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文科班同学的第二十一封信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尊敬而可爱的各位同学:

你们好!我与你们的信已中断很长时间了,甚是为自己不能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而愧疚!

今天我要说的是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也许对你们的写作有点好处。

我是非常喜欢读你们的作文的,特别是读到一些人格品位高、见解新颖富有创意、文彩斐然而又独具个人风格的文章,那种享受是他人所无法体会的。

比如有一位练体育的同学,常常不做作业,无心学习。有一次写作文,他写了一篇作文用了整整一个作文本。当我一口气读完,发现这是一篇非常美的文章。内容写他的早恋,对那个女孩子一片痴情,语真情切,文笔拙朴,带着原生态的野性之美。我找到这位同学,他丝毫没有腼腆之情,而是掷地有声地说出了男子汉的誓言,说:“虽然她不再爱我了,我将来会把我的故事拍成电视剧,表达我的感情。”我问他可不可以让我把这篇文章在班上读给同学们听听,他说完全可以。于是我用晚自习的三节课读完了这篇长文,而所有同学并没有对这个敏感的话题发出半点嘻闹之气,而是被这一凄美的故事、纯真的情愫给打动了,甚至一些女孩子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不知道我的这位同学现在干什么了,是否事业有成。我想即使他一事无成,但那篇情真意切的文字至少照亮了他的那样一些时刻的心灵天空。

但是也有些非常苦恼的事,就是有时被同学的作文欺骗,这种感觉就非常难过。

记得还是十年前了,为了激励同学们写作文,我主办了一份校园杂志,经常要读学生的稿件。在一次以记叙文为主体的征文活动中,我读到了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文章写她父母不和,家庭矛盾激烈,最终父母离异,她只能跟着他父亲生活,可是后妈不论对她怎好,她心理都难以接受,于是由原来的父母冲突转移为她与继母的激烈对抗,甚至出现了离家出走、轻生等非常震惊人的情节,结尾非常灰暗。纵观全文,细节刻画细腻,私密化的文笔富有真实感,我被这篇文章打动了。甚至还想该如何发动老师同学去帮助她。

于是,我找到了这个同学,一方面想安慰她一下,一方面要让她再润色一下文字。可是当我与她谈到文章内容的时候,她微微一笑,给我说:“老师,那是我编的。”我不禁愕然,我问她为什么要编这么一个故事呢,她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急忙转变话题说她的文笔非常好,我读了非常感动,并鼓励她有写作天赋,最后给她提出了修改要求。

这位同学走了之后,我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征文要求上赫然注明,要写真人真事真感情,为什么她要写这么一段虚假的故事呢?纯粹是为了获得在校园小刊物上登上自己的文章,还是一种写作习惯使然,还是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承认这是自己真实的故事?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经验,每每遇到类似的情况,我都要问问作者,你写的事情是真的吗,你愿不愿意公开你的文章。这样问了之后,总感觉很滑稽。但事情远没有停留在滑稽上,到那年高考作文“挫折”一题的写作情况公布后,竟然发现全国有那么多的考生在编故事,不是家破人亡,就是父母离异;不是残疾之躯,就是心理畸形,总之天下的悲剧全都给那年的考生占尽了。

看到这些消息,我心里非常痛苦。一个用假话来表达心灵的民族究竟有多大希望呢!

渐渐地,我对这种情况便见怪不怪了,读到一些写生活琐事的文字,似乎平空产生了一种距离感。进而常常慨叹,真、善、美,真、善、美,“真”为什么这么难?

同学们,你们觉得讲真话究竟难在哪里?假的故事能比真的更美吗?

不论写作理论讲得多么高妙,我总相信真的泪水总比那虚假的笑容更具有美感,发自内心的热情总比培训出来的职业笑脸更动人,原生态的山野丝毫不比苏州园林逊色,因为,在苏州园林里熏陶不出血气方刚的中国汉子,也难以造就黄河长江的奔放气势,至多培养一点所谓的声音“软语”而已!

愿你们学做真人!

孙晋诺

                                                                         2010-11-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