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王开岭先生的狭隘思想及其文字对现代的影响 -------阅读《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深层思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说明:文题中“狭隘”并不是对王开岭先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千篇一律、绝对、消极性等思想的辩证与质疑。对现代的影响将从情感(即精神)、物质、教育几方面进行论述。

不可否认,王开岭先生有着书封面上所赞誉“诗性文学”。他的文字确实是美:恰到好处的比喻,慷慨激昂的对比、细致晶莹的描写、古今中外诗词名言的引用……但是抛开表面上那些华丽的词藻、“中学生典藏”的定义,众多奖项的肯定,王开岭先生的思想主张广博,丰富吗?

刚开始阅读,我被王开岭先生的文字和思想吸引并有很多感悟。他用一名优秀作家所必备的敏感的眼睛和多情的心灵表达着对萤火虫消逝的满满的担忧、对乡下人难寻的叹息、对中国动物权利保护方面的批评和呼吁……很动人,一些文字也能同我产生共鸣:“我怕天上少了一颗星”“为什么美丽的东西都脆弱?为什么人类活得越来越顽强?”“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触发了我满满的忧思和感叹,甚至泪水。细细品寻,确有味道。

可是,若这一整本都是这些呢?甚至这三本(一套)都是这些呢?每本我都有后面部分实在读不下去。我竟然有种抵触、腻烦的感觉。王开岭华丽、烦琐的语言和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狭隘思想令我感到反感。我忍受不了,他全是悲观的狭隘思想。

像是日久见人心,我读到了一种名为“套路”的东西:曾经的环境要多好有多好,现在到处乌烟瘴气;乡下人总是老师朴质的,城市人只会阴险的尔虞我诈;外国各方面都井然有序、充满仁义自由,而中国各方面只有问题和漏洞……无非就是“任何一切都比现在的中国要优秀的多”

看到那些绝对的观点,我真的是忍不住想拍案而起。

当王开岭先生激动愤怒地说“天下小镇,都在演出,都在伪装”,我不禁质疑他口中反复说的那“安详宁静”的“真正乡村精神”。中国现在正全力带领渴望富裕的农民们致富,小镇是过程中的发展形态。难道进步和发展有错吗?您真正去眼见为实了吗?您了解现在的乡镇吗?就写这样娇柔感情、不负责任、绝对化的文字。我曾秋游到过“新乡村”永林村。那里的人们代代农耕。到现在村子靠钢厂致了富,他们有了自己的运动室,小别墅,甚至还自建了一个小游乐场。现在村民们快乐而平和,生活也丰富多彩。您所说曾经安详宁静的乡村是什么?您以为以前所有村民不渴望更富足的像城市一样的生活吗?难道《平凡的世界》里那些以前的村民,为了蝇头小利(我们看来)也会机关算尽去明争暗斗且动不动就显示出小农意识的人们便是所谓“安宁”吗?他们太贫穷了,已像闰土一样麻木的接受了生活,而不是像追求着精神而不顾物质的圣人一样真正安详宁静。

当他这样评价乘车:“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整个一个皱眉和骂娘的过程”时,我当时就在文字边打了一个叉。怎么“绝无精神活动”呢?我们可以在车上背书,听音乐,收获给一个老人让座的快乐,细思一家店名或或一条街名的含义……王开岭先生只是自己不会更好地利用时间,不会积极正向的看待生活罢了,怎能用这样绝对的语言一概而论呢!若是为了多表达自己,显示对乘车的不喜而捏造出这类不严谨真实的语言,真是令人不舒服。一名优秀作家不应该不负责任地传播如此绝对、消极的主观思想。

越往后面越是反感。乍一眼看上去文字优美华丽,但王开岭的核心思想也就之前归纳的几种,不够深刻,反复变着写罢了。“文风和用词上不够真诚,看上去就是伟光正散文版。通篇不好好写,一直在唱歌,气惨赋薄。”更让我反感的是他消极的思想观念。正文部分基本上都是各种忧心、不满、唾弃。此书为自然忧思卷没错,可三本书的思想如出一辙。曾有一章中王开岭先生也呼吁大家积极乐观,可您的积极思想呢?我很少看见。人是由多种情感组成的。表达显示情感想法的不只这样悲观消极的方式。

我个人认为王开岭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冰心的略有相似。可同样晶莹动人,细腻美丽的文字,冰心的作品中更多表达感恩与爱,蕴含着一种温暖的力量。我们的确也需要触发一些忧思和警醒,但若仅用这样的文笔去到处发牢骚就太可惜了。

