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文学家园】首届文学大赛正式启动,文学辉煌,成就梦想2018073001 【神州文学家园】首届文学大赛 首届全国文学大赛 【参赛选手风采作品展示】 作者简介; 王玉生,广东始兴人。论证《律体诗》平仄。论证《律绝》格型。论著《北京音韵》、《平水韵》新编。出版:《诗的律则》等五书。中华一级诗人,中国高级作家、中国高级国学师、中华诗词特级著作家、中华诗词100位优秀传承人。 汉语文化教育遗忘了的角落 王玉生 2010年孟夏月 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韵文学教学,在汉语文化教育中被遗忘了的角落。当代人绝大多数对韵文学,陌生而遥远。 所谓“韵文学”,目前还未有准确性之权威界定。笔者认为,应包括:“声韵”、诗的“语词”(诗文)、诗的(律体)“律则”(诗律)三部分。近些年来,古典诗进入小学以上学校的语文课本,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哪是不完整的韵文教学,更说不上汉语文化教育之全面性。 如果说,诗的语词是外表、声韵是肌体、律则是构架的话;那么,是舍去肌体、构架而只外表的韵文教学,是无本而求末。换句话说,是无全面意义的韵文教学。诚然,小学有诗的语句教育,进而中学以上有声韵与律则教育,才是全面的汉语文化教育。 诗歌,从《击壤歌》始,有五千年史迹。声韵,以三国魏李登《声类》起,至今约1700余年。律体诗从西晋吴隐之五绝《酌贪泉》萌生,历东晋、南北朝、约250年之探究律体诗,到隋、初唐成熟定型至今约有1400余年。 当今汉语与孔学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各地。许多外国学子在中国学习汉语文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县、地、省、中央相继成立了民间之诗社及刊物,对韵文传布,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对十三亿人的中国及海外华人,在韵文传布,是杯水车薪。韵文教育,主要是声韵(韵书)与律则而不是诗的语词。 声韵,包括《切韵》(见宋《广韵》、今《辞源》),是鉴赏隋、唐、五代、北宋(辽)、南宋(金)至理宗淳祐壬子(1252年)古典诗词用韵;《平水韵》鉴赏南宋壬子以后、元、明、清、近代之诗词用韵;秦似(1975年)《现代诗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诗韵新编》、麦小舟(1998)《诗韵新编》、尹贤(1999年)《新韵》、王玉生(2000年)《北京音韵》,此五家声韵,收字都合现代汉语,是指导今诗之古声与今声两种用韵,为古今诗之两用声韵。但前四者,除儿、耶韵目外,其余守旧《平水韵》、《中原音韵》、《十三辙》之韵目。 律则,是律体诗构架,是平仄格式。要屏除死搬呆板枯燥之说教,应从平仄格式最基本的六点精要与四句口诀学起。 一 、平仄分段。律绝、律诗的平仄分前(五言的前二言、七言的前四言)与后(五、七言的后三言)分段。因为首句尾入韵的,次句同首句平仄的前对与 后倒、三句(含以后的单句)同次句平仄(含以后的偶句)的前粘与后翻,都是分前与后两段进行而变化平仄的。这是诗的平仄规则(格式),不可忽略的前提。 二、平仄节奏。节奏是汉字的音节单位,句式以一个词(字)为单音节句式,二个词(字)以上为多音节句式。而平仄凡句尾单节奏的,不论五言或七言,前面都是双节奏。若句尾双节奏的,五言前面是三节奏;七言前面为双节奏,中是三节奏。平仄节奏与句式单位不是绝对一致的。每句尾或单或双的节奏,不管是平或仄,都是一样的的,只是或平或仄的不同。两种平仄节奏,是两种平仄类型,别无第三者。 