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称温陵,又名清源,雅号刺桐、鲤城。这些别名都各有其来历,请容我一一道来: 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在南安县东南十五里地置武荣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城北清源山上有一泉水,“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孔窍而泉出焉,故曰孔泉”,清源山又名泉山,泉州因此得名。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五代南唐(公元949年)升泉州为清源军。因为清源山横亘于城北,郡名源于山,于是泉州就有了“清源”的别号。唐末诗人许寅写的七律诗名就叫《送王校书往清源》,可见清源的别名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
清源山老君岩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进士欧阳詹在撰写东湖的二公亭的记文中写道,泉州“川逼溟渤,山连苍梧,炎气时迴,湿云多来” 。唐末诗人韩偓在《登南台》一诗中说泉州是“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霜”。所以《图经》里面写道:“其地少寒,故曰温陵” 。“温陵”这一雅称得名于泉州的地理气候特点,自唐代已开始流行。
说了这么多,泉州最国际范的名字叫做“刺桐”。刺桐是原产于印度和马来亚的植物,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由商人传入泉州。至唐宣宗时,郡城已经遍植刺桐。至五代,刺史留从效扩建罗城时,环城遍植刺桐。泉州的别称刺桐城因此得名,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遍海内外。在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雅各的《光明之城》、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里面都对刺桐城有着详细的描写。 
刺桐花
哥伦布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致志寻找东方新航路,在意外发现美洲时还认为终于到了泉州。他在1492年11月1日的日记上写道:“这里就是大陆,刺桐和杭州就在我前面一百里格的地方。”由此可见,刺桐城在中世纪的世界海上贸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闻名世界。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中世纪印度洋主要贸易港口图 泉州在五代的罗城基础上,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开始在南城外筑翼城,将原城南郊外全围入城内。后来又经过南宋、元的历代扩建,在明代时略有扩建北门,并开辟小东门。从清源山上俯视,泉州城的形状宛如一条鲤鱼,它口张开在东门。每当清晨旭日东升时,东湖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烁,形似“鲤鱼吐珠”。所以,泉州从明代以后,就有了“鲤城”的别称,直至今日,泉州的老城区依然叫做鲤城区。

泉州古城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