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0816教学手记——我学生的阅读意识超越了不少语文老师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代表对老师的不尊重,而是表达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应该有的态度,对阅读应该有的认识,对教学应该有的理念。

对学生应该有的态度——向学生学习,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阅读应该有的态度——读出为什么这样写,究竟是怎样写的,进而阅读体验总结出言语规律;对教学应该有的理念——教师的价值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展。

暑假作业其中之一是:

C类:朱光潜《诗论》、《谈美书简》吕叔湘《语文常谈》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毕飞宇《小说课》

学习任务:以鉴赏的秘密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请看我学生的学习成果,我想,他们的阅读意识至少是超越我的。

鉴赏的秘密

高一(2)班汤雨心

阅读是一项技能。想要写好作文,就需要阅读的积累。在阅读中可以学到写作的本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事情难就难在,怎么学?这种学习不是像阅读一样,单单是领会情感或者是知道用的是什么手法,而是更为细致的一些东西。

要想吸取小说的精髓,就要转变思路,不能像做题一样赏析。不是走着作者想要读者走的思路,而是要跟着作者走,就像站在作者旁边看他写文章,把他的脑壳掰开看文章形成的过程。关注的重点不是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怎么表达的情感。

阅读要多疑,不能一带而过,更要设身处地,好的作品总是该多余时多余,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看到多余的段落的时候,要想多余的好,更要想到,如何想到要多余,这条思路是怎么样的,正像看到一个手表,夸它精准不行,还要看它里面的齿轮构造,这才是好。但光夸齿轮的构造也不行,还要看看怎么样才会造出这样的构造,是什么原因,不然只是在重复制作这款手表而已。写作需要思路,这思路大多时候不是借鉴来的,而是吸收来的。跟着别人走多了,再自己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写作要逻辑,鉴赏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作者的逻辑都是暗含其中,不光光是情节,还有各种手法。她爬在李妈背上,像一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这是局部的逻辑,张爱玲写这个比喻的时候,也不光光只是比喻,而更多的是象征着川嫦的形象。这时比喻就侧重于喻而不是比。读者们会分析这里大白蜘蛛比喻的川嫦的什么,但是作者是先想到了川嫦的形象,然后再想到大白蜘蛛的。在这里逆向思维似乎提供不了帮助,自己上手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写什么好。冷而白的大白蜘蛛,这个比喻一出来,便能震撼读者,一是蜘蛛向来就作为我们所熟知的可怕的东西存在,二是它是一只大白蜘蛛。我们印象中的蜘蛛是黑色的,所以白色便带来了病态的印象。蜘蛛还是生物,所以张爱玲不满意,要改成白蜘蛛才作罢。这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想不想得到,就是做出比喻的关键。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只是读情节,但是张爱玲不能只写情节,她必须要写人,写作也是这样,如果一直顺着读者的思路写,就会写得寡淡无味。

好的作者擅长利用环境,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他们不会忽视环境,这个环境既可以说是社会的风气,民族的传统,也可以是最小的窗边的野草,墙上的缝隙。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一个作用,便是让小说真实,有的小说虚构才有史诗感,有的小说真实便有力量感。它们的作用是推动剧情发展,有时直接决定了剧情的导向,这样的作用很明显,它们还可以把以前和以后穿起来,要达到这样的作用,需要作者自己一直要记得这些环境,设身处地地感受,才会有天时和地利。而不是拼拼凑凑,失了逻辑。

作者需要掌握全局。不光是主角,配角,都有自己的故事线,全写就会像复调音乐一样,虽然好听,但需要极高的天赋,现在的人也写不出来复调音乐。主角在做的时候,配角也在做,但配角在暗地里做,学习作者处理主配角的方式,更要把配角的暗线挖出来,因为写作的时候,只是把配角的一部分隐去,而不是只思考明面上的。但凡是好作者,边有这样那样的处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要分类,有目的地去看,这样的还有很多,比如情节之间的转换,处理人物关系,甚至一些时候的天气。

以上还不能组成一部小说,我们要作为写作的人,去面对读者,也就是怎么样让读者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这就牵扯到了表达效果,一件事情本来是这样的,但是用另一种表达可以突出这件事情的其他方面。这只是表达的一种,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加重这种表达,让读者看到而不是让读者知道作者想要他们看到。各种作者有各种作者的思路,顺着读者的思路读,再反推作者的思路,思考作者的路径,以及读者的思路的不同,有时候就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了。

