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景台下的赵家人

 僰俗 2020-09-18


作者:简子

从彭家岩分路到高庙的盘山公路,有处绝佳的观景台,不管是徒步驴行者,还是自驾游者,到此定会停车驻足看风景。

观景台凉风习习,山青树碧,视野开阔,一望无涯:哪哪是扶欢坝,哪哪是油罗坪,哪方是东溪古镇,哪方是綦江重庆……

人们站在观景台悬崖边,心旷神怡,指点江山。打望四方,激情无限。

很少有人注视观景台脚下的一片坡地:篆塘镇民丰村的红岩。那里住着好几家赵氏家人,他们从观景台后的大田水库或新民水库搬去红岩不过三四代人。

有两个赵家青年,侃着怎样多快好省直上观景台。

甲:“修个天梯,直接蹬上去。”

乙:“太麻烦,费时耗力,不如弄一根索道。”

甲:“索道很贵耶,不如石头上打些钢钉,像攀岩样爬上去。”

乙:“想得撇脱!年青人攀岩,老人细娃咋办?不如弄个观光电梯。”

甲:“天,想得出来!你以为跟木梯子一个价哦?”

乙:……

两人瞎扯一通,有没得可行性不知道,只晓得他们要去观景台,看着岩上岩下些许几百米的距离,恼火不能直接飞跃。

要想上去,要么经铜庙斜坡上山,从垭口倒回观景台约两公里;要想坐车去,那就老老实实经过分水、支路、彭家岩,得绕道十几公里。

每当有人在观景台岩上指指点点,岩下诸人表情丰富,恨不能直接上去与之高谈阔论一番。

观景台下,几十户人家,说一说几个赵家人。

1.赵炳云

赵炳云,家住分水乡民丰村红岩,他是春哥的爷爷,故去多年。

他大高个,相貌堂堂,虽然没进过正规学堂,但能写会算,是做手艺和生意的一把好手。

他腿长力大,七天赶一场的时候,三江、扶欢、东溪、郭扶、高庙、镇紫、分水都是他“守场”。

他主要销售日杂小百货。

小百货如针头线脑的,是远处贩运而来的。

日杂用品则是自产自销:叶子烟、火篼、扫把、刷把、磨扫、棕绳、纤索、碾襻(犁田用的牛打脚上的绳子)等等。

爷爷赶场,不管多远,都是天不亮出门,散了场才收摊,路程又远,有时很晚才到家。大冬天黑得早,奶奶会打了亮杆带着大黑(忠犬),去半路上接应爷爷。

后来有了马灯,奶奶仍然带着大黑,提着马灯去接爷爷。再后来,有了手电筒,但奶奶还去接,几十年风雨无阻。

2.跟土匪斗智斗勇

解放前,爷爷常跟郭扶的“赶帮”们(马帮,兼走镖和护卫)去江津的李市、蔡家、月沱、大垭等场贩运货物。

那时天下不太平,常有“老二”拦路抢劫,郭扶的“赶帮”老大有两支火铳,一支在队伍前开路,一支押后,中间则是十多个几十个小商小贩和行者、脚夫结伴而行。

爷爷在本地,不计其数的险遭抢劫,但“老二”从未得逞。

“老二”一般夜间出没,爷爷回家晚时,眼观四路耳闻八方,把钱袋子挽成一坨,紧紧捏在手上。一发现动静,他立即蹲下,把钱袋子远远扔掉。

“老二”不知情,搜他身上没钱,而赶场回来的背篼里早已没有值钱的货物,大不了就是买回家用的油盐酱醋。

等“老二”悻悻而去,爷爷再回头摸索寻找他的宝贝钱袋子。

那时做点生意,千辛万苦还担惊受怕,不但要定期交摊子费、各种税费,还得按期交“保护费”。

哪像当今,乡镇经营农产日用品的,不上税,不交管理费,还有专门的农贸市场,秩序良好,人情满满,谁敢抢劫偷窃?

