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0503教学手记——绝不向“应试作文”之恶俗低头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昨天与苏大一知名教授聊天,他告诉我,他中学时数理化极优秀,但语文不够好!也不是一开始语文就不好,而是后来他父亲对他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作文,每写一篇必给他改得面目全非,一定要让他按照某种方式写,结果,他越来越没兴趣,越来越不喜欢语文了。他说的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他为什么不喜欢语文了?一是,他的写作被反复否定,二是一些固定的模式化的思维让他觉得无趣。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把它的创造性给抹杀了,语文的兴趣之火也就熄灭了。

这给我们一线教师以极大的警示,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扼杀学生兴趣的地方,如果有,我们须尽早改之。

比如,现在的应试作文教学。按照道理,作文,就是作文,为何还要加“应试”二字呢?加上应试二字与不加有多大区别?应试作文,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等于模式化作文,必须入套,理由是,高考阅卷的“两秒”效应。具体说来,因应试作文的批阅特殊性,要求学生开头要漂亮、首尾要照应,全篇最好华丽,把阅卷者的眼闪瞎,就会给个高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江苏阅读考场推出的《王大爷的早餐店》《修钟》等等,皆属这种虚假之作,都被给了高分。但,我要说的是,因为这样华而不实甚至是虚假无物的文章得了高分,然后我们就以之为准绳让所有的学生全搞这种“应试作文”吗?那与弄虚作假的奸商、沿街卖笑的妓女有何区别?除了制造一篇篇假冒伪劣产品外,还败坏了一个少年的灵魂,值得吗?

因此,我绝不给我的学生专列一“应试作文”的教学,我教其写作,就是教其写作。写作的本意是要为天地立命,为人生奠基,提升语文的读写能力。我不容许我的学生作投机取巧状,作谄媚卖笑状,如果他们身上已沾染了这种习气,我也要奋力斫其斑点,去其恶病。

(我要声明一点,我并不是否定写作规律的存在,也并不是不要写作技巧,请热衷于研究写作技巧的同行把写作规律与写作模式化、套路化两个概念分辨清楚了。)

我让学生向教材文章作者或文中人物学习,把这些人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只阐释自己的理由即可。能把自己选择人生导师的理由说清楚,说深刻,就是好作文。我不要学生想着要按什么模式什么套路去填空。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张三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2)班 纪君扬

张三,可能从未存在,可能一直都存在,由于人的思想的不透明性和发散性,张三,一个思想的方程未知数,他的存在是必然的。王侯布衣,恶棍善人,此时一视同仁。我崇拜他,他以一个戏虐的名字,成为全人类的遮羞布,以一个无意义的空壳,代表着大千世界,以一个平凡普适的化身,承载着无数的至暗和光明。所承载的事物与其本身的含义的反差天差地别,以一种栩栩如生的死亡,傲立在众人心中。

他是万家灯火,人情冷暖。人们聚在一起,手摇轻扇。编着故事,讲着笑话,多少民间的智慧,以张三之名说出,他或哭,或笑,或爱,或恨。那些崔莺莺们或贾宝玉们的感动天地的故事,或许也就是一个个诗意的普通人,以张三之名慢慢雕琢而成的。

他是瞬杀戾气,是卑劣丑恶,任何需要竞争的地方,就会有编排,诽谤,陷害和歧视,一个个张三们,借张三之口,编造恶意的谎言,正直的将军因此下马,英明的君主因此下台,千百年来千万人吊丧,而这些诬陷者,只能是张三,埋没在史书中。在乌台诗案中,大多向皇帝告苏轼的状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边邑小官,只因为嫉妒苏轼,就随意编排,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苏轼闪耀其中,张三们早已逝去。但也因为如此,四时迭代,人来人往,张三代表一个群体,以一个怪异的姿态存活着,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警醒,他告诉我们人性的脆弱和险恶,但同时,却告诉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水深火热的生活。

