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心》中的写作思想观及其启示

 TLB519 2017-09-23

    《文心》是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合作完成的一部语文教育的经典之作。作品于1933年1月1日开始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每期两篇,至1934年6月1日连载结束,共32篇。1934年6月,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1];正像单行本的副标题所标明的,是部关于阅读与写作知识的“读写的故事”。关于“写”的方面,《文心》体现出了其写作教学的精髓——生活写作思想观。
中国论文网 http://www./9/view-4888656.htm
  按一般写作教学逻辑顺序,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2]与这种写作教学原理一致,《文心》体现出的生活写作思想可以概述为:为生活写、写生活、养成生活写作的习惯。
  一、为生活而写
  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干什么?这是写作教学第一个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关乎写作的目的与意义。《文心》明确指出:为生活而写。
  1.为生活的需要写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一种生活技能,每个学生都必须学好。“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3];“写作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并不是随便玩玩的一种游戏。这一层很关重要,必须认清”[4]。认清了写作与生活的这种密切关系,就能够认识写作是为了生活,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2.为生活的改进、生活的自我实现写
  “学校里所以分设各种科目原为着教学的便利起见,最终的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这一点必须认识得清楚;否则将陷于错误,认为为有国文科目而学习国文,为有算学科目而学习算学。这样,学习各科岂不等于无益费精神的傻举动吗?”[5]学习语文等学科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改进,同样,这也是写作的目的,即为了生活的改进,为了生活的自我实现。
  学生学习写作,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只是眼前的暂时过程。“会考到底不是什么紧要的事,只要应付得过去,能够及格,这就好了。紧要的还在于学习了各种科目,是否真能充实你们自己,是否随时地可以受用。这是成功与失败的标准。”[6]学习写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生活的改进和自我实现。生活的改进并不仅是指物质方面,而是指通过写作,记录自己,抒发自己,展示自己,在写作中获得自我的实现。
  二、写自己的生活
  1.以生活为源
  学生总感到无东西可写,一谈到写作就愁眉苦脸。究其原因,是学生写作的泉源没有挖开。一旦挖开源泉,写作就如汩汩的清泉,源源不断。这个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叶老说,写作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7];“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8]。
  著名散文家沈从文先生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曾这样写道:“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9]沈先生的散文名著《湘行散记》就是对他在家乡湘西成长过程中人、事的精彩记录。余秋雨在《旧屋与旗袍》中回忆起童年时代替母亲为全村人写信、计工分、算账,小小年纪就体验了许多的人和事,后来到上海上中学参加作文竞赛,写的全是乡下的那些事——引得常年在上海工作有强烈上海优越感的父亲十分不理解:难道上海就没什么可写的?[10]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2.充实生活
  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的不竭源泉,就得充实生活。“充实生活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11]
  充实生活首先要体验生活、丰富经验。应该有意识地广泛接触外物,常常保持一种观察的态度。由多所观察,方能达到多所经验。其次要培养情感。叶老说,“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它能引起种种机会,使我们留意观察,设法试证,以获得经验;它又在前面诱导着,使我们勇往直前,全心倾注,去享用经验。……我们所以要希求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的所以可贵,浅明地说,也就只为我们有情感”[12];“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得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13]。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叶老是把情感作为生活的动力;要培养情感,就是要热爱生活。一句话,充实生活,就是要亲身地、自由地、广泛地接触生活,做一个“敏感”的、热爱生活的人。
  3.阅读生活
  学生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局限,直接的生活经验可能有限。而阅读生活,这一间接的体验,能很好地丰富生活见识,开阔视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首先,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有丰富的见识和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文心》中《小小的书柜》等篇目就谈到学生要多读书。其次,读写结合,读可以促进写。“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得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14]
  三、养成生活写作的好习惯
  怎么写涉及的是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文心》给我们有益启示:那就是养成生活写作的良好习惯。
  1.生活的触发
  触发即感悟,“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15]。这是读书、写作最重要的功夫,“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16]。《文心》中的《语汇与语感》就用一个中学生的切身体会对生活的触发给出的最佳注释。杜振宇同学家里穷,没有几件衣服好换,一次到亲戚家做客衣服穿得不合适,由此想到文章中的用词。“‘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衣服可以比喻辞类,什么时地该着什么衣服,和文字中什么意思该用什么辞,情形相似……我们在衣服上或可甘心做穷人,在辞类上却不妨是富人。”[17]多么形象,这就是触发,由生活中的穿衣而感悟到了文章中的用词。
