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北耕村旧事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北耕村旧事

文/彭辉

流曲镇东北六里许北耕村,西邻尚义村,东傍顺阳河湾,河下游二里许为南耕村。说起北耕村地名,颇有些来历。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遭迫害逃国至秦地顺阳河畔,时值寒冬夜深月黑风冷,遂躲避于村旁草蓭歇息,忽闻追兵至,惊恐中踉跄夜奔而去。重耳后来当了晋国君主,史称晋文公。人们便把晋文公昔时受惊吓的地方称之惊驾村,后逐渐衍化成谐音荆家村耕稼村,因方言把“耕地”称之为耕(jing)地, 荆耕(jing)同音故名。而当地人习称“姬呀村”,莫非与重耳姓姬有关?

明代荆家村包括团庄(古胡)、龙溪堡(东李)、崇信庄(王家)、老槐园、永昌堡(查沈)、金汤堡、西中团庄(全庄)及南荆家村东头、西槐园共九堡,隶属到贤里。清乾隆初南北荆家村编为北乡南十三联,乾隆中并入北乡第十三联,清光绪间又恢复南十三联,领南荆稼村、龙惠(溪)堡、水宁堡(似为古胡)、怀元堡、老怀元5村堡。因同治初关中事变之故,此时辖堡比乾隆初有所减少。民国初将原第十三联(东盖片)、北十三联(西盖片)、南十三联(荆家村片)合编为祥丰团,隶属第四区(流曲)。此间始有北耕(jing)村的说法,但非官方正式地名。民国二十年撤团改乡,祥丰团改称盖村乡,不久编为第五保,隶属智汇乡(流曲)。解放初智汇乡改称流曲区,第五保复称盖村乡。1956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盖村乡撤销,将西盖村(李家村、半个城、麻店)、大惠村、古胡、吊庄、北荆家村(东李堡、查沈堡、全庄、老槐园、王家堡)、南荆家村(村东头、西槐园)及原属尚义村的南康堡,共14个自然村堡合编为一个行政村,命名为北耕村,划归流曲乡。自此始有北耕村、南耕村正式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北耕村西头为王家堡,旧名崇信庄,住户多为王姓。人民公社时期该堡村医王济民,身背药箱走村串户行医,诊病心细周全,颇有好名声。堡东北原有空空堡残痕,疑为明代金汤堡遗址。堡北半畛地埝头上,是北耕大队瓦窑。我奏碎放羊割草,出村沿东埝一直走到瓦窑东,兀哒些或许是水土好的缘故吧,草特别茂密,稍时功夫就能割一笼草,羊肚子也吃得滚圆。瓦窑是一处因取土形成的硕大深坑,坑底靠南有一口大井,阔约三丈许,井沿很浅,水深约四五尺。到了夏天,一帮半截小伙子就脱光了衣服,精沟子在大井里凫水玩耍。

堡东老槐园,路口有好几棵大槐树、皂角树,树下有一口水井,到了夏天马达水车不停的抽水浇地,人走到这里感觉特别凉爽。老槐园住户多为沈姓,临路北有一院大户人家,宅院座北朝南,高台阶大瓦房,门墙一色青砖到顶,很是气派,这在当地很少见。宅院东曾是北耕大队部和缝纫社。东临是一间土坯房小卖铺,我小时候常去这里用鸡蛋换铅笔、本子、橡皮和煤灯油。民国间沈成统,知名乡绅,曾任智汇乡(流曲)第一任乡长,两个月后改任乡队副,为维护一方社会治安出力颇多。

又东为全庄,沈罗二姓居多。该堡人沈建业,游击队队员,执行任务夜宿北山某民窑遇袭牺牲,前多年迁葬于薛镇烈士陵园。东邻查沈堡,旧名永昌堡,沈姓居多。清康熙间沈起潜,字逢禧,贡生,诗文书画名重清初,尤精于绘图,曾担纲《陕西通志》地图绘制审定,共绘制全陕(含甘肃宁夏)州县及边关卫所地域图200多福。又特别关注家乡经济,著有《富平图设开三尺岭议》。康熙九年(1670),沈起潜设计绘制了《陕西舆地图·富平舆地图》稿,其子沈之琬沈之瑗上石,流曲里铁笔李承命镌刻。刻成后镶嵌于查沈堡路南庙墙壁,今存于县文化馆。该石刻地图翔实刻录了全陕及富平山川河流镇堡及名胜古迹,绘制精准,图文并茂,是研究富平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珍贵文物。

