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wú)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原文朗读】 【注释】 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四种人,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者以质言。【白话翻译】 上一章说孔子以“文行忠信”教书育人,这样才能一步步上台阶。人若有恒,积久则成善人,君子学而不已,斯为圣人。但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难以找到这样的人,所以孔子不由得发出慨叹。 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的了,能看得到君子也就行了。”孔子又说:“完美无缺的人我是不可能见到了,能看到有恒心修养道德的人也就可以了。可现在的人呀!本来没有却冒充为有,本来空虚却假装充实,本来贫困却肆意奢华,这样的人是很难有恒心修养品德的呀。”【解读】 持之以恒地追求学问,孜孜不倦地修身养性,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大多数人缺乏这种耐心,抗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往往会半途而废。修炼为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境界,但真正达到的亘古又有几人?孔子感叹我没有亲眼见到,即使是善人,现实中也未曾有见。孔门“四教”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君子、善人、贤人、圣人。修养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既没有捷径,也容不得投机,只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顶巅。没有天生的圣人或善人,能有向圣向善之心,能够立志于此而自强不息,能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毅力不懈追求,也就可以了。人生注重的是一个过程,有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持久不衰的恒心,就能形成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宏伟文化。有多少世人希望自己成贤成圣?恐怕很多很多。但到底又有多少人在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呢?恐怕极少极少。孔子惋叹有恒心的人太少了,充斥于现实的失落、虚荣和虚妄反而比比皆是。孔子列举出了三种没有恒心的人,第一种是“亡而为有”的人,就是真实的学问一点也没有,是个空壳子,却架势摆得很大,到处冒充蛮有学问的样子,一有机会就附庸风雅。第二种人是“虚而为盈”,内心本来很空虚,还引以为满,自以为是,傲慢得很,其实在他的下意识中有着极重的自卑感。第三种人是“约而为泰”,约是俭约,本应节约的地方,却非要充面子,囊中羞涩还要讲排场,哪怕家里没有米下锅了,先把排场摆出来再说。这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人,都不会有恒心向着学问朝着道德努力追求,他们属于心理不健全的人。过去时代是这样,现在时代也是这样。我们既然立志追求学问道德,就一定要克服这三种毛病,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有恒者。反过来说,只要能够戒除“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这些虚而不实的毛病,坚持不懈地去恶向善,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恒者,继而成为一个善人、再成为一个贤人,最后必定能够成为一个圣人。【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希贤希圣只是一种愿望,要想将这种愿望变为现实,需要你持之以恒地不懈几十年。如此说来,成贤成圣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了。可见,有恒与无恒是一个分界岭,假如你是一个“有恒者”,那就已经迈入了做君子、做善人、做贤人、做圣人的门槛。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