  写作亦是如此,动机是由生活触发的。生活中的一些事、人、景,触动敏感的心,产生情感冲动,然后才有写作的想法。正所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学生的写作,往往是命题的时候多,这是一种违背生活触发的写作形式。《文心》中的《题目与内容》就谈到了这一情况。讲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先有内容——在生活的触发下产生的,后才有题目。“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18],但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一般是先有题目再有内容,这是一种颠倒。“练习的人应该知道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几句,就算对付过去了的事情。更应该知道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些见解很关重要。懂得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不懂得这些,作文终于是玩意儿、文字把戏罢了。”[19]
  2.习作的重要性
  《文心》讲文章的创作可以分为三类:习作、应用之作、创作。“习作只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应用之作只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创作才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20],“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习作,习作是练习手腕的基本功夫。要习作有了相当的程度,才能谈得到应用,才能谈得到创作”[21]。在三类写作中,《文心》认为习作最为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出现了习作的提法,把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书面语表达称为“习作”,而把第四学段(7~9年级)的称为“写作”。有学者认为这种提法存在弊端,建议“语文新课标中还是统一用‘写作’这个概念比较好,因为它约定俗成地指向书面语的创制与表现,有利于改变‘写’的教学的虚假性,使教学与实践归于同一”[22]。把“习作”等提法统一规范为“写作”,这一观点值得借鉴,但完全否认“习作”的价值,也有不妥之处。习作强调的是“习”,是学生的练习。《文心》强调习作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是基本功。在基本功练好之后,才能谈得到应用与创作。而且,语文教学中的写作,不是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的,而是培养学生的一般书面表达能力,使写作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另外,习作与写作同样含有创作的成分,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习作运用生活写作的思想进行,也能成为真实的写作,不一定是“虚假的”“伪写作”行为。因此,强调习作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这一理念注重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受到生活的触发,一有想法就要随时写下来。开始写的时候不必提出太高的要求,只求养成写的习惯,在这种积累和练好“手腕”之后,才谈得到更高要求的“应用”与“创作”。
  3.文章的修改
  修改是个老话题,也从侧面反映出修改存在的问题。教师批改学生文章最理想的方法可能是当面批改,叶老说,“最好的办法是在动笔改的时候,叫学生站在旁边,与他商量,共同想办法该怎么改”[23]。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教师的工作量太大了,“即使不吃饭不睡觉,时间来得及吗”[24]。因此,当面批改的目的应是向学生示范、引导如何自己修改文章。生活写作特别注重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
  (1)读。叶老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篇,对修改大有好处”[25];“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26]。通过念、读,学生会发现添字或是漏字的、句子不通的、标点符号没写或是用错的,等等。总之,通过读,一般的修改问题都能发现。
  鲁迅先生也有同感,文章“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27]。自己修改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得顺口。
  (2)修改文字、语言、思想。文章是思想、语言、文字三位一体的,文章的修改不仅仅是文字的增删而已,而应是由文字到语言再到思想。叶老说,“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怎样的语言才妥当,怎样的语言就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叫思想)……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其实是意思”。[28]
  (3)总结归纳语病。文章的毛病好像不可穷举,但细细归纳起来,常见的毛病很有限。《文心》中有两篇专门谈到这一点。一篇是《文章病院》,总结归纳了文章最普遍的三种毛病: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缺略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另一篇是《推敲》,归纳了用词的准确恰当、句子的简练、段与段的承接、叙述的先后次序、句子表达意思的清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就是文章修改时通常需要注意的地方,通过总结归纳,学生修改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4)以错为鉴。“‘知道如此如彼是病,即不如此不如彼是健康,是正常。’我们以后大家当心,不要犯那几类毛病;那么,写下来的一定是健康的、正常的文字了”[29];“我们从他们的失败上,正可以找到成功的路径”[30]。这就是以错为鉴,通过修改,在以后的写作中不再犯类似的毛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与当年叶圣陶的《文心》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的生活写作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文心》为我们展示了生活写作的全过程:为生活写、写生活、养成生活写作的习惯,这种生活写作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望道.《文心》序[A].叶圣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08:11.
  [2]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5.
  [3][4][5][6][14][15][16][17][18][19][20][21][29][30]叶圣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08:20,21,322,320,248,111,111,161,21,21,286,289,73,79.
  [7][8][11][12][13]叶圣陶.作文论[A].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00,301,300,303,304.
  [9]沈从文.大山里的人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15.
  [10]余秋雨.借我一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205.
  [22]潘新和.“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正[J].语文建设,2002,(2).
  [23][24]叶圣陶.改文[A].叶至善等.叶圣陶集·第15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13.
  [25][26][28]叶圣陶.和教师谈写作[A].叶至善等.叶圣陶集·第15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63,164,162.
  [27]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