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厉不厉害,就看这三点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9-18

文:式微 | 朗诵:高梦

编辑:论语读书会(ID:cihuaily)

读《论语》的时候,时常有疑惑,为何孔门七十二贤人中,孔子最喜欢颜回?

颜回的一生有什么特殊的成就吗?

从世俗意义上来说,好像没有,他没有做官,也没有发财,甚至在生活上都十分艰难,常常有了上顿没了下顿,就连住的房子也是破的,无法遮挡风雨。

但他却得到了孔子最大的称赞:“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为何颜回可以得到孔子如此的盛赞。

同时,这句话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人,能够受人喜欢,受人尊敬,称得上真正厉害的人。

1

好学

好学是孔子对颜回品质的第一个概括,也是一个厉害之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颜回有多少好学呢?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在颜回死了之后,就没有人比得上他更加好学了。

孔子为什么把好学看得如此重要呢?

因为在孔子看来,自己与别人的显著区别就是好学。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又因为父亲早死,经常受到一些贵族子弟的排挤与嘲笑,但他却一直保持好学之心。

少年时期,孔子进入太庙负责礼仪,他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向他人请教,态度十分恭谦。

后来,孔子还四处游学,常拜他人为师,曾向年仅7 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也曾三次问道于老子。

凡是有学问的人,孔子都虚心请教,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还记载了“孔子学琴”的故事,向人们说明了孔子一生好学不倦,从不满足。

《论语》有言:“吾尝终日而思矣,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正源于他好学的态度:对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精益求精。

颜回在好学这一方面与孔子非常相像,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凭借着好学的品质,一定能够大有可为。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句话也许只是一句口号,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践行。

在刘向编撰的《说苑》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

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

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其实,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保持学习,热爱学习,都会照亮人生的前行之路。

2

不迁怒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往往是最难以控制的因素,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小情绪却不是谁都能克制的了的。

颜回第二个过人之处便在于,他能控制情绪。

所谓控制情绪,并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会将情绪迁怒于他人。

这几天,被网上这样一个视频刷了屏:

视频中,一男子像泄愤一般,将一个孩子从沙发上抱起后狠狠地摔下去,孩子先是被摔到了沙发上,然后翻滚一圈重重地掉在地上。

在短短七秒内,摔了两次。

很难想象,做出这样事情的会是孩子的亲生父亲。

原来,男孩父母就抚养权问题大吵一架,随后孩子父亲便情绪失控,将自己仅仅两岁半的孩子活活摔死。

弱者任情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情绪。

一个不懂得控制情绪的人,不仅对人是一种伤害,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自伤、自害。一念之间,若是被坏情绪带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遭受巨大的影响。

但若是能及时控制这些坏情绪,我们就能力挽狂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惨剧。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人天生就应该是别人恶劣情绪的垃圾桶,亲近的关系并不能成为我们肆意发火的理由。”

家人应该是用来爱与守护的,而不是用来迁怒与发泄的。

佛说:“不以愤怒应对愤怒的人,才能打赢胜仗。”

人在遭到不快时,如果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将不良情绪扩大化,这个世界岂不会美好很多?

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早已戒掉情绪,不悲不喜,不为外物所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忧。

3

不贰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并不多,颜回令孔子称赞的另外一个原因便在于同样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

梁漱溟在《孔家思想史》中谈到“不贰过”有两层含义:

一是“知过”:很多时候,人们做错了事,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错。

二是“改过”:知道自己的错误后能够改正。

无论是第一层还是第二层含义,想要做到“不贰过”的前提都是要学会反思。

一个不懂反思的人,一定不会察觉自己的错误,更别提纠错改过了。

苏格拉底说: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曾国藩少年时被称之为笨小孩,除了笨之外,还有许多的陋习:抽烟、好色、脾气暴躁,时常与人发生争执,喜欢多管闲事。

直到三十一岁时,他开始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有了错误就进行反思与改过。

他不单记录日记自己来看,还邀请亲友们一起监督批评他,正是凭借着不断自省,不断知行合一的毅力,他成功戒了烟,戒了色,最终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人生的每一次自我反省都是一次自我的超越与成长,而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自我完善,都是在向更好的自己靠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唯有不断自省,不断自新,人生才能无限趋于美好。


*作者:式微,慈怀·论语读书会专栏作者,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

*朗诵:高梦,原电视台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体育新闻主持人,《美食天地》主持人、制片人。现喜马拉雅喜配音官方“专栏文章组”和“亲子儿童组”主播;喜马拉雅 海琴FM;《慈怀读书会》主播。

看更多优质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