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拉马佐夫兄弟》思辨性导读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中学生应该读几本能打下精神底子的好书。唯有见识过大洋沧海,才能自如地把握湖泊江河。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本展现“上帝与魔鬼”在内心搏斗历程、探讨社会与信仰关系的现代小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经典。

                       一、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多简称为陀氏),是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的俄国伟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陀氏1821年诞生于莫斯科。曾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他父亲是一所贫民医院的医生,长期心智紊乱、纵酒好色并虐待农奴,后被忍无可忍的农奴群起灌酒而醉杀之。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那位集无耻无德、无情无义、酗酒淫乱于一体的老卡拉马佐夫,就是他亲生父亲的艺术照。184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工程兵准尉,在部队服役四年期间,染上了轻狂粗暴、虚荣挥霍的恶习,书中德米特里(老卡拉马佐夫的长子)的所言所为,明显有着作者的烙印。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敢于暴露家丑、敢于直视自我的人,应该不会是一个奸诈虚伪者。

陀氏退役后,于1845年完成第一部小说《穷人》,诗人涅克拉索夫拿着手稿去找著名评论家別林斯基,一进门就高喊:“新的果戈理诞生了!”别林斯基整夜没睡把小说读完之后也激动不已,立刻去寻见作者本人。陀氏从此在俄国文坛头角崭露。

当时的俄国,因为击败拿破仑而凌驾于整个欧洲之上;自认为高枕无忧从而冥顽不化的沙皇及贵族阶层坚持农奴制,自以为地位稳固的教会死死抱住世俗利益与黑暗理念,广大底层百姓则无法挣脱愚昧贫困的生存状态。

在西欧早已确立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的观念,引发着俄国社会政治的变革。陀氏开始结识以彼得拉舍夫斯基为首的激进革命青年小组,大量吸收西欧的思想文化。(但他一直认为俄国的一切——尤其宗教信仰比对方优越)

18494月,他因朗读别林斯基的《致果戈理的一封信》而遭到逮捕,并判处死刑。刑场上,当第一批的三名囚犯被蒙上眼睛、军人举枪瞄准之时,(陀氏在第二批之列),当局宣读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紧急下发的赦令,(这当然是演戏)陀氏被改判到西伯利亚劳改。困扰他一生的癫痫病,与当初的惊吓、后来的折磨大有关联。

从死亡边缘重返人间的陀氏比他人多了一种切肤的生死体验,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文学。西伯利亚的多年苦役、各色人等,引发了他的各种思想波动,也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后来,经沙皇“恩准”,陀氏重回彼得堡并恢复了自由之身与贵族头衔。但癫痫、赌瘾的枷锁,折磨了他一生。由于债台高筑,他不得不拼命写作,短短数年内写出了《死屋手记》、《被侮辱与损害的》等佳作,进一步巩固了优秀小说家的地位。

陀氏第一个妻子患肺结核于1864年去世时,他已人到中年,生活窘迫。上帝保佑,年仅十八岁的安娜经人推荐开始担任他的速记员,陀氏以口述方式按时完成了长篇小说《赌徒》,从此彻底摆脱了出版商对他的苛刻盘剥。后来,他们相爱并结婚。妻子成为他的经济人、销售员。从此,陀氏的生活与写作有了保障。

安娜对作为天才小说家丈夫的真诚热爱,对作为常人、被反复戒赌的沉重负罪感和自卑感辗压并饱受癫痫经常性发作折磨的丈夫表示安慰与理解。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安娜给了他一个真正的家,我们可能就看不到后来的作为思想大师的陀氏了。

陀氏对妻子异常感恩,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扉页上写道:“献给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世人——尤其同行——对陀氏评价不一,(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对他评价很高,而屠格涅夫则不然)但安娜她在《回忆录》中细致而肯定地说:十四年的共同生活使她深信,她的丈夫是一个内心纯粹、温和善良的人。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成就非凡,其长篇《罪与罚》、《白痴》、《群鬼》以及《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使跻身于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思想家的行列,并深深影响了西方现代文学。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具震撼力的一部长篇巨著。全书围绕一桩扑朔迷离的凶杀案而展开,细致详尽地展示一连串惊心动魄的灵与肉的争斗,以及错综难解的家庭、社会、体制、宗教和人性的盘绕纠缠的人间大剧。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题哲学直接而明了:“魔鬼与上帝在进行搏斗,而搏斗的战场便是人心。”陀氏也认为,人有原罪,每个人心中都藏有魔鬼,只有通过上帝的信仰或自我的约束驱走心中的魔鬼,方可真正成人成圣。

