计划安排思维训练的时间。

方法一:每天跟着公众号推送的每日一题进行学习训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