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将君心换我心 | 麒闻医事·协和八

 协和八 2020-09-18

「该不会病人的名字叫蹇XX吧?」

急诊医生电话告诉我来了一个脐疝嵌顿的老太太,我脱口报出的就是这个名字。不仅仅是这个特殊的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缘于这位老太太之前三次住院,家属三次纠结要不要做手术,最后都还是选择了保守治疗出院。

结果就是这第四次。

我在急诊等着放射科出 CT 结果,一边跟她两个女儿说:这次是逃不过这一刀了。

老人家 5 个子女,大半夜地全都聚齐了。

手术风险之前三次住院都已经谈过了,家属比我还清楚。我只是再强调,这次是急诊手术,是嵌顿,病情更重,不可预知的因素更多,手术风险更大。

其实你们也没有别的可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保守治疗可言,保守治疗就等于不治疗,后续肠管缺血坏死穿孔,感染性腹膜炎,再继发全身感染,要活过来的可能性就极小了。

我想我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却没想到家属还是从半夜纠结到了中午,本就有 5 个子女,后来又来了媳妇女婿,这意见更是无法统一了。决策没有做出,影响决策的各个因素倒是在 “群策群力” 下几乎呈现出来个全景图。

二师兄气得把夹着手术同意书的病历当着家属拍在桌子上扬长而去,后来给我打电话吐槽说:人都快死了,还在这里纠结以后如果出现了肠瘘要造瘘,造瘘口护理不方便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得看着家属的反应和态度谈治疗。

家属要是不积极,医生也不敢太往积极方向劝:如果治疗效果不好,花了钱又没有治好病,家属嘴碎说些抱怨已经算是很好了,遇到不依不饶的家属那可就麻烦大了。

等签字的任务,二师兄交到我头上。

家属还在纠结。我知道其实就老太太目前这情况,手术风险是大,但没有大到手术台上直接就不行了的地步;手术并发症可能是比较多,但没有家属想象的那么可怖;更重要的是,现在这种情况下,以我现有所掌握的情况判断手术受益远大于风险——选择手术患者至少有一半的机会健康地活下去,而不手术,必死无疑,而且是无比痛苦地死去。 

但是这些,我没有办法直接说。

我能说的只是这是有可能的」。

百分率对于一个病人是没有意义的,再小的概率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是 100% 和 0 的关系,没有百分之几。……

大多数中国患者和他们的家属都没有办法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什么叫医疗风险,什么叫医疗事故。

面对很多医疗决策,特别是突发状况下的,患者和家属是很难进行理性客观分析的。

本来医生应该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去寻求符合患者利益的最优解。但是这两个概念区分不开,导致医生多数时候不敢积极参与。

你说的话,会莫名其妙地被患者家属理解成承诺,成为一旦预后不佳,扯皮时最有力的证据,甚至变成我们本来不想做,结果你劝我们做,你看你看,现在病人生不如死,你还想说你没责任的质问。

当然这么说话的家属,你也不知道他们是真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所幸,经过几番讨论,蹇老太太的家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手术。

所幸,术后患者恢复得顺风顺水。

可也见过很多病人,没有这样的幸运。

二师兄说医生只能医治有缘之人,有的人,你帮不了。

我没有搭话,只是心里想,你要真这么想,简单签一个“拒绝手术”就完了,怎么会非得让我等着他们家属签字?

很多医生都这样吧?

医治有缘之人,是看见一个有机会的病人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之后的自我安慰,真的身处其中的时候,却总是不甘心地想去伸把手。

「医治有缘之人」,道理是这个道理,却是大多数医生,永远都学不会的坦然。


*文中图片均来自正版图库

回复「麒闻医事」可回顾本系列其余文章

作者:自得麒乐

编辑:闲闲闲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