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17章:3.“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分怀念远古无为而治的盛世。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道德经第17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16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7.3“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对远古时期无为而治的盛世十分怀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圣人盛世当指三皇五帝时期,伏羲燧人神农三皇,还有炎帝黄帝直到尧舜等五帝。在《周易》中文王周公和孔子屡屡提到的“大人、先王”等也是指这些先贤往圣,用他们的言行事迹来教化后世之人。

《击壤歌》是先秦的一首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老人所唱的歌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民谣描绘的是上古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生活的真实写照。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是说人们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

《击壤歌》大概流传于距今4000年的上古社会,比老子和孔子早1500多年,《千字文》中也写道“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所以老子由此引申说“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十分向往远古的太平盛世,那时候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悠兮其贵言”。他在《道德经》快结束的第80章还念念不忘,继续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张武忠2017.8.16于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