3.爷爷和他的儿子们

爷爷勤俭持家,恨不得一分钱当两分钱用,没得必要他都不会在外就餐,只不过随便买点白糕、馒头来充饥。他自言平生最爱吃粑粑,自称“粑娃儿”,人家开玩笑说他是“粑疙瘩”。

爷爷自小手巧,干活儿麻利,他和奶奶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春哥的父亲赵治金是老大,学了爷爷的竹编手艺,比如背篼、筲箕、簸箕、菜篮子等。

竹编,成了老人家打发空闲不错的消遣,既能连卖带送帮助四邻亲朋,也能换几个零花。

二叔赵志生学的是编火篼炕篼、纺棕绳等。二叔纺的棕绳,粗细均匀,又密又硬特别耐用,能“打直”如棍,郭扶、篆塘、分水三个场都供不应求。

爷爷还有一手好厨艺,三叔赵治礼倒是得到真传,“八大碗”、“九大碗”远近闻名。就算不办酒席,逢年过节的,三叔也会蒸上几蒸笼以飨家人。

三叔还是砖工,砌房子、添砖加瓦不在话下。

幺爸赵志德最小,跟春哥叔侄同年,他是石匠。都说“尖裁缝,傻石匠,倒尖不憨学木匠”,可幺爸一点儿都不傻,反而高智商,当过“学霸”。

从“石匠”做起,修房子,盖瓦片。现在专做“瓷瓦”销售,也承接“盖房”小工程,在郭扶一四七、篆塘二五八、分水三六九,已小有名气。

4.十二天九和丁丁二四

春哥一家子,都爱打牌,特别是川牌。逢年过节的热闹团聚,家人都要PK一番。

爷爷说,他年轻时,亲眼见过三江老茶馆里,有人拿到“12天九”,一激动,脑充血了,倒地呜呼了。

爷爷总结说,好运气来了,你得有承受力,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祸灾。

有玩家拿齐了丁丁二四,“不打人,也不遭打”,一般不会拿到八张。

川牌也有“幺地人”玩法,各色五张,比较复杂,简子学不会,动不动就得“包子”。

5.仙风道骨赵华云

爷爷常跟同队的赵华云侃大山,《三国》、《水浒》人物和故事常常挂在嘴边。

赵华云是木匠,年轻时来个雕梁画栋、刻个草虫鱼虾都是小菜一碟儿。当他年老时,满头白发,一把雪白长胡子一尺来长。

他时常手拿古卷,捋着长胡子,度着方步,慢悠悠吟哦朗读。

他们家是独户,家在正“大田坝观景台”岩下,现在已经退房复垦,买房到县城了。当初他们家生猪养得多,没有邻居照应,猪仔常常被盗。

有一回,春哥家的新背篓不见了,而赵华云家的小猪仔不见了两只。这个,就有点尴尬了……

当年他家有个小男孩儿赵有才,排行老三。据说,他七岁时,自个儿去小学报名读书。

老师:“名字?”

赵有才:“赵三儿。”

老师:“几岁?”

赵有才:“跟大哥睡。”

老师又问:“成份儿(cheng fenr)?”

赵有才:“单身独户儿。”

(备注:“户儿”,綦江话念“fur”,跟“fenr”同音)。

旁边有个男孩儿咋呼:“老师,他叫赵有才!”

老师忍俊不禁:“赵有才?好名字,不错,有才!”

当然,这也许是别人故意拿他开涮,或以讹传讹,段子或许并非他本人。

如今的赵有才,是个很有能耐的生意人,真没辜负“有才”之名。

不知大田坝的赵家人,和大僚坝的赵家人,都有哪些逸闻趣事儿呢?

作者简介简子(原名简映竹,简贵莲)生于綦江区高青九龙峡,綦江区非遗“简氏剪纸”传承人,綦江区老字号“简子布艺”创始人,一个爱剪纸、爱布艺、爱古琴,爱讲故事的山里人。




僰俗》征稿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