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赵老峪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漫话赵老峪

文/彭辉

赵老峪在富平县东北隅薛镇以北,因明天顺间有赵姓僧在频山明月寺隐居修炼行医而得名。驱车由县城沿106省道东行约20公里,至到贤镇北街路口左拐路标去往盖村),沿金庄路北行,经西仁、盖村、薛镇、勾龙村、雷家村约16公里,便到了赵老峪。伫立峪口举目眺望,群峰巍峨,沟豁纵横,山峦苍翠,频水迥流,峰因峪而奇,峪因水而秀,真乃关中渭北游览胜地也!

峪之西高峰为频山,因其形似弯月又称明月山,山巅石屋为明月寺,早在秦汉时就久负盛名。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访仙明月山,封秦美应侯王翦大将军为山神,于山南麓九龙峪建频山神庙,俗称九龙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载:“频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唐代名医孙思邈曾隐居明月寺修禅行医,悬壶济世。九龙峪因山脊形如九龙戏珠而得名,明万历间原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保定巡抚、流曲南街人孙丕扬纂《富平县志》云:“明月山南麓建频山神庙,有泉在焉,四方祷旱者必往其地。中髙一阜仅数亩许,九山环抱若拱向然,固山中一佳景也。”九龙峪西北麓堡子山,山上有一处隙地,东西宽五丈,南北窄五尺,北麓为千尺崖,壁立百仞,雄秀奇险,元末明初张紞(dan)曾避兵隐居于此。紞者,富平雷古坊中张村人,后任建文帝朝吏部尚书。清中叶因明月山峰高路险,遂将明月寺神像迁至九龙峪,故寺庙合一称之“明月寺”,今山巅古明月寺石屋遗迹尚存。

峪之东玉镜山,因山巅之阳断崖刀削斧劈宛若玉镜而得名。是为前秦苻坚离宫遗址,当地人称“刀斩石崖”。唐天宝间杜甫途经土门,曾作《三川观水涨二·刀斩石崖十韵》。明万历间孙丕扬纂《富平县志》载:“玉镜山,一名金絲山,两旁山峪状如两门,古称土门。山巅之阳凿其半,东西二百步,南北半之,世传秦苻坚作离宫处。山之北迤逦而上,至于巅为揣天山。山之东即小水峪,其西崖有洞,风自孔中出,又云风洞。”又东金粟山,世传以粟如金故名。因山巅有唐代高禖祠(送子娘娘庙),龙泉水深藏于沟,又称菩萨山、灵泉山、紫金山,诸峰依山势各逞异秀雄奇,素有渭北小华山之称。又东石叠山,因山势巍峨巨石层叠而得名,山之腹削崖若台,崚嶒难登涉,中有刘仙洞,洞额题曰碧云岛。

赵老峪之水因濒频山故名频水,其源头在金华山南麓,明万历间孙丕扬纂《富平县志》载:“峪头河有泉涌,即频水也。”每逢沛雨季节,频水纳频山之洪,顺赵老峪沟壑洄流而下,出峪由北向南流经薛镇、宏化坊、盖村、南耕村、东川村,至新移村塬北拐向西,横贯流曲大川,顺着太阳奔西而去,故名“顺阳河”。其流域美原、薛镇和流曲川一带方圆百里,古为秦始皇赏赐王翦大将军的“千顷美田”之地。顺阳河是先民赖以生存的命脉,自秦汉时起始古人就在频水沿岸凿洞为渠,引洪水灌田,是为富平北山“九峪粪田”之一峪,至明清时达到极致。古时峪口灌渠分东西两派,东者顺阳渠,灌两门村、磐石村、城西村、美原镇农田;西者薛家渠(即顺阳河上游),灌薛家、沟村、盖村、仁义坊、庄子镇、道贤村、荆家村、东李村、惠店、流曲堡、丈八村、前口村农田。在峪口外雷家村南,还有一条由东而西又南下的人工渠遗址,名曰韩家渠,由关学名儒李因笃的父辈倡修,灌溉薛镇韩家村农田。今之顺阳河薛镇东至宏化村段河道重新进行了治理整修,河床宽约二十多米,两岸砌以石,延绵数里,颇为壮观。