为了诠释这一命题,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道德败坏的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四个品性迥异儿子:老卡拉马佐夫代表彻头彻尾的肉体欲望,大儿子德米特里(书中常叫米佳、米坚卡)代表肉与灵的挣扎,二儿子伊万代表世俗常人,老三阿廖沙象征精神信仰,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则代表因被侮辱被漠视而自动沉沦的丧心病狂的丑类。

书中还重点描绘了早年行过恶事,但后来一心向善、终成圣徒的佐西马长老。

该小说从头至尾弥漫着灵魂与本能苦苦搏斗的硝烟,书中人物常常以怵目惊心的复杂方式,清晰地表露着各自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下意识的还是刻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如浩荡幽深的大海,让人不敢逼视;相比之下,长于心理探寻的福克纳、卡夫卡的小说似乎都显得疆域狭窄、海沟浅近了。

他的作品能像海啸一般把你挟裹而去,如果你没有提前正视过人性之恶,你也许无力或不敢靠近它,你也许本能排斥它、迅速远离它;你只想看“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阴里白沙堤”。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营造浩荡黑色之海的人,把人性所有的黑暗看了一个遍,最后才为读者悬上一轮明月——爱与信仰。

他敢于正视社会的弱点与人性的弱点:无耻者得利。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早年是一个小丑式的混饭者,但凭着聪明与无耻,他两次“成功”结婚,并借此谋到财产与地位;妻子去世后,他自顾自地纵情享乐但仍觉得世界亏欠他。他从不看护、教养三个儿子,任凭他们由命运安排。他奸污女疯子丽萨维塔,生下的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由老仆人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好心养大,后成为家里的厨子;斯梅尔佳科夫竟深得其父信任,最后巧妙地杀死无耻的父亲老卡拉马佐夫。

长子德米特里是青年军官,(这明显有作者的影子)他带着夫婚妻卡捷琳娜来到县城,想向父亲索要母亲留下的、本应该属于自己的部分遗产。他与未婚妻的爱情纠葛,让人百感交集,徒唤奈何。卡捷琳娜的中校爸爸被阴险商人特里丰诺夫欺骗,还不上暗中出借的四千五百卢布公款。而德米特里本想以借钱为由而耍弄或玩弄卡捷琳娜,但他最后出于高尚之心拿出了四千五百卢布却绅士般地送卡捷琳娜走出了房间。卡捷琳娜对他由恨到敬再到爱。

但德米特里突然不可思议地、狂热地爱上了放荡女子格鲁申卡。而老卡拉马佐夫竟也深深地垂涎格鲁申卡的风骚与美貌;格鲁申卡,则周旋于这对父子以及情夫萨姆索诺夫之间,让他们的矛盾更加激烈。格鲁申卡早年曾被波兰情人穆夏洛维奇欺骗,所以形成了自轻自贱的反社会心理。(她后来彻底改变)

为了争夺财产和格鲁申卡,德米特里与父亲愈发水火不容,他当众殴打了父亲并扬言杀之。

次子伊凡接受过完整的现代大学教育,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经受着没有信仰的痛苦,也痛苦地看到许多人因无信仰而敢做任何坏事。在父兄发生争执的时候,他虽然也主动充当调解人,但并不真诚。他兴灾乐祸地把父兄之争比作两条相互撕咬的毒蛇。在调解期间,他和大哥德米特里的未婚妻卡捷琳娜互生爱慕之心。

老卡拉马佐夫也猜测到二儿子伊凡的自私心理:他不离开家,就是为了盯着爸爸,怕爸爸娶了格鲁申卡;他同时鼓动大哥迎娶格鲁申卡。——此为一箭双雕——既阻止了爸爸娶格鲁申卡,又达到自己继承部分家产的目的。老卡拉马佐夫于是逼迫伊凡外出做事以便幽会格鲁申卡,这恰给给斯梅尔佳科夫行凶提供了最佳时机。

