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思夜想一百零七——拍马命题与拍马评题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图上有这样两句话“心中有D分数理想,爱某某某考第一名。”

这句话明显有逻辑语病,全国人民都爱某某某,全国人都能考第一名吗?心中有D,分数理想,所有考生哪个敢心中无D,但都能理想吗?多么白痴的一句话,不,我错了,这句标语绝不白痴,它符合一个标准:政治正确。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拍马式的正确。为什么呢?当年呼喊“伟大领袖MZX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人恰恰是想取而代之的阴谋家。

由这个政治正确,我们可以发现大大小小的“正确”,当然“正确”是正确的。

我在那篇文章里主要点了北京、天津、浙江、全国卷三的名,因为他们正确地过了头,所以我点他们,具体内容不再重复。

按照惯例,每年论完高考题,接着就有专家来解读高考题了,结果我们发现衍生出了更多的“正确”。

中国有句俗话:“嘴是两张皮,咋说咋有理。”由“正确”的命题而导出“正确”的解读就理所当然了。

比如,下面这篇“正确”的解读就较具有代表性。

高考作文中的宏观视野与微观定位 ——由2018年两道高考作文题谈开去

2018年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2道作文题(北京卷作文分大作文微写作两部分,大作文有两道题,考生二选一写作;微写作有三道题,考生三选一答题)中,有两道作文题堪称异曲同工:两道题的命题思路、命题角度、命题内容出人意料地一致:它们都以成长为话题,且都将个人成长这一微观景观投射在社会变迁这个宏观背景上,要求考生联系社会发展谈个人成长,由个人成长见证社会变迁。

2018年,恰好是与新世纪携手而来的千禧宝贝长大成人参加高考的一年。这帮孩子和我们古老而年轻的祖国一同成长——祖国,看着他们一日日长大;他们,见证了中国一天天变强!今年北京卷的命题者为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量身定制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祖国发展是“宏观背景”,个人成长是“微观定位”,两条线索,两个层面,完美契合。考生必须有大视野,亦需有小情怀。哪一方欠缺,都无法勾画成长的完美轨迹。

(这一概括多么符合“正确”的正确,这样一评,此作文题内涵是多么丰厚!意义是多么伟大!由这个解读,我好像看到了一篇博士论文的调子,好像这些宝宝瞬间长大为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了。其实,这些孩子还没有上过D课,有的甚至嘴巴上还吊着奶嘴呢!现在就让他们高呼口号,是不是早了点!

是的,“祖国是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确实,“他们也见证了中国一天天地变强”!我以为“见证”有点言重了。可是,想过没有,他们不光看见了祖国身上的亮丽,也看见了祖国身上的疮疤。如果他们是个正常的人的话,如果他们能思考的话,他们会有自己客观而公正的评价的。如果真的把他们视为祖国的建设者,而是应该让他们思考一下:我们处在怎样“正确”的环境里,还应该如何使这个“正确”成为更美好的正确,而不是急于让他们一味地叫好。一味地叫好,就是拍马!)

而由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西、安徽10省区使用的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则别开生面,向考生提供了一份“大事年表”。许是缘于其“全国卷”的身份,这份“大事年表”的视野更为开阔——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上简明扼要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取得的成就、遭遇的坎坷和既定的目标。与一般历史年表不同的是,这份“大事年表”中除了展示新世纪已经发生的国家大事外,还列出了国家未来的建设目标,穿插着今天正坐在考场上接受国家选拔的一代“世纪宝宝”们的成长进程: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背景画面”,“世纪宝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特写镜头”,两者巧妙穿插,共同构成了一幅国家发展、人民进步的富于动感的壮丽花卷。

与往年的作文题相比,这两道作文题最大的特色就是视野的开阔性、话题的立体性和思考的多维性,较之以往那种内容孤立、话题单一、深度欠缺的作文话题,显示出作文考试的一种新的动向——不仅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检阅学的思维能力;不仅希望学生看重个人的得失进退,同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的风云变幻;不仅要求学生注重微观的探究,同时要求学生拥有宏观的视野……是的,世界上没有一座孤岛,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国家孤立存在,一个人的悲与欢、得与失、成与败总是和所处的社会、和国家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国家”之背景,咀嚼“一己”之成败,都有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缺憾。

好像这已不是解读,而是正式地颂德了读到这些文字,眼前浮现的是五十年前场面,红旗飘飘战鼓擂,这个世界上谁怕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富于动感的壮丽花卷”。我想申明的是,这是一场全国性的高等教育选拔性考试,不是“政治正确”的考验基地,它要具有语文学科的专业测试水平,它要考察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它要关注除了D、ZF之外的更广阔的人性,公民、社会、法制等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我还真看不出 “视野的开阔性、话题的立体性和思考的多维性”,这三性是从哪儿挤出来的,我看到是视野的狭窄性、话题的平面性和思考的单一性。因为,对于世纪宝宝们来说,汶川大地震,他们才8岁,一个8岁的孩子能留下什么印象呢?天宫一号太空授课,仅在中央电视台,作为新闻节目播放过,13岁的宝宝们,正坐在初中一年级的教室里学习,很多人没有看过,边远地区更不知道这事!“精准扶贫”是政府语汇,省长、市长、县长、镇长必须熟记,而对于这些拿着苹果手机、穿着千元球鞋的宝宝们,恐怕是个遥远的神话;另外,那些真正的贫真的被精准地“扶”了吗?

