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平故事 | 故乡的老井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故乡的老井
文/陈建军

我的故乡在富平县城以东,过了温泉河,上个大坡就到了,几十年过去了,儿时对故乡的回忆渐已模糊,但印象最深的是故乡那四口老井,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永远无法忘记。

前两口井是土井,也不知道建于何年,记忆里就有,村东西两头各有一口,一样的瓦房、井台、辘轳、井绳和铁链,就在村子东西两头生产队饲养室的旁边,打水比较方便,是全村子人吃水用水的水源。这地方家家都去,户户也离不开,是每天聚集村民最多的地方,由于人多,这里就成了全村人发布新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地。土井出水量不大,为了打水,人们尽量起个大早,排队等候,等的过程中人越聚越多,家长里短的就拉开了话闸子,内容大到国际形势、宇宙太空,小到孩子逃学打架,丢鸡找羊无所不谈。习惯了闲聊,有时不打水也爱在那地溜达,看看生产队的牲口,说说地里的收成,那时候娱乐设施少,人和人的交流倒很多,邻里之间的友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了。我少年时最喜欢的是欣赏旁边那些刻画精美的石槽、上马石、还有被人摸得黑光发亮的石龟,只可惜龟的头被敲掉了,龟背上的雕刻花纹很美,骑一骑不远处烂石桥旁那对石羊也是不错的享受。

大年三十是取水最紧张的时候,习惯上初一不劳动,老牛老马都要歇一天,赶前一天必须把隔天需用的水准备好。人人备水,水源明显不足,到最后所打的水,三次才能合满一桶,且混浊不堪,必须沉淀一天,才能使用。也有不信邪的后生大年初一大早去打水,一打一满桶,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随着人口的增加,东西两个土井,已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于是生产队开始筹划,在村东北方向另打一口较深的井。那时候打井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电,全凭人力,效率低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立起个三角形台架,中间吊起钻杆,六七个社员围着中间的钻柱在转圈推动,上边还坐着人向下压重,随着一圈圈转起,黄色的泥水不断从井口涌出,钻杆不断下沉,到一定程度就增加一节,钻孔在不断加深,人们在期待钻到底的时刻。


打过黄土层,到了红泥出来的时候井孔就算钻成了,下来的工序就是下管了。“不杀羊不开钻,不杀猪不下管。”这是周围不成文的规律,队上自然要犒劳一番了。


下管时,一节节水泥管被垂直吊着放了下去,井管为预制混凝土管,分透水管和不透水管,先放那个,在什么位置放这可是技术活,来不得半点马虎。


井管下完了,用小石子把周围一层层回填起来,顶面做个砖井台,这井就算建成了,随后安上水泵和钢管。那时的泵可不像现在的潜水泵,是钢管中间套个轴,最下面是莲蓬头和叶轮插在水里,也沒有电,上面连着皮带,用柴油机带动,启动时还要把皮带拖开,要不太重摇不动。柴油机运行起来后由两三个人配合操作才能把传动皮带安上,带动立轴转起来把水抽出去,抽一次水连启动带灌水排真空真是太费事了。


出水的那一刻最激动人心,大人小孩早早拿来了水桶脸盆等取水工具,围在出水口准备接水,经过多少次费力的尝试,临近天黑的时候,哗哗哗......清凉的井水终于一喷而出。人们喜笑颜开,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比过年都热闹,接满水大家带着满足欢快的心情,陆续回家。这个井的建成,结束了全村人吃水困难的历史。

深井打好,生产队在周围建起了菜园,供全村人食用,安排专人管理,社员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不少。


吃水问题解决了,菜地也有了,粮食产量太低人们还是吃不饱,为了农田灌溉,队上筹划建设了第四口井,有了上次打深井的经验,这眼井打起来也就相对轻松很多,那时候村上已通上了电,打井请来了县上的专业打井队机械施工,此井虽深,但村民却没了好奇和热情。我印象中,这口机井不但出水量大,而且含沙量也大,水还是咸的,不能饮用,也不能洗衣,只能用于灌溉,渠道中冲上了的软泥沙很多很厚,在渠中玩沙踩泥,成了我对这口井永远的记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土井机井均已废弃成为历史,如今家乡人民再也不为吃穿住行发愁了,乡亲们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引来了水量充沛的黄河水灌溉农田,利用机械化耕作,产量和收入大幅提高,盖起了新楼房,坐上了小汽车,生活越来越好了,新农村建设使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一个伟大的时代来到了,过去的梦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end

作者简介:陈建军,网名黄河人,1964年12月生,富平留古人, 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局刘集总站职工 , 爱好写作、户外、摄影、美术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