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卦辞》 【原文】 否(pǐ)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白话】 卦辞是一个卦的总纲大义,由周文王撰写,言简意赅高屋建瓴。阴阳转换盛衰交替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万事万物有通泰之盛,就必然要经历否塞之衰。否卦描述的时序是从夏秋到冬春,阴气从始生到极盛,顺此趋势发展下去,天地闭塞万物枯萎。“否”读作(pǐ),由“不、口”组成,“口”有“关口、通道”之义,“不口”就是不通。否字既描述了天地阴阳不交的情形,又引喻出人间政事的不畅通,所以圣人把这一卦命名为否卦。自然界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阴气至极必然返阳不必忧虑。但人世间则不然,阴柔小人不会自动退位,闭塞趋势无法自行好转。人必须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像倒掉锅中腐烂食物那样铲除把持朝政的小人,才能扭转否塞的局面,故称“否之,匪人”。君子倾否要谨慎而为,因为所处非人间正道,小人把持朝政,君子被拒门外,不利于君子有大的作为。所以君子首先要坚守正道洁身自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保护好自己再去讲究策略弘扬正义,故称“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传》 【原文】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白话】 《彖传》由孔子编写,孔圣人分别从否卦的自然现象、阴阳属性、功能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各个方面,阐释文王的《卦辞》。否卦与上一卦泰卦《彖辞》的句型完全一样,只是内容截然相反。孔子说,卦辞中“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什么意思啊,是说天地阴阳互不交流,万物的生养之道不得畅通。君臣上下互不交合,天下分崩离析而不成邦国。也象征一个人内心阴柔而外表鲁莽,做不成大事。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阴柔小人居内把持朝政,刚健贤臣被排斥在外。总而言之,否卦的发展趋势是小人之道增长,君子之道消退。《大象传》 【原文】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白话】 《大象传》也是孔子所写,和《彖传》一起都用来注释文王的《卦辞》,只不过两者的角度不太一样。第一句“天地不交,否”,展现否卦的天象。天之阳高高在上,地之阴卑微处下,阴阳不交万物不生,天地不交政令不通,阳刚君子被排除在外,阴险小人把持着朝政,故称“天地不交,否”。第二句“君子以俭德辟难”,告诉君子保护好自己。“俭”收敛隐伏隐藏,“辟难”指免遭伤害,君子由此领悟,在否闭之世最好有才不露,有德不显,以求躲开灾难,故称“君子以俭德辟难”。第三句“不可荣以禄”,不可贪图荣华富贵。“荣”荣华富贵,“禄”俸禄爵禄利益。孔子告诫君子要像高山和天那样保持高大的人格,不让小人靠近你,不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而与小人同流合污,故称“不可荣以禄”。《爻辞》和《小象传》 卦辞是文王所写,六个爻辞是文王的四儿子周公所撰,就是中国人崇拜的“周公解梦”的那个周公,孔圣人逐句注释爻辞称为“小象传”。上一卦泰卦的六爻是说如何通力“致泰”,到了否卦,六爻则是依次描述如何通力“倾否”。 圣人用自然界的茅草来比喻下坤卦三阴小人的紧逼势头,初六爻时序为小暑大暑,阴气悄悄滋生,茅草疯长。六二时序为白露秋分,阴气渐盛万物成熟,茅草夹杂在庄稼中,形容小人得势。六三时序为立冬小雪,阴气盛极万物潜藏,茅草也枯萎毁折,比喻小人气势已尽。初六爻 【原文】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huì)。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白话】 初六:这是否卦的第一个阶段,对应的时序是六月夏至,阴气始生,茅草也趁势疯长,象征小人起势。在泰卦和否卦的初始阶段,都出现了同样的“拔茅茹,以其彙”,但意境和寓意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句“拔茅茹,以其彙”,描述自然界茅草疯长,再引申到人事上。对应的时序是盛夏时节,庄稼蓬勃生长,而此时没用的茅草也跟着一起疯长,与庄稼果实争夺养分。对应到人事上,则是沆瀣一气的小人们根系牵连齐头并进,大有泛滥之势,“茅”指茅草,“茹”形容草木茂密,“彙”读作(huì),本义指植物器官或部位的同质化,以此作为丛生茅草连在一起粗壮的“根系”,故称“拔茅茹,以其彙”。第二句“贞吉”,告诉君子们要坚守正道。此时的君子们犹如庄稼,面对来势汹汹的小人们,暂时没有能力与其抗衡,唯有洁身自好坚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求得亨通,故称“贞吉”。孔子说:“抜茅贞吉”什么意思,面对拔茅连茹的小人们,不与其同流合污就可获吉祥,是因为上面有天道和明君,只要自守正道,假以时日一定能扭转否塞的局面,故称“志在君也”。六二爻 【原文】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白话】 六二:第二个阶段,金秋时节庄稼丰收,小人也随着得势了。首先说“包承,小人吉”,用草木长成形容小人得势,并且包装伪装很隐蔽。从自然现象看,时序已到阴历八月,阴气渐盛万物成熟,没有被拔除的茅草也长成了,混杂在成熟的庄稼之中。