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青花缠枝花卉纹僧帽壶交易价位及市场价值

 新用户99079681 2020-09-18

清代青花缠枝花卉纹僧帽壶

  对清代的瓷业,有一种说法“瓷艺造型,绘画*、落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发展速度快,胎釉原料配比合理”,瓷面和造型富丽堂皇,给人以富贵豪华之感。但纹饰走向繁密。

  清代著 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 所 未 有的高度。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 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胎体比较厚重,制作略显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还粘有砂粒。器物沿口部分施酱黄釉,深浅不一,呈黄褐色,为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十七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清康熙末期出现的一种低温釉上彩。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绘出图案,然后在图案内填入玻璃白,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再经画填吹点等技法将颜色晕开,使纹饰有浓淡层次,再经低温烧成。因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又有软彩之称。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已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公元1644年,清王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有利于它的长治久安,采取了一些开明的措施,例如豁免一些赋税、对于部分手工业工匠废弃了“匠籍”制等。这些措施对于瓷器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达到历史的最 高水平,进入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盛世,国泰民安,物质丰富。制瓷业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此时已达到历史上的最 高水平。

  在清代瓷器的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像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等。清代瓷器中还要了解的是,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