一位作家,如果不同时具备锐利的眼睛与慈悲的灵魂,是写不出这种力度的巨著的。

小儿子阿列克谢(阿廖沙)内心纯真、为人善良、做事真诚,为了追求信仰而当了见习修士。(当然,并非所有修士都品质过关,书中的拉基京就是恶劣者之一)阿廖沙几乎被所有人信任。他几乎爱着所有人,尽力帮助所有人。

霍赫拉科娃太太的体弱多病的十四岁女儿丽莎,一直爱着阿廖沙。

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自私自傲,又加上长期处于卑下憋屈的地位,渐渐郁积起对社会、对人类、对卡拉马佐夫一家的怨毒。而伊凡的一些言论,也让斯梅尔佳科夫的作恶有了一定的所谓理论依据。

德米特里企图向父亲索取3000卢布,以偿还一直拖欠未婚妻卡捷琳娜的一笔钱。他也从斯梅尔佳科夫口中知道父亲已准备了3000卢布欲送给格鲁申卡。一天晚上,德米特里发现格鲁申卡不在家,便立刻误认为她跑到父亲那儿幽会了。他疯狂地冲到父亲的窗前,按斯梅尔佳科夫提供的暗号轻轻敲击,父亲果然打开窗户并淫荡地叫着“格鲁申卡”。德米特里怒火中烧,但最终克制住自己。

他在翻墙离开时被老仆人格里戈里发现,情急之下,顺手用铜杵打昏了格里戈里。

此时,斯梅尔佳科夫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死了老卡拉马佐夫并拿走了钱。

德米特里误以为格里戈里已死,便绝望地匆匆离去。他从女仆费妮娅那里知道了格鲁申卡去见原情夫穆夏洛维奇,立刻让车夫安德烈迅速驾车赶往莫克罗耶小镇的酒店(老板是特里丰·鲍里瑟奇)

德米特里本打算和格鲁申卡再见最后一面、狂欢滥饮之后开枪自杀。不料格鲁申卡对穆夏洛维奇非常失望,因为他来找她只是为了钱。她赶走了穆夏洛维奇也真心地爱上了德米特里。正当德米特里被真正的爱情陶醉时,县警察局长米哈伊尔·马卡罗维奇、区警察所长马弗里基·马弗里基耶维奇等赶到了酒店,当众指控德米特里有杀父之重大嫌疑。

斯梅尔佳科夫,预见到德米特里这几天随时都可能杀死其父,于是提前佯装癫痫发作,并巧妙劝说伊凡暂时离家。

斯梅尔佳科夫一直很清楚伊凡也盼望大哥德米特里早点杀死无耻的父亲。伊凡只是假装不知道斯梅尔佳科夫也准备杀死无耻的父亲。

就在德米特里打昏格里戈里逃走时,斯梅尔佳科夫迅速打死了老卡拉马佐夫并拿走那3000卢布,并回去睡下继续装病呻吟。

伊凡起初也认为杀父的一定是德米特里。但他终于在斯梅尔佳科夫那里搞清了父亲被杀的详情。斯梅尔佳科夫随后畏罪自杀。

法官们的审问很人道也很细致,但德米特里无法自证无罪,尽管他在法庭上一再声明自己不是凶手。

伊凡出庭作证:杀死父亲的是斯梅尔佳科夫。但他主动坦陈:斯梅尔佳科夫行为曾得到他本人的默许。伊凡的高尚证词,让爱上他的卡捷琳娜突然情绪失控,为了保护伊凡,她恶毒地攻击德米特里是凶手,并有书信为证。

    著名律师费丘科维奇,为德米特里尽力辩护。尽管他的辩护严密而准确,机智而精彩,但陪审团还是认为德里特里有罪,法庭判决流放西伯利亚二十年。

阿廖沙与格鲁申卡都坚信德米特里无罪。经过一系列磨难后,德米特里反复地想到了人间的苦难,他在精神上终于“复活”了,表示要以艰难的生活来洗净自己。格鲁申卡决心陪他去远方,生死不渝。

