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杂谈 002:泉州人从哪儿来?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0-10-16
泉州最老资格的居民当属古越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此处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分布在中国东南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被称为百越,分布在福建境内的称为闽越。
生活在沿江临海的闽越人有着显著的民族个性和特点。他们喜欢纹身断发,据说在身上刻刺龙蛇之类的花纹可以避免海中蛟龙的侵害。闽越人靠海吃海,虽然已懂得耕种,但是却更擅长渔猎。出于生存的需要,闽越人擅于造船和航海。史书上说:“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他们“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形象的形容了闽越人高草的造船和驾船技术,泉州能在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崛起,并成为中国海船的制造中心,跟闽越人的造船传统和技术积累及传承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闽越人的船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勾践的后裔无诸因助汉先后灭秦与楚有功,汉高祖封他为闽越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因为闽越国叛乱,汉武帝将闽越人迁往江淮,部分逃避到深山密林的闽越人在躲过了风头之后才陆续返回故地。直到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泉州最早的行政机构才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

西汉版图

闽越人和中原人的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在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当时诸王争权演变成“八王之乱”,匈奴、鲜卑乘虚而入,中原士族纷纷衣冠南渡,大部分沿着古南安江两岸居住下来。后来因为思念晋朝,把南安江改为了晋江,这也是今天泉州母亲河晋江名称的由来。
随着北方移民人数的不断增加,闽越人渐渐成为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逐渐的汉化,传说中白皮肤白头发的闽越人与汉人通婚,融入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大家庭。南移汉人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与闽越文化相结合,大大促进了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今,从泉州人的外貌上,已经很难看出闽越人的特征,仅少量的遗存在基因当中。但是,依然保留了诸如拍胸舞等闽越族风俗。

汉人南迁图

唐朝中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中国对西方的贸易转由海上。在先前衣冠南渡的汉人建设开发的基础上, 又加上唐文宗李昂鼓励对外贸易,泉州一跃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送李使君赴泉州》一诗中这样描述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当时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已经数以万计。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是中原人第二次大规模迁徙泉州,光启元年(885年)由开闽三王王潮三兄弟挥师南下,控制了福建全境,得到唐朝的承认和册封,成为福建最高统治者。三王入闽以后,采取保境安民的做法,大力发展福建经济文化。
王审邽和他的儿子王延彬担任泉州刺史的时间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王延彬“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坠,郡人籍之为利”,被称为“招宝侍郎”,越来越多蕃商涌入泉州。同时,泉州还设有招贤院,广纳天下名士,不少中原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纷纷来到泉州。此时,泉州城内逐渐出现了不同人种和文化的多元化融合,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提高。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宋元时期,刺桐港的发展达到鼎盛。在1127年北宋覆灭之际,赵构定都杭州建立南宋,中原大地烽火连天,泉州迎来了第三波避乱的中原移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南外宗正司的赵氏皇族迁移泉州,他们为泉州带来了政治特权,并且促进了相应的手工业、文化教育娱乐、奢侈品贸易的发展,泉州从此进入黄金时代。
在对外贸易方面,泉州被誉为“梯航万国”、“涨海声中万国商”,来自亚、非、欧各地人们像潮水般涌入泉州,形成一个庞大的侨民社会,其国际化程度完全可以媲美现代的纽约。

刺桐繁盛图


其中,有不少波斯-阿拉伯侨民同泉州妇女通婚,建立家庭,并从此定居泉州,成为了泉州人。这种通婚现象在宋元时期的泉州是普遍存在的,如今生活在泉州的金、丁、夏、马、郭、蒲、葛等姓就是波斯-阿拉伯侨民后裔。经过几百年繁衍,有些后裔家族已经成为人丁兴旺的名门望族。陈埭丁氏有2万多人口,号称“万人丁”。百琦郭氏也有2万多人口,分布在9个乡村,号称“九乡郭”。

丁氏祠堂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其他诸如印度、欧洲、东南亚、东北亚的蕃客,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跟泉州本地人通婚。随着之后数百年的通婚关系,再加上近代东南亚的归侨,泉州人的血统里,或多或少都混了点外族基因。
所以,泉州人的血管里不光流淌着中原汉人的血液,融合了闽越族,以及来自阿拉伯、波斯和其他地方侨民的血液。这样的民族大熔炉所形成的的泉州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文化,既勇于开拓、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