村最东头为东李村,旧名龙溪堡,因濒临顺阳河湾而得名,住户以李王二姓居多。据清光绪《樊志》载:“明隆庆万历间,荆家村东河湾有泉名师傅泉。”河湾处有地七十亩,人称“海子”,旱涝保丰收。河下游南耕村,村东头以刘姓居多,村西头旧称西槐园,王姓大多居住于此。昔时村东头顺阳河上有一座青石桥,此处河道深而狭窄,桥孔高约七八尺,是为顺阳河中下游桥孔最高的石桥。桥南北两侧皆为石砌护岸,岸边垂柳青青,微风徐徐,堪称南耕村一景。遗憾的是这座存世数百年的古石桥已被拆毁,取而代之是水泥板简易桥,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韵。清代武进士沈庆春,南荆家村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中己酉科武举,嘉庆五年(1800)殿试御赐武进士,升任钦州参将,白莲教作乱,沈参将出征阵亡。

清光绪间王二告御状,曾轰动一时。王二出身于南荆家村一户贫苦人家,早年以卖豆腐为生,双刀切豆腐不折(she)秤,人称“双刀子王二”。王二为人耿直仗义,胆大好强。某村财主家的二公子招惹祸端,被王二捉住捆绑于后院。其家人闻讯纠集众仆前来要人,两下里言语不和便打开了,王二反被缚游街。其母久病受此惊吓亡故,其幼子患天花病不久也死了。王二愤气不过告到县衙,因县太爷断案不公,遂去西安府告状,前后历时三年得以结案,二公子及县太爷受到了惩罚。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遭灾荒,府衙开粥棚赈灾济民,当事者趁机中饱私囊,王二挺身而出,以“府衙克扣皇粮、赈灾不力”为由,斗胆只身前往京城告御状。传说王二受高人指点,将状纸埋于庙堂香炉灰烬中,光绪帝上香时发现状纸却留中未发。王二偶然得知总理衙门六王爷行踪,又当街拦轿告状。六王爷看罢状纸大怒,着即命陕西巡抚严厉查办,一批官吏因“未按计口授粮之罪”被罢官。王二告御状归来,不幸病故于途中,灵柩搬回陕西,府州县衙官吏多人前来致祭,葬礼十分隆重。王二身为一介草民,敢于为民请命,斗胆赴京告御状,可谓人中豪杰,先贤义士。

北耕村南是显圣庙,俗称显神庙,即今北耕小学。传说春秋时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逼死,显灵于胥江民为之立显圣庙,后封为钱塘江神相传显圣能庇佑百姓免遭水患,故多地建庙保平安。北耕显圣庙座北朝南,南门面朝公路,庙西侧还有一个偏门。庙内大殿的模样我记不清了,但对南门口的古戏楼印象很深。戏楼座南朝北,全部用大青砖筑建,戏台有一人多高,台前东侧有砖砌台阶。那时候县剧团常来庙里唱秦腔,四周八下的乡亲们都来这里看戏。

庙西南二里许为南康堡,旧名永康堡,因西南距流曲仅一里许又称“斜里堡”。明清至民国属于尚义村,解放后划入北耕村。南康堡住户大多为康姓,分住永康堡和村里两处。该堡与尚义村上康堡康氏,都是从蔡阳河畔康家楼迁出的,三堡康氏同族同宗,一直到解放前后,三堡康氏族人每逢清明节,还一同去康家楼祭祀先祖墓。民国间南康堡前清秀才康彦海,博学恭谨,德高望重,曾任民国县府官员。国民军旅长石像仪率部进驻流曲设分县期间,康彦海受邀主持临时分县政府日常事务。

清咸丰间大力士康八爷,堪称传奇人物。传说康八爷生得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能日食斗粮,力大无比。某年冬天,康八爷啼鸡乎起身牵驴去北山驮炭,天寒地冻月高风冷,冻得浑身打哆嗦。路过底店下庄,瞅见场院里有两挂青石碌碡,他顺势用胳膊一边夹一个碌碡赶路,使蛮力出汗御寒。走到上店窄胡同,他又抱驴让路,路人大为惊异。尚义村西傍蔡阳河,每逢发洪水别的村都能引洪灌田,唯永康堡望而止步。原来尚义村相国庙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蔡阳河渠灌田范围“上自盆倾峪,下止尚义村”。康八爷愤愤不服,说:“同为尚义村人,为啥永康堡就用不上水?”言罢走到相国庙石碑前,气沉丹田,弯下腰沟子往后一蹲,只听“咔”的一声石碑断成两截。遂请堡子人另置石刻文“上自盆倾峪,下止永康堡”,立碑于永康堡前。从此,永康堡人得以开渠引水溉田。咸丰末年流曲西街重修城隍庙,上大樑这天,康八爷也去看热闹,只见十几个匠人瞅着沉重的大樑发愁。康八爷冷笑一声说:“一帮怂囊鬼,我来!”说罢脱去上衣,光着膀子抱着大樑一头,其他人抬另一头。康八爷一声吼“起!”大樑稳稳的上了架。康八爷一生无儿无女,饭量又大,老两口过活,晚年日子很惜惶。光绪三年遭灾人没啥吃,康八爷老两口逃荒去北山,走到招贤村附近,腹中实在是饥饿难忍,老夫妻双双吊死在旧庙里。堡人闻讯将康八爷夫妇灵柩搬回,葬于堡前庙东。