他是思想碰撞,是无限可能。他可以代表善意的提醒,也可代表恶意的诽谤,亦或是善,亦或是恶。可以是劝,可以是骗,它的存在,印证了人类文明的高度,证明了语言在生活中的千变万化,而它的意义,远没有结束。它是人类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他告诉我们,人类的创造和学识远没有到达极限。

张三,用一个最普通的姓,最常见的数,组成一个最不起眼的名字,代表世间万物,像一个绝美的傀儡蹁跹起舞,可是背后,唯有人心,亦善亦恶,亦美亦丑的人心。

2020-5-2写于苏州

这篇作文严格地讲不符合我的写作要求,但我依然肯定并表扬了他。原因是,这篇作文以一个公共化的“张三”为对象,阐释人性的共性、弱点,以此作映照,来体悟人生的道理,从思维层次上讲,比写某个具体的人思维含量更高。虽然,这篇作文在逻辑层次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表达上也有含糊不清语不达意的地方,这些都掩盖不了他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如果用“没有模式,就没有教学”的理论来评判这篇作文,可能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再看下面这篇作文。

去担心一场没有烧过的火

高一(4)班 宋计遥

年少的他迷失于无人的乡野,而立的他回不去丧失的家园。刘亮程,我的人生导师,他一腔孤勇地面对了一切灵魂的复杂感知。

那是人的灵魂对于生灵万物平等的哲学感知。驴,只会比人洒脱;马,从未被人追上;数千万的昆虫构出的是一个人的灵魂;一棵老树死时发出震动天地的悲鸣……我们看到过吗?我们听到过吗?我们感知到过吗?阅读他的文章时我曾无数次停顿,我抬头是他的原野,生灵万物都活得肆意。即使再低头时依然是白纸黑字,翻过这篇文章就再要面对作业考试,但窗外的世界已然有什么不同,哪怕是春末的雷阵雨都太过清醒。

那是被灵魂的“多虑”放大了数千万倍的感知。他从最为“装不下事”的少年时代就开始失眠,辗转反侧的夜里,他的脑海中究竟会有多少被感知却无法被捕捉的思绪?他听到一只鸟尖锐却不被任何人所知的鸣叫;他永远在被一个没有人记得的偷鸡贼追赶;他发现早照到太阳与晚照到的人家的不同;他看出不同人家炊烟的不同……他总是用尽自己的灵魂去感知,他的灵魂感知到的是一个不同于真实物质的世界。如果说思考世界本义过于繁复,那么么不如跳出形而上学的怪圈,从感知开始构筑一个新的世界。像刘亮程一样,用一个“多虑”的灵魂来捕捉自己的真实思考。

灵魂感知是复杂庞大乃至于矛盾痛苦的,而刘亮程直面于这种庞杂的痛苦甚至于成功的内化为应对物质世界的思想并用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将这种感知传递。在面对过于复杂的想法与虚无飘渺的感知时,人往往会感受到一种近似于“折磨”的体验而趋向于逃避。这种常见的选择,不仅会关上感知的大门,更有可能的是关上构筑自己思想体系的大门。刘亮程的存在,使我开始勇于像他一样,去感知世界,去思考感知,去构建思考,将构建传递。

不要忽略心里的那场火,去担心吧,去直面吧,在火光冲天里重建这个世界。

不能不佩服宋计遥同学敏锐深刻的感受力和对刘亮程思想独到深刻的把握,她从刘亮程对世界独特的感知角度出发,告诉我们她从刘亮程对世界的独特感知里学到了人生经验——要勇于直面世界,感知、思考、建构,形成独特的自己。这篇文章有“套路”吗?你能否定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吗?

周先慎先生在《简笔与繁笔》中说得非常好:“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借用一下,只要遵从基本的认识规律,求真求实,提炼思想,一个追求写作的人必然会追求文字的逻辑与表达的恰当,写出一篇符合逻辑,结构谨严的作文也不是难事。因此,老师先要把学生的写作路子引正了,莫以区区功利之心,把学生引入写作的误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