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9-18

摘要:

杜甫,字子美,原湖北襄阳人,是晚唐时期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后迁至河南巩县,因此也有人认为杜甫是河南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在民间千年延续的思想中,向来是扬杜抑李的,也正因为这样扬杜抑李的思潮的流传,才让我们更好奇的深入的去探究其中缘由,去看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极致碰撞,寻找那个千年前不可一世的盛唐和那个日落之下步履蹒跚的晚唐都分别有着怎样的魅力,又有着怎样的区别。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而倘若想要探究晚唐,在那个战火纷飞藩镇割据的年代下,我们不得不去读杜甫的诗篇,去从他的笔下一窥晚唐颓势下,人民百姓的苦难生活,我们也不得不去探寻杜甫的生平,去看一代诗圣在这个落寞的年代度过了怎样颠沛流离的一生,又如何在这样的一生中仍然高呼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美诗篇。

年少有志向,诗圣也有顽皮时

提及杜甫所有人心中浮现的都是那副苍髯白发、眼神沧桑、心忧天下的圣人形象,然而在杜甫的童年时期,大唐还处于盛唐的最后时期,出生于北方大族、家境殷实的杜甫在童年时期过得非常欢乐,天资聪颖的他也用诗篇记录下了这时的自己:"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出生于开元元年(公元712年)的杜甫在这样殷实的家庭和这样繁荣的时代里出生成长,让年幼的他心中始终带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他也带着雄伟的文人心,试图将这样的美好的生活带给天下所有的百姓,大庇天下寒士的志向在他接下来漂泊的人生中从未动摇,这也是一代诗圣从小就奠定下的思想基础。

少年游万里,诗圣洛阳遇诗仙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开始外出游历,历时数年从湖北、山西、河南辗转到山东,最后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到洛阳参加贡生考试,却无奈落榜,这是杜甫波折的仕途之路的起点。

落榜后的杜甫前去兖州投奔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杜耽,最后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再次回到洛阳与此时在皇宫中遭人诽谤被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相识,这一次相识会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历史上最为伟大,最为传奇的会面之一,与之媲美的只有千年之前老子李耳和孔子孔丘在洛阳城中的会面。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李白与杜甫

千年之隔,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大才,一样的历史巧合,这样两位在华夏文民史上熠熠生辉的诗中豪杰就这样相识相知了。

年少李白十一岁的杜甫对这位有着无与伦比才华的兄长带有无比的崇敬与敬佩,杜甫在描写与李白的友谊时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这样深厚的友谊成为了杜甫在颠沛流离苦难生活时心中的向往,也在杜甫日后的诗作中多有提及。也许在心系苍生的同时,杜甫的心理也有着对明月的浪漫,他也许也想"且放白鹿青崖间"吧。

仕途多坎坷,空有一腔报国志

杜甫是幸运的,出生于北方大家族的他家境殷实,饱读诗书,自幼研习孔孟之道而无衣食之忧,从祖父杜审言到父亲杜耽都是文人雅士也让杜甫身上有着浓厚的文人气,带着宏伟的报国志向。

然而杜甫也是不幸的,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的他见证者唐朝的衰弱却无能为力。他不如他敬仰的兄长李白,李白所在的盛唐是如此豪华,如此美好,让李白一生都如明月一般狂放不羁,然而杜甫只能在腐败昏庸的晚唐政府寻觅自己的仕途,实现自己的报国大志。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在长安召集天下文人进行考试,心有报国大志又有惊世之才的杜甫也雄心勃勃的参加了考试。但是王权的腐败衰落击碎了杜甫的仕途梦,权相李林甫用一句"野无遗贤"的谄媚话语来哄骗年迈昏庸的唐玄宗,这一场考试没有一个考生入选,所有的考生都是为了宰相和皇帝的开心而被迫演出了一场大戏,杜甫也只能随之再次落榜。

无奈的杜甫只能在长安奔走寻找着一官半职,十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用自己的笔墨写出很多夸赞当朝权贵的好话,却依然没有某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时的晚唐已经日渐没落,经济形势也有由盛转衰,没有经济来源的杜甫在权贵门下困顿不已,意气丧尽。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在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几次辗转曲折之下终于获得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无用职位,这个职位只是负责看守兵器,负责门禁等琐事与杜甫许身报国的志向没有半点儿干系。

然而此时的杜甫年已不惑,至长安也十年有余,迫于生计只好为五斗米折腰,他再也不是曾经的富家子弟,也没有了殷实的生活。十一月杜甫回乡,尚未进门就听见大人哭嚎,慌忙进门一看,是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饿死了。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杜甫悲愤不已,加之十年来长安城内的苦难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文中痛说这些年来的艰辛磨难,声泪俱下,观者动容。这个才华横溢胸有报国志的诗圣年逾半百却毫无建树,内心的愤懑与焦急在纸上跃然呈现。

颠沛再流离,生逢乱世再难成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大军入侵长安,次年,潼关失守,玄宗西逃。七月,太子即位为肃宗,正在陕西避难的杜甫听闻慌忙投奔肃宗渴求重用,奈何被安禄山大军抓获,解押到长安后杜甫侥幸逃脱再次投奔肃宗,被封为左拾遗,算是谋得了一官半职。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然而很快,试图营救房琯的杜甫被肃宗贬谪,后再次被贬谪到华州。杜甫被贬的一路见到了无数人间疾苦,写下了"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艺术造诣也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天地一孤舟,世间再无杜拾遗

一路漂泊的杜甫在战乱破败的中国大地上辗转了十余年,见遍了苍生罹难,心有大志的他更是心痛不已。然而他自己也是百年多病,更加之年老,再无许身报国的可能了。

大历五年(770年),身在潭州的杜甫孤苦无依,此时的潭州正有臧玠在作乱,杜甫便携全家老幼逃往衡州,行到耒阳之时,大雨连绵数日不绝,江水暴涨船不通行,杜甫只能和家人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五夜不进水米,后被当地县令所救,但年以五十九岁的杜甫经此一难身体极度虚弱,险些丧命。

心系苍生忧天下,少陵野老杜甫的波折人生

此时洪水尚且未退去,原计划北上的杜甫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冒险回到潭州,在路上,杜甫年老多病的身体再也忍受不了折磨,一病不起,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驾鹤西去,五十九岁的他没有到花甲之年便逝去,晚唐又少了一位心系黎民苍生的伟大文人。天地一孤舟,世间再无杜拾遗。

结语:

杜甫的一生是曲折的,这也决定了他现实主义诗人的身份,他在文学艺术了领域的成就是登峰造极的,在道德层面和思想层面也有着极高的自我思考。

杜甫是不幸的,出生于殷实家庭,名门望族的他却始终心系最贫苦的天下百姓,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杜甫也无能为力。在昏庸腐败的晚唐,杜甫也只是悲剧文人中的一员,在江上孤舟里的撒手人寰之时,也许望着无边落木,杜甫心理想的也仍然是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这群最朴实的百姓。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唐书辑校》

《杜工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