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45)《八佾篇》第5章,“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也”。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祝福新年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原文朗读

【注释】
夷狄:古代华夏民族对四周其他部族的称谓,谓之不开化。完整的说法是“南蛮,北狄,西羌,东夷”,南方潮湿多虫,蛮字下面是“”。北方民族是凶恶的野兽强盗鬼子,狄字从“”。西方是游牧民族,羌字从“”。东方民族善于射箭能征善战,夷字从“”,“大、弓”合起来就是个“”字。《子罕篇第九》中说“子欲居九夷”,孔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便想要去东方的九夷去传播教化。在《子路篇第十三》章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诸夏:华夏中原诸国,与“夷狄”相对,我们自称“华夏”子民,华和夏是中华民族的两大氏族,华和夏都可以代表中国人。
之亡()亡之,原本有却暂时丢失空缺称之“”,春秋时子弑其父者有之,臣弑其君者有之,导致有的国家君王暂时缺失。与“无”不一样,“”是说本来就没有。在《论语》中,“”下无宾语的读“亡(wánɡ),“亡”下有宾语的读“亡()”。
【白话翻译】
一个国家是君主重要,还是礼乐传统文化重要,听听孔子的观点。孔子说:“夷狄这些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孔子将不太重视礼乐的人或国家统称为“夷狄”,将重视礼乐的人或国家统称为“诸夏”。言外之意是说,不重视礼乐文化的国家虽然有君王,暂时很强大很繁荣,但从长远来看却是短命的。而有礼乐文化的国家即使暂时没有君王,虽然一时陷于动乱,但从长远来看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条件成熟,又会重新崛起复兴,这就是礼乐文化的神奇功效。
【解读】
1.文化底蕴比领导人重要
是国家的领导人重要,还是传统文化重要?孔子说传统文化更重要。一个国家可以改朝换代,一个朝代的君主可以暂缺,但是传统文化却不会因此断裂。国家不会因为君主的世袭而国运永继,但传统文化的精神却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经历了兴亡盛衰之后依然挺立,这就是礼乐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所以,看待一个国家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要着眼于它有无文化的底蕴。
2.“夷狄有君不如诸夏无君”,绝对没有地域歧视之意
这句话只是就文化底蕴而言的,从广义上讲,孔子将不太重视礼乐的人或国家统称为“夷狄”,将重视礼乐的人或国家统称为“诸夏”。夷狄有君但它没有传统文化,虽然暂时强大但后劲不足。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就不如中原文明程度高的诸国,因为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而不是由君权所能造就的。
能否依仗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礼乐和谐的社会,是对人类自身的考验。两千年前的孔子不仅提出了这一重大而深远的课题,而且坚信,华夏的文明永远不会消失,即使有暂时的停滞甚至断代,也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漩涡一道沟坎。
诸夏虽暂时无君,但有礼乐教化
3.华夏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和重新崛起的深层原因
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尤其近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侮,导致有些人将这一切归咎于传统文化,进而否定一切打倒一切。
但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中华民族又重新站立起来了,其崛起的力度和速度不仅欧美国家始料不及,连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于是乎,很多人都在寻找原因,有的人说中国人聪明,有的人说中国人吃苦,有的人污蔑说中国人偷窃别人的技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族复兴
其实,这肯定不是单个的原因,而要从文化层  面去挖掘其深层原因,要想挖掘深层文化原因,就必须回到文化的源头去看一看,源头有什么?有《尚书》,有《易经》,有《论语》,有《道德经》,还有《山海经》等等。
4.从社会国家可以延伸到个人身上
一个国家有文化传统,就可以涅槃重生。那么对应到个人身上,此理同样适用,一个品德高尚之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暂时会陷入穷困,但他迟早会崭露头角绝处逢生。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孔子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国家民族,二是个人事业。
从大的方面讲,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倍加珍惜呢?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学习发扬广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情操,即使身处困穷,也不改其志。

上一章:论语连载(44)《八佾篇》第4章,“林放问礼之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