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粗放管理的背后

 四地闲夫 2020-09-18
粗放管理的背后

据说国内企业的平均生产管理水平,已经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但是企业的人事管理水平,大概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水平。

管理粗放是普遍的,民营小公司也好,国营大企业也好,放眼看去,大家水平都高不到哪里去,各种落后到处可见,诸如:

1.以老板的主观意愿为主导,缺乏从员工角度的感知结合。

2.缺乏对员工的情绪疏导机制,任由各类负面消极情绪在员工队伍中蔓延。

3.强调执行力,强调奉献,回避待遇的客观、对等和透明化。

4.工作流程和标准不明确,更新不及时。

5.涉及到多岗位的衔接说明不清晰,导致扯皮。

6.工作中的工具配置不到位。

7.要求员工要对外服务好客户,但内部缺乏对员工的服务机制。

8.对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没有对应的预案和处理流程。

9.没有帮员工做职业规划发展,使得员工对个人发展一片茫然。

10.缺乏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评估机制,也没有对应的辅导机制。

11.把离职员工当仇人看。

12.责权利不清晰,工作范畴随意修改,甚至连岗位说明书都没有。

13.对员工的工作状态缺乏透明化监测和评估机制。

14.……

站在客观角度,有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缺乏常识的,甚至是缺乏人性的。那么,这样的管理制度为什么会被制定出来?难道老板不知道其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老板什么都知道,也清楚这种粗放管理对员工的压制作用。之所以这样做,更多是老板个人的情绪在主导(而不是完全的理性),这里面多少还带有一些报复的成分,因为,老板在早期也是善良的,也想对员工好一点,也曾经主动为员工付出了很多,容忍了员工的许多不足,说话都是很客气的,即便是制定了罚款制度,也很少执行。可是,有些员工却不领情,反而是各种偷懒扯皮、磨洋工、浑水摸鱼,甚至挖坑陷害老板,恶意诋毁,各种举报投诉等等。

老板在被一次次伤害之后,心肠也逐渐硬了起来,善良和好意已经被消耗殆尽,觉得对这些员工没什么道理可讲,该发脾气发脾气,该扣钱扣钱,制度越来越严格,坚决不给员工钻空子的机会,不行就干掉,总而言之,没那么多客气可讲。

客观的来说,老板的转变是因为早期对员工的期望值太高,与实际情况之间出现了较大偏差后,产生了落差感,导致老板各种不爽。

那么,老板在早期的期望值为什么高呢?一方面是人的本性,性本善嘛;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从小接受了太多的正面化教育,各种正确论、各种高标准高要求、各种伟大的(几乎没有缺点)人物故事、各种对人与事的完美化表述等等。自然也就拉高了对事物的正面看待标准,无法客观看待世界的真实性,也就缺乏了客观理性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待别人时,容易将对方拔高了。

当然了,这教育宣传是绝对正面的,但在实际环境中,自然又是各种真切的黑暗。高大上的宣传,污暗的现实,这冰火两重天的夹击之下,已经很难保持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维能力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陷入极端。开始对员工非常好,一旦受到伤害,马上又逆转,各种粗暴管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