赵老峪右拥频山,左抱玉镜,南北纵深(峪口至老虎桥)约三十华里,山峦起伏,峭崖壁立,沟豁迥异,曲径通幽,峰回路转,静谧隐匿,自古为躲避战乱者的绝佳藏身之处。元灭金入主关中,金朝镇华原(耀州)晋秋司成侯、宁武将军乌古伦·速可(女真族)避元兵弃官隐居赵老峪,后迁流曲东川易姓为李,屡微不出,元帝敕赐金牌,世称“金牌李氏”。明洪武初山西洪洞人王公携家眷移民赵老峪,择峪口峭壁高台而居,后裔繁衍兴旺,遂筑土为城,名曰“峪里堡”,民间俗称王家堡。该堡西北环山,东南傍河,前水后山,座满朝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堪为安然乐居的风水宝地。从峪口涉顺阳河,沿崖底一条斜道盘旋而上,眼前便是一片开阔地,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穿过场院,山脚下民居毗连相接,这便是王家堡。堡北石崖下有一汪凉水泉,据说自王公定居河西起,堡子的人就饮用此泉水,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今已坍塌。堡西北隅灵坡是王公的陵寝地,有清乾隆三十七年立“始祖处士王公碑”一通,今迁碑于店子新村王公祠。如今王家堡村民都搬迁到河南岸店子新村定居了,老宅院人去屋空,老窑洞、饲养室基本完好,整个村落完全保留了六七十年代关中农村土墙灰瓦的老屋原貌。

王家堡对岸土山高处,原有明中叶当地名医李宗桂墓流曲东川人,明吏部尚书孙丕扬的姥爷)今遗迹已荡然无存。又北马沟,沟底为马家村。峪北深处十里为髙石崖,下有苻坚插剑迹走马蹄。苻坚,字永固,东晋前秦国君主,雄霸关中,当是时平定渭北,于赵老峪间道出奇兵是极有可能的,故玉镜山有苻坚离宫,赵老峪的高石崖、车幅峪等地有苻坚遗迹多处。高石崖又北二里许,西为清水峪,东为车辐峪。西北为寇莱公河,有宼姓者世居于此,相传为宋丞相寇准后裔。沿山路又北二里许为星宿坡,圆石错落,犹如星日。沿峪又北行里许河东为清兰峪,因盛出兰花而得名。清兰学校座落在峪底一处台坪之上,空荡荡的教室静谧沧桑,依稀能想象出昔日学子书声朗朗的情景。清兰村又北路旁高崖之上,树荫浓密深处有一片瓦房,这便是原赵老峪乡政府所在地。再往北逶迤而行,是李家峡、山桥村。从峪口一路走来,两岸峭壁悬崖之上,随处可见数孔古土窑洞或两三处老屋,隐匿而难攀登,猜想或原为先民躲避战乱的藏身之所。

绕过山桥村北行,不远处便是老虎桥。此处峡谷呈“Y”字形,高峰千仞,沟豁深邃,奇险无比。山涧两崖兀自耸立相对,一座修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青石桥横跨南北,虎踞龙盘,雄异伟岸。峪畔梢丛茂密,溪中流水潺潺,奇花异草芳香,蝴蝶翻飞蹁跹,清风徐徐,心旷神怡,景色美不胜收!老虎桥是富平县境东北隅通往铜川的交通咽喉,昔时流曲、美原、薛镇一带进山驮炭或运粮者,必途径此桥。“黑脊背抱驴让路”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话说关中著名刀客、曹村尚书村人王守身,力大无比,胆识过人,早年以驮炭为生,驴驮人背,汗浸日晒脊背乌黑,人送外号“黑脊背”。某日,王守身肩背炭篓牵着驴正欲过桥,身后一壮汉牵驮炭骡高声喝斥让道。王守身转身冷视壮汉一眼,放下炭篓,气沉丹田,一下子将驮着炭篓的驴抱起搁在路旁,说:“你的骡子占得宽,快赶紧过!”壮汉见状早已惊得目瞪口呆,连连作揖赔不是。王守身后来成为民国革命先驱胡景翼将军的得力部将,屡建战功。民国时期赵老峪是关中地下党与陕北红军联络的秘密交通线之一,富平地下党和游击队经常出没于老虎桥一带。1948年11月,西北野战军在富平薛镇一带发起“康庄战役”,与国民党第十七师激战于康庄、草滩、沟龙、韩村,全歼敌十七师四千余人,击毙师长王作栋,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战斗结束后,富平游击队组织担架队护送伤员和物资,通过老虎桥迅速安全转移。

赵老峪山美峪秀,风景天然古朴,实乃富平东北隅一绝佳游览胜地。近日欣闻某公司拟投资巨款在王马村创建影视基地,开发赵老峪大有可为,诚愿故乡更美好!

2018.11.11写于北京莲花池畔

征稿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