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厌!我不跟你玩了!”——家长的做法,决定了孩子的情商

 帝呱呱星球 2020-09-18

如果说小姑娘的成长过程是分阶段的话,那么当中一定有一个阶段,叫“讨厌,我不跟你 ”阶段(小男孩不了解,男娃妈妈欢迎来说说)。

最近这段时间妞妞和身边的几个小伙伴就跟说好似的,同时进入了这个阶段。

经常发生的情况有两种:

一种是妞妞被“孤立”,其中一个小姑娘会气呼呼的伙同另一个年纪小一些的女孩,一起不跟妞妞玩。

另一种是妞妞主动甩脸子:“讨厌!我再也不跟你们玩了!”,然后气哼哼的走到一边。

刚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也下意识的会有两种想法:

一种是:那小姑娘怎么心思这么重啊,还会拉帮结派,我家孩子是不是被排挤了?总是这么被排挤,会不会产生社交挫败感,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啊?

另外一种是:你怎么能这么小气,动不动就生气、就不跟人家玩呢?这样下去就真的没人跟你玩了。

今天就来聊聊我这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我觉得它看起来是一个社交问题,孩子们缺乏足够好的社交能力,但其实究其根本,它的核心是——“穿越愤怒的能力”。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今天所聊的,针对的是正常的社交冲突,而不是真正的排挤。

怎么判断呢?

就看这种情况是“重复性”,还是“单一性”。

重复性就是说,孩子每天都会被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孩子故意孤立,跟孩子做了什么没关系。不管做什么,做的对不对,结果都一样。这就是真正的排挤,对人不对事。

单一性是指,“我不跟你玩”这个问题只是时不时的发生,而且是因为某件事大家起了分歧,换个时间换个情景,大家照样能玩到一块儿。这就是正常的社交冲突,对事不对人。

那么,为什么孩子喜欢说“讨厌,我不跟你玩”,还会拉帮结派呢?

根本的原因是: 我生气了,但我不知道怎么正确的表达和处理。这么大的孩子,能想到的最能表达自己愤怒的话,可能就是“我不跟你玩”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在测试自己在社交里的力量。其实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个时刻,想要来看看自己在群体里有多大的影响力,都会想要拥有控制别人的权力。

这就跟大人吵架的时候说“我要跟你离婚”一样——我要说一句让你最不爽的话,而且我要试试这么说你会不会屈服。

所以,这并不说明孩子小气,或者心眼多,大家先别急着给自家娃或者其他孩子贴标签。

但我们仍然要注意引导,别让被说“讨厌”的孩子真的以为自己“讨厌”、“不讨人喜欢”;也别让喜欢这么说的孩子,习惯性的把它当成达到目的的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教会孩子,穿越自己或者他人的愤怒,学会更好的去表达和解决。

第一步:

认识愤怒的真面目

愤怒是人类最原始、最难控制,也是破坏力最强的一种情绪。它很多时候会导致我们不想要的、事后会后悔的结果。

那么愤怒的真面目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说: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求。

我觉得可以加一句:是我们双方的需求不匹配。

所以,当妞妞说“讨厌,我不跟你玩”的时候,我就问妞妞:“你为什么觉得某某讨厌啊?”

妞妞会说:“她想去滑滑板车,我想去拉单杠,她不跟我去,所以讨厌。”

我会说:“你看,不是某某讨厌,你也不是真的不想跟她玩了,而是你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你们的需求不匹配。”

这就是为了引导孩子穿过自己的怒气,去看到问题的核心,也是为了从小培养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同样的,当别的小朋友说妞妞“讨厌”,不跟妞妞玩的时候,我也会跟妞妞说:

“她并不是真的觉得你讨厌,不想跟你玩了,而是她生气了,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只好说你讨厌。这是一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你可以想一想,她为什么生气了?是不是她有什么需求没有满足呢?有什么想做的事、想要的东西呢?”

这样的引导,是为了让孩子穿越别人的怒气,知道别人说自己“讨厌”,不说明自己有问题、不讨人喜欢,不要把别人的一句话变成对自己的评价,而是用一种更透彻的眼光看问题。

其实,现在的人际交往也好,将来走到社会中、工作中的协调也好,说到底就是需求的匹配。这是一种非常重要、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思维模式。

第二步:

表达需求,而不是表达愤怒

认识了愤怒的真面目之后,第二步就是怎么表达。

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一个表达愤怒的“XYZ”公式。

我们大部分人生气的时候,说话都是“XXX”模式:你讨厌、你混蛋、我要和你离婚。

三句话表达的都是“X”——情绪。

那什么是“XYZ”公式呢?

X是情绪——我生气了;

Y是原因——我为什么生气;

Z是需求——我希望你怎么做。

比如,我会问妞妞:“你说某某讨厌,她知道你为什么生气吗?解决了问题吗?”

妞妞会摇摇头说:“不知道,没有。”

我再说:“对啊,这么说没有用,只会让大家都生气,你想做的事也没做成。我们可以这么说:我生气了,因为我很想去玩单杠但是你不跟我去,我希望你和我一起去玩单杠。”

一生气就攻击别人,其实是我们大脑里的“默认模式”。我们都是更习惯于表达愤怒,而不是表达需求。

要改变这种出厂设置很难,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见效的。但我们仍然应该让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去练习“XYZ”公式,让它逐步的变成大脑习惯去选择的路径。

第三步:

解决问题

最后一步,就是给双方不匹配的需求,想一个解决办法。

我问妞妞:“她想去玩滑板车,你想去拉单杠,你们俩的需求不一样,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妞妞会说:“那就先一块去滑两圈滑板车,再一块去拉单杠吧。”

我说:“很好,你试试看这样行不行吧。”

现在她已经初步有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时候,虽然有时候还会忍不住气哼哼的说“我不跟你玩”,但也经常会尝试提出一些“双赢”的解决办法。

当然,这样的解决办法,不是每一次都会奏效。这个时候我会跟妞妞说:

“现在你们俩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有时候,人与人想要的东西就是不一样,需求就是不匹配,这很正常。

你们现在很生气,需要一点时间让心情好起来。但是你们还是好朋友,明天再一起玩吧。”

提出解决办法,并不是为了一定要解决当下的矛盾、达成一致,而是为了让孩子养成一种思维模式。

情商高,并不是要做老好人,别人说什么都答应,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而是能够拨云见日,穿过愤怒的情绪,对事不对人,去看到双方的需求,寻求一种合作共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