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生产队里那些事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生产队里那些事

文/陈国栋

我国从解放到八十年代初,农村集体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三十多年,从起初三、五家的互助组、农业合作社演变至后来的人民公社。农村三级行政机构的最高单位是人民公社,下辖有生产大队(村)和生产小队(组),生产小队是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的最小单位,常规化编设有正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出纳、贫协组长(掌印板的)、妇女队长、组长(若干)、记工员,有一时期还编有政治队长、党团小组长,人口过多的生产队还会增编1--2名副队长。别看单位小五脏俱全,统管着几百口社员群众的劳动生产和衣食住行。

78年进校教书之前我一直在生产队生活,即使后来教书还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一句话,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所以生产队里的诸多事情我都耳闻目睹、了如指掌。我们桥西生产队地处宫里沟西沿,东西窄、南北长,和三里队、二里队、顾家队、党尧队、下杨队(属横坡大队)以及宫里街道相邻。社员居住分散,通常叫为南头、北头和桥上,75年前后共有110多户,410口人,全队土地面积不足600亩。姓氏约20户左右,大户族有陈户、张户和高户,改氏户族应当是我们生产队古老户族(约150年左右),富平县誌有记载。桥上的十几户人住进了宫里老街的西半街,算得上宫里老街道的一路诸侯,由于居住分散导致自私心难免,因而生产队诸多要事的计划、实施和凝聚力或多或少都带来了影响,尽管如此,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


谈及生产队我不由得就想起了曾经的老队长赵西仲,他比我大10多岁,1米7、8的个头,敦厚壮实、脸厐幽黑,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气度轩昂,中共党员,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大家都叫他“黑眼窝”队长,一干就是十几年,他还兼职大队党支部委员。赵队长秉性耿直,为人爽快,光明磊落,干起活来像一头大犍牛,浑身都是力气。脏话、累活、重活从不索身畏惧,总是冲在前面,算得上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印象最深的是在他任队长其间先后打了7、8眼机井,但都因地理缘故没有能成功,仅有的两眼机井也只能短时间抽水,最终还是报废了。所以生产队个别心怀叵测的人,给他撩瓦渣说:“赵西仲当队长,打了七眼黑窟窿。”现在回忆起言者过之也,凭心而论,谁当队长不想给生产队打几眼成功之井,灌溉农田?此状恰好应上老人一句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呀!往后多年街巷闲谈的碎语多多少少也吹进了我的耳朵,普遍认为赵西仲是我们生产队不错的一位好队长。


每年三夏开始生产队都要召开社员大会,宣布夏收有关组织机构,一般会有收割组、运输组、碾打组、夏播组、安全保卫组和后勤服务组等,麦场还会确定一名场长。我们生产队麦场碾打是一个耗时最长的活路,收割拉运完了以后,所有精壮劳力都安排到麦场的碾打凉晒工作中。由于体制问题,再加之居住分散、人心不齐、个别人耍奸溜滑,更重要的是缺乏主人翁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场长号子叫不起来,牛拽马不拽,一个夏收麦子的碾打持续过四十多天。其间天雨风灾干扰不断,霉烂粮食是常有的事情,简直使人怨苦连天,干着急没办法。那时侯我们这些年轻小伙子都是跟在大人后面转,人家咋干我们就咋干,由于诸多原因生产队多年的粮食产量搞不上去,74年前后口粮最低时人均小麦73斤,真不知道各家各户是怎样维持生活的?大多数家庭不够吃,多年在外处借粮度日月(我和父亲曾在三原县大程镇某户借过谷米),低借高还、借秋还麦,跟着碌碡过个年,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决算时劳动日仅图3角钱,是当时我们大队最糟烂的生产小队。


有一件事情我记忆尤为深刻,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宫里街道放映电影,看完后大约11点多,我和同龄人(相差2、3岁)张五银、高民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是谁提议加夜班翻地多挣工分,话一落地三人都同意,于是各自回到家中拿上热水壶和干粮,扛上铁锨就直往南头路边地走去,商议后从南埝头开始,六分地的畛子插锨翻地,水和干粮放置身后十几米处,约定到点稍微休息、补充能量,然后又放置身后十几米处,一晚上就这样反复多次、连续大战。三人翻的头冒蒸汽、水淌脊梁,裤腿挽上膝盖,甩开膀子、叫上号子有节奏地拚命翻地。清静的夜空只能听见木踏板“蹬、蹬”的脆亮响声和我们三个人哼哼的喘气声,地北头邻居的大婶第二天跟其它人说:“南头地里一晚上响个蹬蹬不停,不知道弄啥哩”!我们三人从晚上12点到天麻明5点多没眨眼睛翻了一亩二分地。如今回想起来,农业社的工分给人带来了那么大的干劲!二十岁左右,体力健壮,单纯敢为,的确具备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精神,使我至今都不可能忘记的一次既辛苦又珍贵的劳动体验。


流年如瀑、岁月更新,生产队已成了一个过时的代名词,大锅饭早已不存在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沐浴着党的好政策,撸起袖子加油干,体制更新面貌换,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家家户户的衣食生活有了大幅度提升,解决了温饱问题,迈上了小康之路,而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花木盛开、绿树成荫,村村通达水泥路,户户建起小洋楼,小轿车、电动车普遍有,休闲娱乐广场处处皆是,农村真正是发生了旷世未有的大变化。所有这些都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产生的具体效应,当然我们桥西生产队也在其中。但是往日艰辛的经历常常会像天空的浮云飘移在眼前,历历在目、铭心刻骨,在脑海中形成了深深的烙印,我们这辈人怎能忘记昔日的艰苦岁月呢!于是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我们有责任教育好下一代,莫忘先辈,铬记乡愁,不负韶华,发奋工作,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感召下,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庚子年仲夏夜

作者简介:陈国栋,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职务(已退休)。本人爱好文学、历史和收藏,喜欢习练诗歌、快板及短篇散文。曾在《渭南教育》、《富平教研论文集》、《中国教育》等刋物有十余篇碎文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