我从我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地客观评价。王开岭先生文风形成其实也可能与其年龄和所经历年代有不小关系。

由于王开岭先生写得多而涉及的领域较广,其中也无逻辑联系,我就抓“消逝的放学路上”的“点”反应“文章影响”的“面”。

我认为王开岭先生的文字主要对人们精神、情感上有影响。当他描写曾经放学路上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所玩时,作为现代学生的我不禁展开联想,心中充满了好奇,羡慕和向往。同样的,我相信和王开岭先生同一时代的大人们,能被这些文字勾起他们的回忆、怀念与感叹。所以他的文字在这样一个“缺乏更多感情”的时代是不可或缺的,既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又能启发人们对时代变化的思考。这样文字在人文或文学角度是可赞的。

但这种文字在物质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体表现上无大意义。这些文字能改变现状的放学路吗?又有可能回到以前的放学路吗?不。因为这与现今时代不匹配。此章节中“玩透了,玩累了再回家”放在这个时代犹如天方夜谭(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别说玩“透”了,连放学去玩就很勉强。在幼儿园,已有孩子开始上数学班、英语班,美其名曰:不输在起跑线(然而家长和孩子真的知道起跑线通向的终点是什么吗?)在小学,不少孩子就有本本作业每天重压于身,这样放学后还敢玩的学生,就是老师们口中“心思不在学习上”的孩子;在中学,先不提作业,光是课外班在大部分同学身上都排不过来,怎有心思玩?即使玩,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可否认,多数人玩的都是电子产品,根本不需要在路上玩。从街道(地点)来说,随着社会发展,“卖糖葫芦,爆米花”的小贩或许已是城管们的眼中钉……现实与曾经的放学路之间已有一道宽阔的鸿沟难以跨越。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曾经的放学路已经渐渐消逝了。王开岭先生的怀旧并无现实物质上的较大影响。但是人们也需要一些这种文字与情感。

再谈王开岭先生的文字对于教育方面的影响,即教育意义。现今中国教育程度主要定义在试卷上,那么就以考试分析。试卷分为两个部分:教研员出的试题和考生回馈的答卷。

我突然联想到初三时刷题的很多篇大阅读题,其中竟也有迹可寻。不少文章是这样的:表达对城市的厌弃,对故乡(一般是农村)的无限热爱;表达对农民质朴精神的向往,对现代城市人冰冷陌热风气的批判;表达富人家的丑恶,衬托穷人家的善良。我不会绝对地说这类文章不好,我只是感觉现在提倡的文章限于套路,同类思想泛滥。有时一眼看到文章就能知道它的中心无非那几类,对于社会问题阐述性的文章,我认为文笔不占首位,重要的是深刻的思想。

那么现在的作文趋向呢?与王开岭先生相似的文字去看试卷大流。而试卷影响着答卷上学生的思维。并且由“中学生典藏”可知多数语文老师、教育家们都赞同提倡王开岭先生的写法。

“文风花里胡哨不可怕,至少是一种独特风格,可怕的是高考阅卷老师就喜欢学生写成这样,美其名曰为有深度,探寻“本质”就像我们语文老师说的,很多学生模仿王开岭先生那叫一个像,根本辨别不出来;还有的学生想模仿鲁迅,可是永远模仿不像。可见王开岭先生的这种风格不过是廉价品,谈何深意?穿着件貂皮大衣就以为里面也是玉石身体。虽然言语有些尖锐,但是不无道理。

类似王开岭先生的文风在应试中吃香多与批卷过快有关,我并未批判此种文风,只是觉得应该丰富、充实其中的思想深度。

我认为,王开岭先生的文章偶尔阅读有警醒的意味,但读得多了,会觉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绝对、悲观、千篇一律的狭隘思想是我所不喜的。

思想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初中生可以多多借鉴。因为王开岭先生的文章表现是极美的,无需质疑。而我们的高中生可以有取舍地学习。对于有些同学也需要怀有忧思和受到警醒,但大部分同学不应全盘吸收。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王开岭先生的思想,再用自己的经历、想法对之进行辩证与优化以渐渐丰厚自我的思想。我们也要学会这类抒写感怀的方式而不形成全是感怀但无青少年朝气的文风。

①:摘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47438知乎用户周笑柯的评论

②:摘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47438知乎一匿名用户的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