最后,我们要足够敏锐,作者写东西的好我们能够看出来,但怎么写得好久未必,需要好好的思考,很多东西不是一下子看得出来的,需要长久地读。

鉴赏的秘密——毕飞宇《小说课》

              高一(2)班 李世博

关于毕飞宇的《小说课》,本人认为其体现了毕飞宇在小说和鉴赏两大方面上的能力。

小说在中国自百家争鸣便自成一派以著述为主,至唐代已成熟,至明清而繁盛,那么几千年来小说繁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呢?似乎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小说这一文化载体去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这是客观上的需求,而小说本身作为奇闻异事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同在时主观上有读者的偏爱。小说谁都可以写,但不是谁都写的好,毕飞宇的《小说课》便告诉我们如何去写好一篇小说。

《小说课》更像是评论,以对一篇篇或长或短,奉为经典的小说的细致解读来说明小说的写法,美感,形式,甚至涉猎文化,历史等内容,这是这本书的一个优势,以足够的广度来看小说,小说的丰富性就被体现了出来。而作者在写到好的小说片段时,感叹“妙极”这种口语化的方式与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为读者减轻了阅读压力,真正做到把学术性的东西从神坛上拉下来。

那么小说到底如何写,在第一篇对蒲松龄的《促织》的讲解中,我总结出毕飞宇所说的小说应该注重三个方面,语言,节奏,和想象,这三个方面写好,才是出色的小说。

那么小说语言究竟该如何写,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很触动:好的小说语言是这样的,有它,你不一定觉得它有多美妙,没有它,天立即就塌下来。其实这句话是在他的眼里,一个真正会读小说的人眼里,可能大多数人天塌了也浑然不知。在这里他点出一个小说语言至关重要的点一个是普遍性与关键性,如何让平平无奇的事情成为文章的命脉与关键是考验一个小说家的门槛。

在节奏这方面毕飞宇提到:这个问题就在于,该上扬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把他扬上去,同样,小说到了往下摁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摁到底,摁得住。在节奏方面,谁都知道该抑扬,但抑扬的度,抑扬的点是要精准把握的。

而最后一个关于想象,作者说:文学需要勇气,想象需要勇气。想象和勇气自有它的遥远,但无论遥远又多遥远,遥远也有遥远的边界。无边的是作家所面对的问题和源源不断的现实。这边毕飞宇写到了想象这一方面,提到天才小说家的想象是小说的灵魂,但是小说的想象是有边界的,他应来源于无边的问题和源源不断的现实。

在对小说内部逻辑的讲解时,作者以红楼和水浒两大中国古典名著为主,以对比的形式对中国古代小说逻辑与反逻辑进行讲解。在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听到他们的密谋这一件事,却有着无比缜密的逻辑,因为风太大,门关不严,所以拿来了块大石头,靠在门后,所以才能使陆虞侯他们与林冲分开而让林冲听到他们的密谋,这样一步步的逻辑,是好小说的关键,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好的影视作品就是有这种逻辑不严密,太过跳脱让人产生奇怪的感觉,小说也是同理。

从以上我们会发现毕飞宇这位作家是一个真正的小说家,他在小说上的见解和成就的确是足够深厚的,这也是他能鉴赏古今小说,而有理有据的基础。

那么其次毕飞宇同样是一个评论家,他是如何鉴赏这些古今中外的大作的呢。

我们会发现毕飞宇选择的文本都是最经典的小说中最经典的片段,是知名度极高的成功小说,以此为基础他的观点不会出现理论上的问题,因为理论来源于古今中外无数年一致赞赏的文章。比如红楼的飞白,这种笔法在红楼他真正让整本书诞生出另一本红楼,但很多小说的飞白很苍白无力,反而让整篇小说空洞而难懂。

其次,毕飞宇的语言,无愧于小说家之名,毕飞宇在写写每一篇评论时,都仿佛在写一篇小说,他的语言是运动的,是抑扬的,是跳跃的。一方面他会随着原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他的插叙和补充让小说跳出了一种文体,调到文化等层面上,例如他在写促织的悲剧时,转而讲起了悲剧美学,再讲到文化,比如这一句:文化是什么呢?文化就是借口。不同人找到了不同的借口,最终成为不同的人,最终形成不同的文化,这段偏离小说了,但是下语句转而便回来了,这种来回的拉扯,仿佛在闲谈,但从未偏离轨道,为单一的鉴赏注入更多的内容与思想是值得学习的写法。

鉴赏,或者说评论,在毕飞宇的手下生出了一朵花来,我们要清楚,评论一方面事物,首先我们要对这一类事物是有十分深刻的了解与把握的,其次我们要对我们写下的东西负责,但文学具有主观性,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在大众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见解,再者,我们应尽所能的去充实我们鉴赏的内容,在足够的内容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