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手记之三——我要让他在写作中思考生活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学生的写作应该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沉淀,每换一个词,加上什么,去掉什么,换掉一个词,更改一个标点,都代表着他心目中的生活情景在变化。托尔斯泰对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修改了二十多次,最初的形象与最后的定稿形象完全不一样了,表面上修改的是文字,实际上每次变动都是作者对生活实质的更准确地把握。

这两天的生活课是体验劳动工人的生存状态,形式是到街上主动与一些劳动工人交流,表达自己找活干的想法,并能最终帮助劳动,体会劳动者的辛苦。

结果是他没有完成与人交流的任务,主要还是他姑奶奶来与人沟通交流。前一天帮助修理草坪,第二天,帮忙搬水、捡垃圾、拾掇被修剪掉的草。

孩子的写作过程如下。

先看一稿。 

这是典型的流水账,把整个过程的每句话都记了下来。这说明在孩子的头脑里根本没有写作的概念,他也并不知道干活的目的与意义,虽然去之前就告诉他要体验劳动者的劳动感受。但孩子的反应是,干活就是干活,他没感受,更没思考。通观整篇文本,只有这样一些体验性叙述“开始还好比较轻松,到后来越来越累,肌肉是越来越酸”、“我被晒得十分口渴”“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

而且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消极性因素,比如“更知道了学习不好的后果”。在他看来,学习不好就得干这活,显然把体验劳动辛苦的主题给弄反了。

再看二稿。二稿叠加了第二天活动内容。 

 在我们共同分析了一稿后写出的二稿,去掉了很多过程性的话,直接接触主体事件,叙述的基本功得到了训练。但对主体事件的叙述全是空洞的轮廓性勾画。我让他自己读这些句子,比如“我捡了一段路程之后脖子、腰有点酸,因为捡垃圾要一直弓着腰捡”、“开始还好,但不一会儿就累了”“我就去把我打扫的战场清理一下”“我还是忍着清理得干干净净了”等等,全是脱离了事件具体内容的叙述。不能指称到具体的事物名称,这一点甚至到高中学段的学生,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他们只能用花、植物、天气、水等这样的概念来表达,在他们的眼里心里没有荷花、菊花、太阳花的不同,没能宁静的小池、广阔的湖面和浩瀚大海的区别,这是学生的空心病。我让他反复琢磨这些话,自己感动吗?自己做的事为什么连自己都不感动呢?让他慢慢体悟,感受源于缺乏具体的事件,没有具体的事件,感受就无依托,更无法表达出对劳动者辛苦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第三稿。 

第三稿我们作了细致的剖析。主要采取,我提问题,由他来解答的方式。目的是让他在思考这些写作语句时深化对自己行为价值的体认。

问答1

问:文章该用个什么题目?

答:体验生活。

问:体验谁的生活,你体验了他什么样的生活,能用一个词表达吗?

他沉思,最后说:辛苦。

问答2

问:为什么写用力?“蓄力”“使用吃奶的劲”能不能换一种说法,让人读了直接感受到你费了很大劲?你可以用哪些内容来完成这一任务?

这些问题主要是引导他细化自己行为过程,对自己身体行动的体认。只有对自己的活动有较为深入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体味到劳动者的辛苦。

答:深呼吸、活动筋骨……

他的思维方向是对的,只要他意识到了向这个方向思考,至于表达的丰满度,那都是可以逐步提升的。

问答3

问:为什么要写他们的脏袖口?

他费了半天劲,说不出所以然。我反问他:脏是不是说明这些邋遢?他摇头。后来有所醒悟。

答:突出工作环境的脏。

我乘机问他:搬水工的辛苦是表现在哪里?环卫工人的辛苦表现在哪里?

他马上意识到:搬水工的辛苦是花力气,累;环卫工人的辛苦在于环境脏。

我告诉他:工作不一样,虽然都辛苦,但辛苦的内涵不一样,你都用辛苦一个词是难以表述准他们各自辛苦的内涵的。

他似乎有所感悟。

又给提了个要求:请不要用“脏”字,但还要让人感受到“脏”。

问答4

问:“我跟她们讲清楚我是帮你们干活的,她们再三推辞不让我干,终于还是把工具给了我”这样的句子还要不要?为什么?

