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榆钱”里的故事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榆钱”里的故事

文/王 玲

很多年没有见到榆钱了。

有天早上,我和老公在城市运动公园锻炼时,看到了一棵榆钱树,树上结满了榆钱。我惊呼:“快看,榆钱!”老公停住脚步,仔细观看树上的繁枝,又看了看树下散落的榆钱,他说:“你看,谁为了摘榆钱,把这么粗的树枝都折断了,真可惜!”

停了一下,他又说:“我们同事周日去郊外钩榆钱了,说他朋友家有一棵很大的榆钱树,可繁啦!”
“我们周日也去郊外找一找榆树,摘一些榆钱吧!”我说。
“我们一会到长丰市场看看,也许市场上有卖的!”
老公继续锻炼,我的思绪却飞到了刘绍棠的《榆钱饭》里。我坐在连椅上,打开手机,重温了这篇经典课文。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钱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上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 ,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旧社会,一串串挂满枝头的榆钱儿,是穷人的救命粮。

十年内乱,老榆树又成了救命树,榆钱儿又成了不可缺少的食物。

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了,鸡鸭鱼肉烧肚膛,想吃一吃榆钱饭解解馋、换换口味。

我还沉浸在刘绍棠的《榆钱饭》里,老公转了一圈过来了。我问:“你知道榆树开的花为什么叫榆钱?”
他看看榆钱,说:“长得像钱吧?”
我哈哈大笑,说:“你还猜对了!《本草纲目》载:‘榆未生叶时,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诗作一向以壮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而著称,但也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偶有简白通俗、诙谐轻松之诗作。他曾在春光正浓的凉州城郊,路遇一卖酒翁,赋诗调侃道: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个岑判官,就想用串串榆钱向人家买酒吃不知道这个卖酒的老人赊给他酒了没有。”
“我刚才查了一下,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的外形圆薄如纸币(钱币)而得名。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看来,咱要多买一些榆钱,以后就会‘余钱’多多啦!”
我接着问:“你说,现在人们生活富裕啦,吃榆钱只是为了解馋吗?”

老公不解地说:“是啊!不为了解馋还为了什么?”
我说:“这一会,我学了不少知识呢,听我慢慢给你说,要不你也打开手机看看。榆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可做成各种美味佳肴——煮粥、做馅料、生食、蒸麦饭,榆钱炒鸡蛋、焦炸榆钱丸子、榆钱豆腐汤……榆钱也是防病保健的良药,药用功效还不少呢!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的功效。”

老公说:“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年年吃生榆钱,没有想到这不起眼的榆钱,还能变成餐桌上的美味,成为城里人羡慕和向往的美食,成了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保健食品。” 

我们到长丰市场后,果然有几家卖榆钱的,还不贵,四五块钱一斤,大概是因为没有本钱,只是捋下来的功夫钱吧?我迫不及待地买下了满满一大袋子,一称,二斤多。

回到家里,婆婆笑着说:“现在,还有卖榆钱的?这么多榆钱,你们打算怎么吃?”
我说:“咱们试着蒸麦饭吧!我想它应该和白蒿麦饭的做法是一样的。”

我把榆钱倒在盆里,金灿灿、绿油油的,看着都滑润可口,老公忙抓了一把就往嘴里塞,边吃边说“好吃”!我赶忙喊:“慢点,小心里边有虫子!”听到我的喊声,老公忙将嘴里的榆钱全都吐了出来。我说:“你吃的那一把不一定有,但是,这一袋子里可能就会有。以前我们家宅基地的外面有好多榆树,我知道,榆树爱生虫,榆钱里面有可能藏有虫子!”