象征人世间的小人也渐渐得势,也形容此时的小人非常善于伪装,极具隐蔽欺骗性,把自己的阴暗面包裹得严严实实,是为“包”。并且向上顺承君王,求得大人的包容,是为“承”。此时的小人春风得意,表面上很是吉祥如意,故称“小人吉”。其次说“大人否,亨”,告诉大人君子们如何做。但作为君王的大人不能被他们的表象所迷惑,不可助长小人的气势,故称“大人否”,这样小人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上升到国家层面,君王大人能如此而为,虽然政局暂时闭塞,但最终会扭否转泰,故称“亨”。孔子说:“大人否亨”什么意思,在上的大人不要助长小人的气势,这样虽暂时闭塞但最终通达,不能让小人们乱了社会和朝纲的秩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本卦中有两个“群”,下坤卦三阴为一群小人代表邪气,上乾卦三阳为一群君子代表正气,邪不压正,故称“不乱群也”。六三爻 【原文】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白话】 六三:第三个阶段,十月的深秋初冬季节茅草枯萎,小人逐渐失势。圣人描述说“包羞”,非常简短,从天地时序和生活现象引喻哲理。从自然时序看,已到阴历十月的立冬季节,之前旺盛的茅草已经枯萎毁折了。对应到人世间,预示着小人之道必将随天时而穷尽,小人们的丑恶嘴脸已然暴露无遗,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再想求得包容必不能得逞。不仅包不住了,还会遭到羞辱,周公用日常生活中的拍马屁作比喻。这些小人跟在马屁股后面,拍马屁不成,反被马蹄踢着,被马屁熏着,只能自取其辱,故称“包羞”。孔子说:“包羞”什么意思,是说不中不正的小人包藏非分之想是自取其辱,因为其居位不当咎由自取,故称“位不当也”。九四爻 【原文】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白话】 九四:第四个阶段,要开始扭转乾坤了,在上的君子领受天命包容并引导小人,让其改邪归正。如何做,周公说“有命无咎,畴离祉”,从两个方面阐述哲理。首先说“有命”,从“天命”到“君命”。前面三个阶段,圣人描述了茅草的生长过程,从夏天的疯长,经过秋天的得势,逐步走向初冬的毁折。自然界的茅草之所以消失不见了,是因为天时变了,这是春夏秋冬的天命所致,故称“有命”自然界的茅草枯萎腐烂了,而人心中的茅草还在,人世间的小人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还得众位阳刚君子奋力倾否,尤其是身为朝中大臣的九四之人,要领受君命去收拢小人们,这是大臣的使命,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出错,故称“有命,无咎”。其次说“畴离祉”,用植物的种类作比喻,告诉具体如何做。“畴”是形声字,从“田”从“寿”,农田的种类或农作物的种类,圣人将否卦中的农作物分为两个群,一群是下三爻疯长却无用的茅草,一群是上三爻的树木果实。田地上的茅草虽疯长但无用,只有跟随天时生长的农作物才能结出果实,这是自然界草木的“畴离祉”。引申到人世间,既引喻群阴小人只有跟随天道改邪归正才有出路,又赞扬九四大臣能遵天命君命接纳群阴,给万民带来福祉。孔子说:“有命无咎”什么意思,遵照天命顺势而为必无过错,说明九四为天下造福之志能得以施行,故称“志行也”。九五爻 【原文】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白话】 九五:到了第五个阶段,中正的君王君临天下,一举扭转了否塞的局面。圣人描述说“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分两层含义,既说扭转了否塞的局面,又告诫别让胜利冲昏了头脑。第1句,“休否,大人吉”,赞扬大人扭转了闭塞的局面。九五像是一棵高大的树木,让群阴之藤缠绕其上。犹如阳刚得正的君王,与大臣们一起收服了群阴小人,休止了否塞的局面,当然吉祥如意,故称“休否,大人吉”。第2句,“其亡,其亡”,借虫蛀蚀树木和“马走失”的卦象,告诫君子和君王不要掉以轻心。虽然收拢了小人,但这些小人像是虫子,稍不留心他们就会蛀蚀你这棵大树,这是第一个“其亡”。虽然暂时休止了否塞,但君王高高在上犹如一匹健马,如果放任自流信马扬鞭就会跑丢,象征君王又脱离了民众,重新回到否塞的局面,这是第二个“其亡”。如何处置这些小人,圣人用蚕和桑叶作比喻。为了不让这些虫子蛀蚀树干,那么就用桑叶喂养它们,让他们吐丝织布。对应到人事上,可以引导这些小人做一些正事,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改造小人的“系于苞桑”。君王如何居安思危,为了不让健马再次走失,就把他牵系在丛生的桑树上。对应到人世间,以此比拟君王能时刻心系百姓和社稷,就会居安思危,这是君王的“系于苞桑”。孔子说:为什么说“大人之吉”,是因为九五居位既中且正,故称“位正当也”。上九爻 【原文】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白话】 上九:到了最后阶段,经过众人艰苦的努力,终于彻底清除了小人,否塞的局面将彻底改变,圣人借草木生长规律和日常生活现象做比喻。首先说“倾否”,用倾倒污秽之物作比喻。将器皿翻转,倾倒出了其中的污秽之物,象征清除了小人,闭塞的局面终于被倾覆了,故称“倾否”。其次说“先否后喜”,引申到人事和国家治理上。既说先苦后甜先悲后喜,又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经过众人的艰苦努力,先闭塞而后喜悦,苦尽甘来,故称“先否后喜”。孔子说:物极必反冬去春来,是自然发展规律。锅里的食物腐烂到一定程度,就要被彻底倒掉。秋冬的茅草枯萎毁折,怎么可以继续向上长。人世间闭塞的局面最终会倾覆,怎么会长久呢?“长”一字双关,既指“生长”又指“长久”,故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