北耕村老槐园北埝头上,是北耕大队农科站,西安下乡插队的洋学生就居住在这里,称作知青点。农科站后面是一大片农田,知青们就在这里边劳动边搞农业试验,当年北耕知青点风生水起,颇有名气。知青点西北角为大惠村,俗名坳里,因先民原住尚义村东龙泉河坳畔而得名。明代隶属到贤里,清代属北十三联,民国间隶属盖村乡,解放后划入北耕村。住户有王姓、马姓等。明嘉靖间本村人王仲禄,在直隶为官九年,历任卢龙卫经歷司经歷、通州州判,勅命赞其“管理军务无懈、在位劳苦良多,考核最优,特进荣阶征仕郎,锡之勑命,特封其妻强氏为孺人”(摘自王仲禄勅命碑)。大惠村城堡不大,东城门前有一株树冠参天的大槐树,过往行人常在树下歇息。因该村位于流曲至盖村古道旁,行至此处正好一半路程,故时人以谐音戏称“腰里”。六十年代初,堡东路北有个变电室,这是流曲地区最早的变电室。路南是一片开阔平展的农田,那时候还没有北耕农科站。我小时候记得,这片麦田开始是用“锅驼机”带动链子水车浇地,有了电以后,就改用电动马达了,当时前去观看的人很多。

北耕村东河湾不远处是吊庄,此处旧为由李堡和西仁的庄田,建有房舍数间以便农忙时暂住,故称“吊庄”。清光绪年间始有商州人迁入租田耕种,逐渐形成村落,住户多为王姓、赵姓。庄北濒临顺阳河,河上游折而北东岸为团庄,又名古胡村,因胡姓先民以蒙鼓为业而得名,是为东川胡姓、卤泊滩胡姓祖籍之地。今住户胡姓、张姓居多。民国间本庄人张如翼,行伍出身,曾任国民二军胡景翼部营长,为人性格刚强,秉公任直,倾心公益。驻守昌宁、梅家庄、大岗时,曾督促崇俭团加固城堡,并资助雷新斋创建通川小学。其时该营骑兵排长路清章在流曲街私设烟馆,张如翼知悉后严加斥诫,路排长不思悔过反而怀恨在心。此后不久,张营长回家为丧母过三年,胡趁机将其暗杀。胡景翼葬张如翼营长于富平迤山庙公墓,凶手胡清章活捉后被枪毙。笔者与张营长的孙子是同学,多次去过他家,曾见过张营长的遗像,一身戎装,仪表堂堂,正气凛然。

沿顺阳河北上二里许为西盖村,自然村堡有李家村、半个城、麻店,明代隶属盖村里,清代隶属北十三联,民国间属于盖村乡,解放后划入北耕村李家村因姓氏而得名,住户有李姓、盖姓等。半个城因清咸丰末筑城遇乱匪未竣工故名,住户盖姓居多。麻店早年间有盖姓人开店卖麻绳故名,今住户有盖姓、王姓等。

北耕村地处顺阳河流域,自古属于富庶之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北耕村一直是全县的老先进,数任村干部劳苦功高。七0年前后,北耕村基干民兵排,是县武装部示范点,民兵个个配发真枪,经常进行军事训练。每逢重大集会,北耕民兵持枪整队集结,意气风发,英姿威武。八十年代末,陕西省长侯宗斌曾视察北耕村农田。南康村康冠军,任北耕村党支部书记期间,支部班子带领全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创建文明村,颇有建树,被市县两级评为“先进党支部”,康书记本人被县委授予“功勋党支部书记”。今之北耕村,新班子百尺竿头朝气正隆,带领全村人以创新产业之势谱写新的辉煌。

(文中部分资料参考张继周老师《如意堂文稿》,又得以老师解惑释疑指正,特此鸣谢!)

(2020.08.24写于北京莲花池畔)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