我和婆婆、老公围坐在餐桌旁,摘拣着榆钱,分享我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我家的庄基靠着马路,庄基外栽有十二棵树,清一色的全是榆树。庄基外墙刚刚打好的时候,父亲就和大哥一起栽下了这些榆树。当时,我们那里吃水很困难,全村就一口井,有时候一桶水绞上来只有半桶,而且很浑浊,泥沙很多。修了尚书水库后,地下水位上升了,才解决了饮水问题。尽管缺水,全家人都精心护卫着榆树,把洗脸洗脚水、冲了衣服的水、洗了锅的水都浇到树坑里,那时洗衣使用皂角,洗锅使用食用碱,所以,浇到树坑没事的。这些树也没有辜负我们,它们一个个竞相生长,大小统一,主干都是五六把粗,整整齐齐、威风凛凛地守卫者我的家园。夏天,人们喜欢在树下经过或乘凉;春天,榆树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每年春天,榆钱长出来的时候,树上满是怒放的榆钱。父亲早早地用挠钩折下鲜嫩的榆钱给我们吃,我们比村里的孩子都吃的早、吃的鲜。那时候,农村是吃两顿饭的。早饭后,父亲和哥哥们到生产队去劳动。母亲忙完家务,就坐在门口的阳光下纳鞋底。我放学后吃完饭,就陪坐在母亲的身旁。

每天,我都可看到,村里的小孩三五成群地来到树下,他们笑嘻嘻地给我母亲打个招呼就去捋榆钱了。往往是一个大孩子爬到树上捋,这个爬到树上的孩子是最骄傲的,他(她)先挑最好的榆钱,搭手顺枝往下一捋,就是满满一把,只见他(她)得意地往自己嘴里一塞。一边塞,一边自豪地看着树下的孩子,还时不时地给他们做个鬼脸,心里盘算着给谁先扔树枝,谁平时听我的话,谁和我亲近……树下的几个小孩子眼巴巴地仰望着,等着树上的哥哥或姐姐能折下小树枝先给她扔下来,只要有树枝扔下来,孩子们都会抢着去接,先接住小树枝的孩子,拿着树枝转身就跑,躲到一边开心地捋着吃。没有接住的小孩则继续呆在树下,仰望树上,给树上的哥哥姐姐说着好话,恳求人家给他“专赐”几支。也有的小孩实在抢不到榆钱,就会哭哭啼啼地跑回家,拉着大人来用钩子折小树枝,折下来以后就会破涕为笑,开心地吃了。我只知道,人们捋榆钱都是让孩子解解馋,生着吃,不曾听过谁家还用榆钱蒸麦饭、熬稀饭。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唐代诗人韩愈对榆树的赞美。春天即将过去,花草树木都想方设法挽留春天,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戏咏榆荚》中的诗句。榆树的花期不长,盛开期有一周左右,就慢慢变黄、变白、变干枯,随风散落,落入泥土之中,第二年春天就会生根发芽,长出一株株的小树苗。


为了让栽种的大榆树茁壮成长,父亲总是把大树周围的小树苗拔掉喂羊吃。我们家的榆树越长越高,越长越粗。后来,生产队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割掉”这些尾巴,三七开成,三成归生产队所有,这样,我们辛辛苦苦浇水护卫了十几年的四棵高大粗壮的榆树就被生产队挖走了!过了一年,我们家要盖房子,父亲和哥哥们把剩余的八棵榆树挖下来做房梁和檩条,从此,墙外没有了阴凉。春天到了,孩子们也没有了捋榆钱、吃榆钱的乐趣了!再后来,二哥盖了新屋,搬到新屋住了;三哥也把旧屋的瓦房拆了,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的平房,屋外再也没有了榆树!

屋外,没有了榆树,没有了阴凉,没有了乐趣!屋内,父亲和母亲也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是,故乡的情谊割舍不断,父母的亲情绵延不绝,童年的乐趣永驻心间......

榆钱摘拣起来可真不容易,得一个一个细细地摘拣,来不得半点疏忽,不能容许有隐藏着的虫子遗留。我们将榆钱摘净后清净,与其他的麦饭一样,撒些碱面,拌上玉米面、小麦面,放入蒸锅之中,蒸上八分钟,将炒好的臊子拌入麦饭之中,吃着香喷喷的麦饭,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王玲,铜川市第二中学教师,陕西富平人,热爱文学。作品散见于《教师报》《西北作家》《铜川日报》《铜川经济社会研究》《铜川文化交流》《女儿花》《王益文苑》“铜川热点”“铜新无邪”“铜川大视野”“富平人”“黄堡文化研究”“智慧铜川手机台”等报刊媒体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