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14章:1.“视之不见名曰夷”,用“希夷微”描述道无色无声无形。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道德经第14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16

第14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an)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e),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ao),其下不昧,绳绳(mi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4.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an)之不得名曰微”,描述道无色无声无形的特点。

上一章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道无形以万物为自形,大道无身以众生为自身,所以唯有大道能创生天下万物,并且永远不患得患失,接下来老子详细揭示道的无色无声无形。

为什么把“视之不见”称之为“夷”?需要细细道来。首先,老子借用了《周易》明夷卦的“夷”,明夷卦是周易的第36卦,第35卦是晋卦,晋卦象征太阳普照的白天,那么明夷卦对应太阳落山的黑夜,以此象征社会的清明和黑暗交替。晚上太阳的光明并没有熄灭,而是转到了地球的背面,只是你暂时看不见罢了,第二天照样从东方升起。“道”也一样,你看不见不等于道没有光明,老子接下来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其次,《周易》有明夷卦,说明早在老子几百年以前,“夷”就有“视而不见”之义,那么问题来了,“夷”是根据什么天象来造的字?“夷”字由“大、弓”组成,远古时期建立诸侯巩固地盘要用弓箭武力征伐,分封土地也是以“一箭之程”来丈量土地,这一点我在《周易.屯卦》解读中有详细阐述。《尚书》中也记载,大禹建立万国之时,将天下划为九州,也根据距离远近分成“九服”,臣服于天子的意思,从天子往外每五百里为“一服”,第7服就叫做“夷服”之地,7服就是3500里,大弓利箭的武力威慑不到了,象征很遥远的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虽然看不见,但它还属于天子的统辖范围,故称“夷服”,这就是“夷”字“视而不见”的造字本义。第三,既然是偏远的落后民族,由此引申出了蛮夷的概念,华夏民族将四周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南蛮北狄西羌东夷”,南方潮湿虫多故从“虫”,北方匈奴强盗豺狼故从“犭”,西边养牛放羊故从“羊”,东边是好战善射的山东民族故用“大弓”的夷字来称呼。第四,由此引申出遥远和平坦等义,《道德经》中的很多“夷”字都有平坦之义。

为什么把“听之不闻”叫做“希”?我们都知道“大音希声”这个成语,这也是观天象来造的字。“希”从“爻”从“巾”,“爻”读作(yao),是《周易》中的专有名词,造字的本义是结绳记事,第80章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小事打小结,大事打大结,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现象和趋势。每个卦有六爻,将纷繁的变化过程划分成六种和六个阶段,“爻”呈现出天地自然万物的现象,这种种天象用“布、巾”挂起来展现在你的面前,这就组成了“卦”。天地用“爻”的天象告诉我们吉凶之事,但天地并没有讲话而是默默无语,这就是“大音希声”的“希声希言”。

为什么把“抟(tuan)之不得”叫做“微”?“抟”字从“手”从“专”,把东西揉弄成圆球,抟泥球抟纸团。“微”是微妙细微微小,有形之物可以执持,但无形之物或者太微细之物如何能抓得住?大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分子原子和细菌如何能抓得住?道也没有具体的形状,就像是水中的明月,你明明看得见,当你去抓时却水中捞月攥不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