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识庐山真面目

 僰俗 2020-09-18

不识庐山真面目

作者:田岫由

我青少年时喜欢唐诗宋词,壮年时期喜欢毛泽东诗词,而今年上八十,最青睐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千古绝唱,哲理深刻,韵味无穷,让人倾倒?

人说苏轼所云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在庐山中,反而倒“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其实,这不过是皮相之谈,对事物、对人生只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是“自”以为“得”而已,得到的只是影像。要识得庐山真面目,并不在于领略她的岭峰远近高低,而是要揭示她的真性格,显现出她的真精神。庐山,是我国最具文化意义的奇山,一称匡山。相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结庐隐此得名,在江西省北部,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最高峰海拔1543米。其山九叠,川亦九派,江湖水汽郁结,云海弥漫。峭壁、清泉、飞瀑,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历代诗人文士多所题咏。

苏轼登临庐山《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千古绝唱是苏轼高度的人生境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苏轼命途多舛,宦海沉浮之象。苏轼身在庐山,庐山的真面目不是岭峰远近高低,而是“景物无自主,惟情所化”之境界。

苏轼才华盖世,遭小人陷害,累及子女,他还是如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穿行而从不停滞,依然热爱着生活,旷达乐观着人生。

——这才是庐山在苏轼心中的真面目。

“景物无自主,惟情所化。”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登庐山》得到启迪。此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以向陶令设问作结,更是想落天外,隽妙之极。由于陶潜是浔阳人,又常来往庐山,所以后人至此,每每想起这位诗人,原是很自然的。不过一般叹羡他辞官归隐,清风亮节,高远飘逸,不外士大夫文人的抒情。有谁能够想到陶渊明重返桃花园去呢?毛泽东于此这样设问,是新时代的现实,在毛泽东心中带着微笑的想象!此“庐山真面目”是真中新,是新的真,其中有堂堂中国人民的新风度、新胆魄,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庐山真面目。

追梦之中的八十老翁我,竟然在“僰俗”作者读者朋友们的激励之下,又拿起笔来。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余音袅袅

——我的“庐山真面目”在哪里?也许在我流泻笔端的背后……

其实,每一个有灵魂的人的“庐山真面目”就在自己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