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第二十一讲 | 对肺方略

 我为峰 2020-09-18

主讲人:陈广源 博士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深圳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请注意,我前面几章讲到肾,讲到脾,讲到肝,讲到这一部分的时候都是说的“对肾‘方’‘针’”,“对脾‘方’‘针’”,“对肝‘方’‘针’”,唯独这里讲到肺,我用的不是“方”“针”,而是“方略”。“方”“针”和“方略”显然是有所不同的。

方略更加的宏观,具有顶层设计的性质,而方针则比较具体,特别是,我们前面几章所说的“方”“针”,实际上是用了一个借用词方式,“方”指的方药,“针”指的是针灸之类,这就显得更加具体。我们现在把“方针”提高到“方略”的高度,显然是有用意的。

肺处于上焦,开窍于鼻,十分的娇嫩;寒也寒不得,热也热不得,燥也燥不得,润也润不得;肺一旦患病,往往是寒热夹杂,燥湿兼有,虚实一体,只是孰轻孰重而已。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结合临床,我们就更加能体会到肺与五脏六腑的紧密关系。所以,在对待“肺病”上,较之其它,我们就更要在学习掌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切不可墨守成规,作茧自缚。“治肺”最具挑战性,也最具实战性,是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结合最好、最紧密的一个领域。

如果你结合现行的《方剂学》教材来学习,就会发现,现行的《方剂学》教材的分类中,解表剂、祛湿剂、祛痰剂、理气剂自不必说,其他如和解剂、清热剂、治燥剂、化瘀剂,甚至固涩剂、温里剂、治风剂、开窍剂、消食剂、泻下剂等等,无不与治肺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初学者往往会觉得有点“难得要领”。

我要告诉你,千万不要因为怕“难得要领”而犯难。其实,这正是中医的特色。你一旦在此“悟道”,进而在实践中得手,就一定会觉得趣味无穷。如果被这种分类框住了手脚,你实际上是学不好中医的。

你还可以进一步想一想,你怎样才可以学得更加“灵活圆通”?分类是死的,运用是活的;物是死的,人才是活的;这种分类无外乎是为了初学者更加容易入门而已,而不是说这就是最合理的分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我们还可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的几种辨证纲领,或者说几种辨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直到吴又可《瘟疫论》所谈的“非寒、非热、非暑、非湿的戾气”。为什么在张仲景提出了六经辨证之后,叶天士又要重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又要提出三焦辨证呢?吴又可又进而提出《瘟疫论》的辨证思想和辨证纲领?直到现代,江西的万友生先生又要提出“寒温一体论”;陕西的张学文先生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上又要提出“截断”的治疗思想和方法。为什么这些医学大家始终把他们辨证创新的热点、起点或者说难点都放在这个上面?其实,六经辨证也好,卫气营血辨证也好,三焦辨证也好,瘟疫论也好,或者还可以加上薛生白的湿热病辨证也好,再加上现代的万友生先生的“寒温一体论”和张学文先生的“截断理论”的提出也好,他们的立足点、起点、注意力,注意的焦点,或者再加上关注的难点,都放在这个上面。这个上面又在哪里呢?如果从五脏六腑的角度看,都在“肺”上。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从肺开始”的。

为什么这一切都是“从肺开始”呢?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祖先、历代医家,都是被“邪”、被“毒”、被“疫”、被“病”,逼出来的。由于“肺”的“寒不得、热不得、燥不得、润不得”的娇嫩的特点,再加上他所处的位置,外来的邪气、戾气、首先就会侵犯肺系。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也。

张伯礼院士说,我国在3000年间就有大大小小的瘟疫500多次,有清楚记载的大规模的瘟疫就有300多次。这次新冠肺炎对我们中医界来说就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们中医的“道”和“术”的两个层面,都在接受着检验和考验。

从中医对新冠肺炎的方略到整个对肺方略,都不是一天一日形成的,也不是某一两个人制定的,而是历史的积淀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在大疫面前,浴火重生,所升华出来的“中国智慧”。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肯定了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医在诊治新冠肺炎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高度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中医“对肺方略”的高度的概括。

