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jǐ),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原文朗读】 【注释】
雍: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29岁,冉家三兄弟“冉耕、冉求和冉雍”都在孔门“十哲”之列,一门三贤,号称“三冉”,他与“颜回、闵子骞和冉耕”四个人在德行方面最为出众。冉雍沉默厚重,为人仁义,不花言巧语,是一个德行修养很高而又气量宽宏的人。在《雍也篇第六》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夸赞冉雍有人君之才之德。 佞(nìnɡ):造字本义是善辩,口才好,能说会辩。原为中性词,后来变为贬义词,花言巧语。 口给:口中的话源源不断,你说一句,他还给你三句,嘴上一点不吃亏。【白话翻译】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啊,虽然有仁厚之德,但可惜太不会说话了。”孔子说:“何必非要口才好会说话呀,别人说一句,你马上还三句,伶牙俐齿嘴上一点亏不吃,会屡屡招致别人厌恶的。你说他仁而不佞,我不知道冉雍是否达到了仁,但何必要伶牙俐齿呢?”【解读】 1.冉雍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沉默寡言,德行好到什么程度在《雍也篇第六》中,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仲弓就是冉雍,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不仅贫穷,容貌也可能太丑陋形象太猥琐而招人厌恶,冉雍从小生活在别人鄙视的眼光中,一直抬不起头,所以也就沉默寡言不敢说话。孔子便用耕牛和祭祀用的俊美小牛作比喻,消除他的极度自卑感,鼓励他勇敢与人交流。孔子说,一头形貌丑陋的耕牛,也会生出通身赤色而又两角圆满端正的小牛,你不要太自卑了。很多学者在解读这段话时,说冉雍的父亲品行不好,我觉得不妥。一是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二是从孔子用“耕牛”的比喻来看,说的是外观的形象,而不是说内在的品行。这种生活现象,40岁以下的农村人和绝大部分城市人没有见过,在几十年前的农村,由于太贫困或者各种生活条件特别是卫生条件太差,导致很多人的容貌太难看太猥琐了,村里大多数人见了他们或者躲着走,或者嘲笑他们。虽然冉雍不爱说话,但他仁义厚重,是一个德行修养很高而又气量宽宏的人,深得孔子的器重和欣赏。在《雍也篇第六》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夸赞冉雍有人君的气度。 孔子临终前,对弟子们说“贤哉雍也,过人远矣”,可见孔子自始至终都很看好冉雍。到了后世的战国时期,荀子也很推祟冉雍,将他和孔子并列为大儒。2.孔子赞赏仁厚之德,不喜欢花言巧语 “佞”这个字原本有褒贬两方面的含义。从褒义说,是才能和善巧。从贬义讲,是用花言巧语谄媚人。在春秋时期那个“逞干戈,尚游说”的时代,口才好的人真是太多了,游说于诸侯之间的人都是能言善辩的全才,甚至颠倒黑白能把死人说活的也不在少数。正是这些人徒逞口才之见,才养成了时代的浮夸之势,导致了世风日下。没有实在意义的话说得多了,必然走向“巧言令色”的反面。孔子十分厌恶那些靠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齿讨生活的人物,说他们很少有仁德之心,都是一帮唯利是图之辈。口才好必须要有内心的“仁”即“泛爱众”做基础,否则徒具口才只能危害社会。
嘴上不吃亏会招人烦
正因为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人吃了香,以至于世人失却了判断是非的标准,竟把冉雍的“不善与人争辩”当作了缺陷。于是,孔子便要出来澄清以正视听。孔子廖廖数语就给“佞者”画了一幅像,他们在抵御人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什么大话都敢说,什么歪理都敢讲,得理不饶人,无理犟三分,屡屡遭人厌恶,自己还在喜形于色中自鸣得意。那些常用犀利的言语伤害别人的尊严、并不给别人台阶下的人,表面上是占了上风,实际上已经为自己埋下了遭人怨恨的祸根,幸灾乐祸的他们竟浑然不知自己早已成了众矢之的,这是一张张多么可憎可恨又可怜的嘴脸啊!可能在孔子说了此话后,“佞”就不再有褒义了,后世凡是与“佞”有关的,如佞人、佞臣、佞言等,全都是被人不齿的东西了。【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我们今天提倡练就好口才,但不要把好口才与花言巧语混为一谈。 
上一章:论语连载(96)《公冶长篇》第4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