阿廖沙照顾着两个哥哥,以后他将要按照佐西马长老的遗嘱,走向外面的世界。这中间,还穿插着贫穷多病、最后死去的小学生伊柳沙的全家的悲惨故事。他的爸爸是退职上尉斯涅吉廖夫。他们家的悲剧,在社会底层常见。

                              三、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这一本小说,让我彻底地表达了自己。可以这样说,此书是他一生的思想总结、经历汇聚。

陀氏一生都在苦苦探索:人性本恶如何克服?有没有上帝?有没有不灭的灵魂?社会与人心怎样才能达到和谐?他早年崇尚过社会主义,后来深信基督教义从而反对俄国社会主义思潮,他甚至呼吁俄国激进知识分子主动与沙皇达成妥协。同托尔斯泰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先见之明,坚决反对暴力革命。他坚信:只有真诚美好、善良宽容的信仰才能拯救陷入物质苦难或精神苦难的人类,而暴力革命极有可能适得其反。俄国后来发生的一切印证了他作为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如果说,他早年的《死屋手记》控诉的是奴役制的惨无人道,揭露的是沙皇俄国的黑暗,那么后来的他越来越转向展示“人心”——如果人心不变,再多或再大的革命也是无用的。《罪与罚》、《白痴》既充分发展了关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的人道主义主题,也开始尝试触摸心灵深海的恶之礁石。写到了《群鬼》时,“恶劣式”革命者的形象,已经浮出海面了。

  陀氏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表示:只有信仰才能保全道德,只有爱与宽恕才能拯救人类。此书的扉页上,有《圣经》中的一段名言: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

 “死了”——就是为他人付出或牺牲,这是对真正的基督徒的要求与期许。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希望“用爱拯救人类”,坚信“不能施爱的地方”才是地狱;基督教的人道主义反映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本书的第五卷第五章中的《宗教大法官》无疑是博大而深刻的,他把人民的弱点与信仰的必要性,说得清清楚楚,令后世读者掩卷而思。(但作者并没有站在伊凡一边,他是借伊凡之口讽刺了以伊凡为代表的、只爱抽象人类却不爱具体个人的无宗教信仰之人)

  陀氏擅长用各种形式(包括想象、象征、荒诞甚至梦境)进行心理剖析,尤其长于揭示肉体本能与精神苦痛相撞击的震撼。他的善恶矛盾彼消此长的动态组合、深层心理波动变幻的详尽描写,至今仍有着深刻持续的广泛影响。

《卡拉马佐夫兄弟》虽然侧重于描写人性的深邃幽微,侧重于提倡劝导宗教信仰与自我反省,但它对扣人心弦、环环相连的情节设计也极为重视,读之令人惊心动魄、欲放不能。

  陀氏在其文学的世界中,以冷峻压抑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光怪陆离、无奈绝望的真实的现实图景及心灵的地下室,为的是引发世人的共同疗治社会弊端的警觉。

他的作品——他的所有作品——读起来都不轻松,更不愉快。卡夫卡说:如果读书是为了愉快,那不读书岂不更愉快吗?《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是一部沉重的书,它因其思想密度过大而沉重。之所以思想密度大,主要在于其加入了宗教信仰。

摩罗早年有一篇名文《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其主旨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俄罗斯的人民培养了俄罗斯各行各业的巨人。但为什么人家有那样的土壤,而有的民族却只有这样的土壤呢? 答案应该是:“俄罗斯毕竟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俄罗斯作家也历来有拷问灵魂、追问终极关怀的传统”。这一点在陀氏的小说——尤其是《卡拉马佐夫》——中,表达得清清清楚。而这,恰恰是中国读者的最大障碍。

我们为中学生做这套名著阅读,就是为了带着大家读得进去。

特别提醒,读外国名著,一定要熟知人物名字,而且他们名字还有许多不同的叫法(简称、全名、昵称)。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现把他们(她们)的名字尽可能地抄列如下。

我负责地、认真地提醒读者:请你一定要大声地、一字不少地诵读一遍——而不是看一遍——下面的人物表。否则,你有可能读不进此书。

如果你没有读进去,如果你对这片精神汪洋遇而不看、看而不游、游而不深,那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