亲爱的命题与解读专家们,你们认真地想想这些“正确”话语的实际内涵了吗,你们真的站在这些宝宝的角度想问题了吗?你们是在以谁的口吻讲话,你们真的认为用这个题目能来考查考生的“开阔性”“立体性”“多维性”?

这两道题的话题是“成长”,但是没有孤立地去谈个人的“修身养性”“刻苦努力”,而是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与联系在了一起,将“个人成长”这一“微景观”投射到了“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上,这才是抓住了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读书人,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试想,没有国家的发展壮大,又焉有国民的健康成长?同样,国家的发展亦需有具备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素质以及与时俱进的心胸、知识和能力的国民。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个人健康成长的空间;没有高素质的国民,国家强盛亦是镜花水月。

回顾往年的高考作文题,常常是过多地纠缠于某些高蹈玄虚的“生活理念”和“人生哲理”,迷恋于追求生活中的“小情调”和“小韵味”,而对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如火如荼的建设生活往往熟视无睹,甚至视而不见。请问,我们的青年学生就算真的掌握了这些“人生哲理”,拥有了这样的“高雅情调”,是不是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健康发展人格健全的新时期建设者了呢?想想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不是多了点“小男人”,少了些“大丈夫”?

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乃至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妨借鉴一下上述两则作文题命题者的思路,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乃至日常生活中,教育我们的学生具有宏观的视野、全局性眼光,将自己的人生投射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这小而言之对自身成长和未来走向,大而言之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均有益处。

人是社会的动物,这就决定了我们思考人生时绝不能将社会背景剥离;学校培养的是国家需要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对于人才的定位应当将“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在教育中,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宏观视野与微观定位相结合的能力,增加思维的深度和维度,跳出个人小圈子,走进浩气荡漾的大世界!

 对于这部分内容,不想多说什么,只想用一个事例来说明一下。请大家看看法国高考题:

2018年618日上午,法国高中毕业会考(Bac)正式拉开帷幕。哲学是法国高中生的必修课,也是高考的第一道关卡。考试第一门考的是哲学,考试时间8:00-12:004个小时写一篇作文。题目如下,三选一,你看看会不会做。

文科题目(三选一)

Le sujet de l’épreuve de philosophie au Bac L 2018

1.文化让我们更人性化吗?

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s?

2.我们能抛弃真理吗?

Peut-on renoncer à la vérité?

3.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段节选进行评述。

– Explication d’un texte extrait de "Le monde comme volonté et comme représentation" de Arthur Schopenhauer (1818)

理科题目(三选一)

Le sujet de l’épreuve de philosophie du Bac S 2018

1.欲望是我们的缺陷的表现吗?

Le désir est-il la marque de notre imperfection?

2.遭遇不公,是知道何为公正所必需的?

Éprouver l’injustice, est-ce nécessaire pour savoir ce qui est juste?

3.就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逻辑体系》一段节选进行评述。

– Explication d’un texte extrait de "Système de logique" de John Stuart Mill (1843)

商科题目(三选一)

Le sujet de l’épreuve de philosophie du Bac ES 2017

1.所有的真理都是决定性的?

Toute vérité est-elle définitive?

2.我们可以对艺术无感觉吗?

Peut-on être insensible à l’art?

3.就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态》节选进行评述。

– Explication d’un texte extrait de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d’Emile Durkheim (1812)

技术科题目(三选一)

Baccalauréat technologique

1.经验会误导人吗?

L’expérience peut-elle être trompeuse?

2.我们能掌控技术发展吗?

Peut-on maîtriser le développement technique?

3.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段节选进行评述。

– Explication d’un texte extrait de "L’Esprit des lois" de Charles de Montesquieu (1748))

前些年的作文命题虽然与此不完全一致,但很多省份的命题正在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上海一直在努力,浙江、福建都在积极探索,可是不知咋回事,忽然之间,全都向“正确”转变。

我想问问解读专家:法国这类的考题培养出的都是“小男人”?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就与社会背景剥离?全世界因为没有像我们这样来命作文题,结果都没有走进“浩气荡漾的大世界”?

不想多说什么了,我首先声明:我的教学理念不是“国家需要”,因为“国家需要”并不一定正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主人公不是为了国家需要吗?你愿意让你的学生走上这样的战场吗?毛人凤口口声声为了党国的需要,你愿意让你的学生像毛人凤一样杀人不眨眼吗?斯大林为了国家的需要都做了些什么,不值得反思吗?我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最基本的应该是让学生明白: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是一个健全、健康的人!

再补两条旧闻:

表象:广东省雷州市住建局原局长罗纯清声称自己存款3万,借车上下班。

真相:罗纯清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违反组织纪律,不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事项、篡改个人档案资料;违反廉洁纪律,收受礼金、违反规定从事营利活动;违反群众纪律,刁难群众,吃拿卡要;违反工作纪律,造成国家巨额经济损失;违反生活纪律,与他人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利用职务之便受贿索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总涉案金额高达2700多万元。

表象:安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王亚非每天发一条励志微博,拥有400万粉丝。

真相:王亚非身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集政治上蜕变、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于一身,把江湖义气带到组织生活,搞“小圈子”和“一言堂”。

如果我们教我们的学生说假话,说奴话;最后只能培养出表里不一的蛀虫!

因此:教育不能拍马!教师尤其不能拍马!

声明:重在讨论,无任何私人恩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