我们先来看看“治未病”。

因为外感热病首先是侵犯肺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自然,我们“治未病”的重点和第一战场、主战场就要放在肺上。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太阳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病”,吴鞠通三焦辨证的“上焦病”,其病位都在“肺”上。万友生先生的“寒温一体论”,其论述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也在“肺”上。张学文先生的“截断理论”,也主要是想把外感热病的病位“截断”在“肺”上。这些都是中医所说的“未病防病,已病治病,病入防渐”的意思。这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所谓疫戾,也就是吴又可《瘟疫论》中所论述的戾气,那是一种超常规的病毒,它对人体侵犯的部位和打击的方式又有所不同。但是,毕竟它首先打击和重点打击的还是“肺”。只不过,它在首先和重点打击“肺”的同时,也展开了多靶点、多脏器的攻击。

顺理成章,第二个,我们就要谈谈“多靶点干预”的问题。

所谓多靶点干预,用中医的术语来说,就是“五脏同治,五脏同调,脏病腑治,脏腑并重”的治疗方略。就是我们在认识和治疗上,在重点关注“肺”的同时,还要“多点”的关注心、肝、脾、肺、肾多个脏器体系,特别在治疗上也要多靶点的干预。对方这样来,我们就要如此去对付,还是那句老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至于辨证施治,就是要考虑个体特征,因人、因时、因地而具体考虑治疗的方案。这既要考虑“共性”,也要考虑“个性”。这也是中医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这次在新冠抗疫的战场上,接受了考验,大放异彩的“清肺排毒汤”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突出范例。它既注意到了“未病防病,已病防渐”,同时又注意到了“多靶点干预、五脏同治同调”。一个清肺排毒汤,实际上综合了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橘枳姜汤、小柴胡汤等多个《伤寒论》的经典方剂。还根据实际情况,加进了藿香等药。由经典方剂综合组成一个“普济”大方。

抗疫的实践说明,它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止5月20日,纳入“清肺排毒汤”临床救治观察的10个省份(不包括湖北省)66家定点医院1337例本土患者中有1223例(占98.95%)临床治愈出院,这其中有57例是重型患者。救治对象中无一例轻型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

这是一个源于经典又面对现实,有很大创新的方子。可以说是在新冠疫情面前,产生出的一个良方。它既重点的关注“肺”的保护和治疗,又高度关注了心、肝、脾、胃、肾的协同保护,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正是中医的思维特点,也是中医在防治疾病上的突出特色。这个方子有21味中药,其中,16味是归肺经的,也就是说,是直接作用于“肺”的,同时它又兼顾了心、肝、脾、肾。是一个纵观全局,把握整体,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的良方。

这次抗疫,也有许多民间中医,甚至是远在海外的中医积极参与。其中,沈谦益老中医对于这次抗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或者叫方略。这个方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他的方略,概括起来就八个字:“避瘟”“净秽”“普济”“辨治”。

“避瘟”,就是要避开、隔离、远离病毒,避免传染。

“净秽”,就是要净化环境,消除传染源。“普济”,就是要寻找一个适用人群广泛的方法和方剂。

“普济”,就是要寻找一个适用人群广泛的方法和方剂。

“辨治”,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天时,以及相同的病人的不同病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方法。

沈先生的方略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从张仲景到叶天士,到吴鞠通,到王孟英和薛生白,再到蒲辅周,到万友生,到张学文,到张伯礼,到王永炎,到仝小林,到刘清泉,再到我们广东的张忠德,到深圳的陈生、刘禹翔,到我们宝安的林国彬、谢嘉嘉,我们的中医一代一代的血脉相传。从古到今,从官方到民间,从国内到海外,血浓于水,我们都是“中医人”。面对着一代又一代凶狠的外邪、戾气、病毒,我们也一代又一代的顽强的捍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中医的抗疫方略、对肺方略也是在斗争中不断的沉淀和发展的,也是集体的智慧,中华民族的智慧。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我们光辉的旗帜,我们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让我们的“对肺方略”“抗疫方略”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风采,揭示出“中国智慧”的真谛。

(本文为文章作者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