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舱是世界造船业的伟大发明 《马可·波罗游记》描述的中国南方海船的船壳是多层板结构,还有水密隔舱十三个:“若干最大船舶有内舱到十三所,互以厚板隔之,其用在防海险,如船体触礁或触饿鲸而海水渗入之事”。①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马可·波罗奉元帝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去伊利汗国与国王阿鲁浑汗完婚,其所率的“十四艘船” 便是泉州所造,并从刺桐港启航,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毋庸置疑,《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中世纪欧洲人地理和心灵视野,是中世纪西方认识东方、认识中国影响最大的历史文献。但“多层甲板”“十三个(水密)船舱””等这些连中国的历史文献也找不到记载,包括西方也几乎无人相信。直到1974年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人们才大吃一惊:船壳板真是三层!水密隔舱果然是十三个! “水密隔舱”是泉州远洋海舶的核心技术。《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国比较大的一些船,在船身里面有十三个池子或舱房,用坚固的木板紧密地钉在一起,有很好、很结实的隔板把它们隔开。”②采用隔舱设计,将船舱分为若干个互不相通的空间,一旦船舱漏水,也只是局部受影响,不会全船沉没,这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系数和远航性能。 其实,早在唐代,泉州造船业就已经掌握了水密隔舱技术。清·蔡永蒹:《西山杂志·王尧造舟》 :“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舟之身长十八丈……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三至四万担之多。”该史料记载了唐天宝年间(742-759年)泉州所造海船之巨,其中“十五格”即为十五个隔舱。这是比泉州湾宋代沉船船体更大的海船,也是关于泉州海船中采用水密隔舱的最早记载。 泉州水密隔舱造船术 比西方早了10个世纪 至少在八世纪,泉州已拥有领先世界的“水密隔舱”造船术,而西方船只直到十八世纪才有水密隔舱。也就是说,泉州造船业的水密隔舱技术领先西方1000多年,至今仍对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1795年,英国海军总工程师塞缪尔·本瑟姆受英国皇家海军委托,首次引进中国水密隔舱技术建造6艘新型船只。他在论文中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今中国人做的一样。”本瑟姆夫人后来为丈夫所写的传记中指出:“这不是本瑟姆将军的发明,他自己曾经公开地说过,'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一如古代的中国人所实行的’。”这是已发现的西方文献最早的关于水密隔舱的记载。 震惊世界的泰坦尼克号海难 泰坦尼克号沉没示意图(图源:网络) ![]() ![]()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水密隔舱技术和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 流放海南的苏轼 宁可等泉州海船北归 北宋时,拥有水密隔舱的泉州海船“牢稳可恃”就已闻名天下,深入人心。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62岁的苏轼一贬再贬被放逐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苏轼获赦,欲自儋州贬所北归。他给秦观回信称:“治装十日可办,但须得泉(州)人许九船,即牢稳可恃。余(海南)蜑船多不堪。而许见在外邑未还,须至少留十日待之,约此月二十五六间方可登舟。”③ ![]() 在海南流放三年的苏轼当然是归心似箭,但他对在此补给的过往船只都不信任,唯独要等待泉州纲首许九的海船到来。六月二十三更,苏轼终于登上许九的海船,他兴奋不已,写下了有名的《六月二十夜渡海》,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泉州宋代沉船是 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发现 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沉船轰动世界,其完善成熟的“水密隔舱”“船尾升降舵”“龙骨装置”等以及“水时计”“量天尺”等④均以不容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世纪的刺桐曾经有过这些对人类航海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也正是这些先进的造船术、航海术的出现,开辟了中世纪刺桐海舶连接欧亚的远洋商路,密集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机会。 ![]() ![]() ![]()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助力泉州申遗 三重特惠继续 《天下之货仓》 九州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