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8卦比卦《本经》白话翻译《每天学一点周易》之(89)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每天学一点周易


第8卦比卦《本经》白话翻译

《卦辞》

【原文】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白话】

卦辞是一个卦的总纲大义,由周文王撰写,言简意赅高屋建瓴。
上一卦师卦的战争结束后,要论功行赏建国封侯,或封为诸侯“开国”,或封为卿大夫“承家”。大禹建立夏朝时有大约一万个诸侯国,建立联盟或国家就需要选出一个天子或首领,所以就从师卦过渡到了比卦。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师卦的战争,胜者王侯败者寇,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在部落内部,每个人要选边站队跟着自己信任的领导。在部落外部,众多的部落要结成联盟选出一个首领,比附在首领周围。
”的字形像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有亲密亲比平等比较多层含义,所以圣人把这一卦命名为比卦。
第一句“比,吉”,展现了比卦的亨通前景。人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单打独斗,大家比附在一起抱团取暖,就像水和大地那样亲密无间和睦亲善,当然是吉利的事情了。
第二句“原筮”,展现人们在比附之时的犹豫不决。翻译成白话就是,在有疑惑拿不定主意时,要多方打听考证再做决定,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说。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都会先察其言观其行,有了一些了解后,再决定是否交朋友或者合伙不能做事。尤其是如果要给孩子找对象,那更得多方打听,恨不得把对方的祖宗八辈都查清楚,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原筮”。老百姓交朋友找对象尚且如此谨慎,那么众多部落要结成联盟,民众要选举首领君王,就更要细细考察了,这就是社会和国家层面选举首领的“原筮”。
第三句“元永贞”,提出了首领应具备的几个条件。“”为元首,有领导能力。“”本义指长江黄河长流不息,能够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说“”,又指能取得成就并稳固。如果谁有尊长之德,能够持之以恒,并且坚守正道,还能带领民众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那他就是一个合格的首领,故称“元永贞”。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炎黄尧舜禹等都具备了“元永贞”的条件。
第四句“元永贞,无咎”,延伸到普遍的比附之道上,告诫人们要以正而比附。在日常生活中,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咎,不可狼狈为奸危害社会和他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难怪孔圣人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遵循“元永贞”的原则才不会出错,故称“元永贞,无咎”。
第五句“不宁方来”,是说前来比附是为了获得安宁。比附合作并没有谁逼迫谁,而是你情我愿,大家都有这样的需求。人不能自保来求亲比,部落不得安宁也来求亲比,如果有尧舜大禹这样的圣王,即使是身处偏远的外邦异族都会争相前来归附,故称“不宁方来”。
最后一句“后夫凶”,从反面展现破坏捣乱者的结局。卜筮要心诚,一旦认定便毫不犹豫。比附于人也贵在真诚,亲比之时宜速不宜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有的人真诚前来捷足先登必获吉祥,有的人瞻前顾后姗姗来迟会失去大家的信任,而有的人自恃强壮不愿归附,甚至挑战大家选举出来的首领,破坏团结和谐的大局,到头来必遭大家唾弃,虽有匹夫之勇也会成为孤家寡人,结局能不凄惨凶险吗,故称“后夫凶”。
圣人在比卦中总结了远古历朝历代的各种比附状况,引用炎黄尧舜禹和商汤文王等圣贤首领的事迹,再夹杂一些天象地理和风俗民情,不仅告诉个体之人如何亲比,更展现了远古时期民主选举的体制和场景。

初六爻

【原文】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白话】

初六:圣人在比卦中设置了六个角色,用六个爻代表六类人,唯一的九五阳爻是首领,其它五个阴爻是诸侯或民众。五类人与首领的距离有远有近,关系有亲有疏,品行有高有低,既告诉五个群众如何与首领亲近,也展现了首领的高风亮节和宽大胸怀。
第一句“有孚比之,无咎”,鼓励底层民众不要害怕。第一类人对应处于社会最下层的贫苦大众,或者是住在偏远荒凉之地的落后民族,他们为了过上好日子,有归附君王的强烈愿望。但与君王相隔太远,非亲非故又拿不出什么见面礼,生怕不被接纳,心中不免忐忑。圣人鼓励说不要害怕被责怪,君王对万民都一视同仁,只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前往必不会有错,故称“有孚比之,无咎”。
第2句“有孚盈缶”,接着用水土交融的自然景象,比拟底层民众和首领的亲密关系。君王和民众水土交融亲如一家,地上的水渗入地下,犹如君王的恩泽惠及下民。大地蓄满了水,又像是民众用简陋的瓦缶斟满酒敬献君王,真情实意都快溢出来了,故称“有孚盈缶”。
第3句“终来,有它吉”,圣人继续从首领的角度阐释哲理,强调在上的君王更应主动亲抚下层民众。圣王之德化被草木赖及万方,即使再偏远的地方都能惠及。偏远落后的民族有可能还住在洞穴或树上,最怕蛇虫的侵袭,见面都会问“有它乎、无它乎”,故称“有它”。如果居上的君王能主动下来亲抚,那么偏僻的不宁部落由此会得到吉祥,故称“终来,有它吉”。
总而言之,引申到普遍的人事上,人和人合作交往,在比附之初要以诚信为本,心诚则灵,礼轻情意重,满怀诚信犹如美酒盈满于杯,必能感动他人与你相比。 