三、平仄交替。是按诗的节奏之间以平仄相互交替,回返往复。即是首联的出句内的平仄在节奏间相互交替、往复。以后每句的平仄,都在节奏间相互交替着,只是平仄易位(相对、倒对、倒翻)或不变(相粘)而异。 四、平仄对立。即首联的对句与出句之间相应的节奏,平仄是对立(相反即“换头”)的。如果平仄不相反作对立,这叫“失对”。凡首句尾入韵的,不分五言、七言、句尾的后三言平仄,是倒对。例如:1、出句:仄平平,对句:仄仄平。2、出句:仄仄平,对句:仄平平。若首句尾不入韵的,则后三言平仄,是直接相对。例如:1、出句:平平仄,对句:仄仄平。2、出句:平仄仄,对句:仄平平。此指平韵诗而言,若仄韵诗,则平仄反之。 五、相粘倒翻。相粘,即尾联出句同首联对句之间,七言前四言(五言前二言)的平仄要相粘(相同即“重头”)。如果不相粘,就叫“失粘”。倒翻,是尾联出句同首联对句的后三言(五言与七言相同)的平仄一定要倒翻。例如:1、二句(首联对句):仄仄平,三句(尾联出句):平仄仄。2、二句(首联对句):仄平平,三句(尾联出句):平平仄。七言前四言(五言前二言)相粘,以下简为“相粘”。后三言倒翻,以下简为“倒翻”。此亦以平韵诗为例。若仄韵诗,平仄反之。 六、再相对立。即尾联对句同其出句的平仄又全部相对。 以上是绝诗的平仄规则。如果是律诗,则先颈联出句同颔联对句的平仄相粘与倒翻;次颈联对句同其出句的平仄全部相对;三以尾联出句同颈联对句的平仄相粘与倒翻;后尾联对句同其出句的平仄全部相对。 诗的平仄规则,使律体诗在句内的节奏之间、联内出句与对句之间、联与联衔接之间,避免了平仄的雷同而多样化。从而促使诗的声韵能抑扬顿挫,音调 铿锵,合律和谐。 平仄规律。诗的平仄格式,无须死记硬背。只要抓住平仄的规律(平仄间内在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现象),就可灵活自如。首句在确定诗的平仄起式与入韵或不入韵的基础上,次句同其的平仄是:入韵的七言前四(五言前二)的平仄相对(简“前对”)、后三言的平仄要倒对(简“后倒”),不入韵的全部平仄则直对(简“全部直对”);后凡单句同上偶句的平仄需相粘与倒翻(简“单句粘翻”),是偶句同上单句的平仄要全部相对(简“偶句全对”),这是律绝的平仄规律。若是律诗则继以单、偶,单、偶的重复,即为律诗的平仄规律。如此,便能掌握律绝与律诗的平仄格式。 绝句、律诗的平仄与节奏的规则:是由全部直对、前对后倒、遇单粘翻、逢偶全对的变化而变动着,最后形成与古诗不同的独特平仄规则。 由此,可以得出诗的平仄格式的简要口诀:若首句尾不入韵的、次句同首句全直对,如首句尾凡入韵的、次句同首句前对后倒,遇单句同上句粘翻,逢偶句同上句全对。 诗的平仄格式,不是生搬硬套说教的摆列其“然(这样)”,而主旨探究揭示其的“所以(为什么)然(这样)”的格式。因为世间任何事物的表象(形式),都离不开其实质(规律)而存在。所以诗的平仄格式,也包含这个哲理。因此,诗的呆板平仄格式,是由变动着的平仄规则所形成。 因而,平仄分段、平仄节奏、平仄交替、平仄对立(全部直对、前对与后倒)、相粘倒翻(前粘与后翻)、再相对立,是诗的平仄规则不可须臾的六点精要。 诗的语词进入小学以上,声韵与律则落实到初中以上,这是国家中央政府之行为,中央教育部门之付诸。用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坚持下去,全面实施韵文教育,泱泱中华来一个扫韵文盲,走出中断韵文教育之低谷,面向大众,从少数人到多数人,全面进行中华文化教育。 版权声明:本刊发布展示的诗词(对联)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图片来自华为和百度,如有侵权,请通知撤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