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叶圣陶——解读教与学的关系

 叶周 2010-03-25

永远的叶圣陶——解读教与学的关系

(2008-10-30 11:11:20)  

      走上语文教师的岗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我的影响极大。叶老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彩论述,使一位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年轻教师认清了方向。一晃10年过去了,今天,参加国家级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叶老的话一次次的在耳边回荡:“‘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1、“‘教’是为了不‘教’”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授”——“受”,至今在许多课堂上,在许多教师的行动上依然存在。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叶老就发出质疑:“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读的东西。”

       二十世纪60年代,叶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1978年,在教育拨乱反正的初期,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每次读到这句话,我一次次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常感到汗颜!每日教学之余的三省吾身,常思索自己有没有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方法得以掌握。渐渐的,我由一位教室内的“勤快”教师,转变为课堂上的“懒”老师。学生的进步,使我坚信叶老的教诲。感谢叶老!

      2、“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师最难处理的是对语文教材的处理,它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水平。“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叶老发自几十年前的提醒,对当前不少教师丢开教科书,自己开发“课程”的做法,不是严肃的批评吗?“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这一论断,对于那种目光短浅,考什么教什么,整天围绕教材转来转去的教师们,无疑是当头棒喝!

      对教材这个例子,叶老反对一讲到底的教法,“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教师一味的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他指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叶老对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地位讲得明确不过,换成现在的说法: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精读、略读、参读,强调“读”)。反复揣摩叶老的论断,我们还需要在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的“讨论”吗?感激叶老!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一座宝库。每一位教师(不仅仅是语文教师)都应该潜心学习,深刻反思,以此来拨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叶老离我们去了,叶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