六二爻

【原文】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白话】

六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与外人亲比,那首先要与内部的同宗同族之人搞好关系,否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要注意对自己人不可过于亲近拉帮结派,故称“比之自内,贞吉”。 
对应到社会和国家,这是与君王比附的第二类人,他们与君王同宗同族,属于关系亲近的内部人。在上的君王像鼻子一样居于五官中央做事中正,在亲比之时,既要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又要像显而易见的鼻子一样接受公众的监督,故称“比之自内”。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上天,朝中有人好办事,中国人历来对找关系走后门既热衷又讨厌。所以亲人们也应该维护君王的声誉,不走后门不搞特殊,洁身自好才可获吉,故称“贞吉”。

六三爻

【原文】

六三:比之匪人。

【白话】

六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自己本身不中不正,身边又没有正人君子,尽是一帮狐朋狗友,他们在一块就会结党营私,甚至狼狈为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也会沾染匪气,故称“比之匪人”。
对应于社会和国家,这是比附的第三类人,不中不正品德不好,既不愿归附君王,也没有人愿意与他亲近,既然这样也不能强迫他,那就由他去吧,也称“比之匪人”。

六四爻

【原文】

六四,外比之,贞吉。

【白话】

六四: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内部和身边没有贤明之人,就要到外面去找,但一定要有纯正的动机,不要趋炎附势,只有恪守正道才能获吉,故称“外比之,贞吉”。
就像当年的伊尹,他本来要去辅佐夏桀的,但沿途目睹民不聊生,听到老百姓都在诅咒他们的天子,又听说商汤王有大人之德,便毅然去投奔商汤,最后帮助商汤推翻了夏朝。
对应到社会,这类人是有一定号召力的乡绅贤达。

九五爻

【原文】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白话】

九五:这个人就是《卦辞》中描述的“元永贞”的首领,圣人连续用“众星捧月”的天象和商汤王狩猎的典故做比喻,赞扬这位君王的正大光明和好生之德,普天之下各个民族亲密如一人。
第一句“显比”,“”的繁体字为“”,造字的本义就是描绘“众星捧月”的天象。中正的首领犹如天上的月亮,众多的诸侯就像那天上的星辰,虽然众星捧月,但月亮并没有淹没星星的亮光,象征比附之道既人格平等,又正大光明,故称“显比”。
第二句“王用三驱,失前禽”,接着用商汤王狩猎的典故作比喻。有仁德的首领也没有强迫所有人来归附,对于不愿归附之人则任由他去,就像当年商汤王狩猎时驱赶禽兽三面围之,网开一面使禽兽可逃。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既然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前来比附。故称“王用三驱,失前禽”。
第三句,“邑人不诫,吉”,展现最终的吉祥结局。君王有此光明和仁爱之德,四面八方之人便纷纷前来,不用君王特意告诫,邑人会不加戒备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客人们也不会对君王加以戒备,各个民族的人民相亲相爱欢聚一堂,比道大成天下吉祥,故称“邑人不诫,吉”。

上六爻

【原文】

上六:比之无首,凶。

【白话】

上六:到了比卦的最后,总有人自恃强横不愿与人比附,凭着自己的匹夫之勇单打独斗,必然会遭遇凶险,故称“比之无首,凶”。
圣人用远古时期的几个反面典型做例子,这类人自恃功高,不把众人推举出来的首领放在眼里,妄图另立山头,此举是自绝于民众,不仅成为孤家寡人,甚至成了独夫民贼,最后连头都保不住了,比如像远古挑战大禹的防风氏,故称“比之无首,凶”。 
防风氏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人物或部落名,生活在夏之前的尧舜禹时代,也是治水的大英雄。在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建立万国之时,防风氏自认为比大禹功劳大资格老,故意姗姗来迟,挑战大禹的权威,所以被大禹所杀。

主 编 推 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