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周易蛊卦中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每天学一点周易》之(154)


周易之所以晦涩难懂,是因为周易中的话语太过简练,比如第18卦蛊卦中有一句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这句话出自周易第18卦蛊卦的《卦辞》,全文是“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前三句“蛊,元亨,利涉大川”很好理解,但“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却像天书般晦涩难懂。这是圣人从十天干的演变顺序描述天地自然规律,再从自然规律引申出人世间的治蛊之道。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为十天干之首,对应的时序是一阳始生的冬至,象征重新复兴。甲的前“三日”代表前一年冬季的三个月,为旧时期的终结。甲的后“三日”代表新一年的春天三个月,象征新时代的开端。 “甲”往前三位是“辛”,与“新”同音,新气象。“甲”往后三位是“丁”,与“叮”同音,叮咛检查。引申到人事上,是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蛊毒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有其深层的原因。所以在治蛊之前要深入研究弄清原委,缜密部署勇往直前。在治蛊之后要再三叮嘱检查,巩固成果以绝后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综合起来故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由此可见,“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这短短的几个字蕴含着多么深奥的道理,其借天象寓人事的思路和方法也很奇特,包含着天干地支,天地运行,四季循环,阴阳转换,除旧迎新,生活风俗,一字多义,通过字的发音的相近,假借别的字来说道理,等等等等,这种思维方法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从远古一直延伸到今天,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血液里,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一脉相传,源远流长。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孔子是怎么解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这句话的,孔子在蛊卦《彖传》中说“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孔圣人从天道角度来揭示“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寓意。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四季轮回,是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甲是十天干之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甲”前三位为“辛壬癸”,代表秋冬季节,引申为事物的终结。“甲”后三位为“乙丙丁”,代表春夏季节,引申为事情的开始。冬去春来终则有始,这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歇后语和谚语是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大多与天道地理天干地支五行时序节气风俗等等有关,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周易中有不少这样的经典句子,第57卦巽卦九五爻辞曰“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与本卦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非常相似,可以将它们看做最早的歇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