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二十韵》翻译及赏析

 吕俐敏 2022-10-17 发布于北京

给三位研究生同学:刘慧英、石敏恬、张梦园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翻译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在翻译过程中,希望能够实现叶老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先落实每个字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说出整个句子意思。


教亦多术,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译:教学方法有很多,用的如何关键在于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没有效果,重要的是实践中是否行得通。

注:1.术:方法、策略。2.教亦多术: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3.孰:哪种

赏:“在乎人”这里的人,即可以指施教的人,也可以指受教的人,这里叶圣陶先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在书的开篇,他把教学的过程比作是幼儿学步,“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同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

译:教学纵然详细周密,也只是小部分,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有感触的地方自己能引申。

注:5.纵:即使。6.隅:一角。7.三反:《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8.触处自引伸:《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赏:这句反映了叶圣陶的的教育中心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了,也就不需要老师讲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一种能力,当学生面对所接触的学习材料,能够自觉地、自然地投入学习之中,做到“触处自引伸”,这又是一种学习的习惯。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他的学习态度是豪放,不受拘束的,因此不能遵循。理解一篇文章难道很难达到吗?只需要细心体会文章(把握它的内蕴)就行了。

注:9.陶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追求咬文嚼字,会意即可。10.疏狂:豪放、不拘束。

赏:学生学习的时候只看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才是陶氏的中心思想,这里也许是叶圣陶先生埋下的一个伏笔呢!要想真正读懂文章,还需要潜心会本文,多多揣摩。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译:作者写作的时候有自己的思路,只要遵循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文本,就能得到文章的真谛。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创造出了自己的境界,进入到他的境界就能与他产生共鸣。

注:11.真:本来目的。12.亲:与…亲近。

赏:本句承接上句,说的是“潜心会文本”的方法,要摸清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沿着作者的表达思路去研读文本,就能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情谊、观点,读懂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的妙处,形成与作者的共鸣。换言之,其实也就是我们日常谈到的“对话”,要想跟作者对话,就要理解对方话里话外的意思,理解对方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让对话发生。这个“对话”如何产生?又引出下面一句“一字未宜忽……”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译:读书时,不能忽略每一个字,要一句一句领悟它的精神,只有文章能够沟通读者与作者,(文章和读者、作者的关系,)就像桥梁与渡口一样。

注:13.宜:应当。14.譬如:比如。15.梁与津:梁指桥梁,津指渡口。梁与津指学习的门径。

赏: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承接上句,这是潜心会本文的具体措施。专心读书就是一字一句都要读透,读书不能草草了事,其中的典故、逻辑都要了解透彻。正如叶先生所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的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鲁丁先生与叶至善先生认为的:文章沟通读者与作者,专心阅读才是学生学习的门径;一种是葛志伟认为的:作文的道理是彼此相通的,教材精读譬如桥梁津渡,通过精读掌握方法,才能有效地实现略读。

这两种解释都是对于这句诗的生发,从本诗的角度看,这句诗是对上句“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承接,读者如何阅读求甚解呢?跟随着作者作文的思路,所以文章沟通了读者与作者,只有专心读书,通过这个门径达到甚解。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译:学生通过专心阅读,智力和德行都会一天天得到长进。对文章义理也会明了,多次练习后技术也渐渐纯熟。

注:16.是:代词,代梁与津。17.赡:充足。智赡指智力得到提升。18.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指品德得到增长。19.文理:文章条理20.习:《说文解字》:“习,数飞也。”反复练习。

赏:叶圣陶先生讲明了语文学习的意义,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提出“学语文为的是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要从事的工作。”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这句话也有两种解释,鲁丁先生认为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还可以把文章写得晓畅明白,在艺术技巧上一天天熟练起来。他将文理归为写作的条理;葛志伟认为精读教材选文也能更加熟悉文章思路,学生模仿这种思路并反复练习后,写文章的技艺也能够逐渐纯熟。这两种解释都指向了学生的写作必须依靠阅读,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如果教师教会学生阅读时,如何体会作者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那到他们自己作文时,就会熟门熟路地抓住中心思想了。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译:要想令学生执笔作文时有感而发,两件事值得说,从多方面善加诱导,这样学生才能有很好的成绩。

注:21.操觚:觚,指古代的书简。操觚,拿着书简写字,指执笔作文。22.厥:于是,因此。

赏:操觚指的是写作文,叶圣陶先生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作文要有感而发,但“他人抒情之作,以为酣畅淋漓者,自我视之,或竟索然”,那么教师如何教学生作文呢?要注意两点,一要让学生需之切,二让学生乐其业。那么总的来说要从多方对学生善加诱导,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写作思路,而是启发他们本着“立诚”的原则,将胸中积蓄转化为文字写上纸面。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写作是与生活无关的事;当学生所积累的足够多,一丝不苟地写出来,就成了好文章。

觚的制作方法

写在觚上的字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译:第一件事是使学生有迫切作文的需求,懂得写文章才能把自己的思想阐述清楚,何况又生在如今的世界:交流特别的纷繁复杂。

注:23纷纭:众多而杂乱。

赏:现在学生所处的世界事务纷繁复杂,人际交流随时发生,比如学生和同伴、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家长、学生和社会上的人群等等,既然有交流,必不可少的就是交流的技巧,而作文就可以看做是学生表达思想的工具,学生需要借助作文将自己的思想阐述清楚,足以可见需要让学生有迫切习作的需求。

一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译:第二件事是使学生热爱作文,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作文讲究真与善,这是最可贵的追求,学生难道会对(自己写的文章)反复推敲文句而感到厌烦吗?

注:24.宁:岂,难道。

赏:黄炎培在他的职业教育之中提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叶老在这里提到的“乐其业”也就是使学生发现写作的乐趣,从而产生热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乐”才有可能将这件事持续下去。“立诚”有几种解释,较为常见的是雷维平译为作文的立意要诚和叶至善认为是化用儒家经典《易传》“修辞立其诚”典故,修辞即建立言辞,诚即思想诚正。饶宗颐解读:“修辞立诚本身包含真和善,有真和善才有美可言,有真和善然后可以立诚。”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译:用浅显切实的话阐释关于语文教学的重要理论,见识虽浅,但情谊深厚,希望与各位同行在前进的道路上互相勉励,为新一代的人服务。

注:25.常谈:浅显而切实的话。

赏:“常谈”最著名的成语是“老生常谈”,即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如果是这样解释的话,在这里只能看做是叶老的自谦,但是葛志伟认为叶老很多思想在如今同样也十分新颖,可以与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相联系,朱自清这本书是用切实浅显的语言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在读者和经典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启发他们兴趣,这种想法与叶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不谋而合的,叶老想借这本书激发同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索语文教学论的兴趣,因此,“常谈”解释为浅显切实的话更符合叶老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滕衍平.《语文教学二十韵》: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J]. 江苏教育研究, 2013(5):5.

[2]雷维平.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语译[J].宁夏教育,198311

[3]叶至善.读《语文教学二十韵》[J].语文学习,199011

[4]葛志伟.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J].语文建设,201913:66-69

[5]饶宗颐.修辞立诚:合内外之道[J].中华辞赋,20161

[6]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