他说,可以不要,因为与表现他们的辛苦关系不大。

对围绕主题来表达,他有所领悟了。

问答5

我让他就“原来是她的后脚跟肿了”自己提问。

他的问题是“怎么看出她脚后跟肿的?”

可是这个问题,他到最后也没解决,他不知道如何来描述那个环卫工人脚肿的样子。说明这个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非常差。形象思维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一时说不清楚。如何建构其形象语言的表达系统,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原来用一些词语造句,虽然机械,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并未能切中形象表达的心理原因。我感觉形象表达能力不强的孩子有心理上重大原因。形象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不一定好,但内语言极为丰富,其心理活动丰富;我观察这个孩子内世界极为简单,感情淡漠。很少见他感动过,即使谈及他个人的生活,祖母的艰难,他从没有表现出感伤的样子。内世界简单,外部世界对他来讲全都是线条形状色块,但没有温度。这与他成长历程紧密相关。从这儿看,孩子细微的情感培育极为重要。

三稿主要是从具体的表达角度让他的语言不断细化、深化、准确化。

从四稿可以看出,三稿细致分析的效果还是非常鲜明的。搬水的细节实在而丰富了。捡垃圾事件的叙述也逐渐得到了细化,最后耙草一事的叙述层次还是胶着在一起,虽然给他理了劳动过程的切分,看起来,他一时还难以具备对事件作层次性切分的能力,说明逻辑思维能力也是非常差的。这一节的表述也还是处在“干瘪”的状态。只能用“干”这个词来表达劳动行为,怎样使用耙子,有高地与低地有何不同,草少与草多时有何不同,都不同呈现。

从文章基本常识上看,从头至尾一大段,没有段落意识;过程阶段不明显,没有层次意识;好些句子连在一起,没有意义区分。这些病应该从小学三年级练习写话时就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到现在仍是一塌糊涂。联系高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状况,很多同学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虽然程度有些差别。这说明我们的写作教学在打基础的开始阶段并没有给孩子建立正确的思维。没有教他一句一句地说清楚一件事,没有扎扎实实地训练观察客观事物的能力。我们只是布置年题目让学生在那儿胡编乱造,以假大空为美。

对第四稿的讲评重点研究了题目。

一开始,他忘记了题目。很多学生写完作文再加题目,甚至忘记题目。这不是无意性的过失,而是有意性的错误。没有题目写文章说明他心中没有非常明确的表达指向。

他自己定的第一个题目是“工人们的辛苦”。

我让他以文中内容证明写的是“工人们的辛苦”。他笑了,说主要是我自己的辛苦。

“主要是写你自己的辛苦吗?”

他又改成了“体会辛苦”。这个题目基本与自己的行为靠近了,但不够密切,“体会辛苦”有可能给那些劳动者无关。在促使他思考之后,我给他提供了两个答案:“我尝到了他们的苦”和“我懂得了辛苦”。让他选择,他选择了“我尝到了他们的苦”,并阐释了这个题目与另一个的不同,这个题目准确表达了“我”通过自己的劳动行为体验到了劳动者的辛苦这一主体内容。这一过程主要是逼他思考自己行为过程的价值意义。

在共同分析了以上问题之后,他完成了第五稿。 

第五稿

这一稿有点模样了,虽然其间问题多多,但与第一稿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练习的第一目的,如何思考自己的行为,第二目的才是写作,写作是凭借,丰富自我的人生体悟才是我最想要的东西。

从整个过程看。

 虽然这个孩子的感知能力与文字能力都非常差,与优秀的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天壤之别,但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还是能让他的内心世界有所触动,能让他有一种表达感受意识的。从这一点看,对于写作非常薄弱的孩子,绝对需要实践性训练和针对性辅导,不然,想提高其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等于是空话。

我问他,再写这类文章,你能写到哪一稿的水平。

他说,直接写到三、四稿。

但愿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