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老师治疗咽痛验案一则

 学中医书馆 2020-09-18

施萱婷

初诊:2019年10月17日。马某,21岁。因“咽痛7天”就诊。

患者7天前出现晨起咽痛,喉干,咽部充血轻微,无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外感症状,寐起跟痛,手足发凉。舌稍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喉痹。

治则:祛寒散结,益肾。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六味地黄丸

炙麻黄5g  淡附片3g  细辛3g  熟地黄15g  山茱萸10g  山药15g  牡丹皮9g  泽泻10g  茯苓10g,4剂。

二诊:2019年10月21日。晨起咽喉干痛近消,寐起跟痛已除,手足凉,舌尖微痛。舌脉如上。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半夏散及汤。

炙麻黄5g  淡附片3g  细辛3g  半夏10g  桂枝5g  炙甘草6g,3剂。

三诊:2019年10月24日。舌尖痛除,咽干,纳欠,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天花粉10g、鸡内金10g,7剂。

按语:患者平素阳虚,手足凉,足跟痛,舌淡苔薄白,是少阴咽痛。《内经》云:“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通,虚火上浮冲于咽喉而肿痛者。方中附子补火助阳,能扶阳驱寒;麻黄温散寒邪;二药与细辛配伍,直入少阴以温散经脉寒邪,三药相合,补散兼施,使寒邪从表解,又能护其阳,共奏助阳解表之功。患者又有足跟痛,再合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滋阴补肾,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精;三药为“三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二诊患者足跟痛已除,咽痛近消,舌尖微痛,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半夏散及汤,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半夏“主喉咽肿痛”;桂枝“主结气喉痹”。以期患者服药后咽痛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