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影隋白瓷”可能是在模仿“玻璃”| 肉庄私房话【第四季】NO.29

 SUNHUI2vjcncf3 2020-09-19

安心玩宋瓷,必须大肉庄,欢迎收看肉庄私房话,我是元一。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隋白,隋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从青瓷到白瓷的跨越,它最大的突破是将胎釉中的金属元素主要是铁元素排杂出来,实现了透明的釉,细白的胎,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瓷。

隋 白瓷杯

玫茵堂藏

从北朝到隋代的器皿里面,我们也能看到人们在努力把器物做白做透明的迹象。那么促使工匠这种努力方向的源动力是什么呢?还有那些隋白瓷的使用者,他们制作这种透明白瓷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怎么会想到要用白瓷,甚至是那种比较通透的白瓷呢?我认为,他们想做透明如玻璃一样的器物。

玻璃,也被叫做琉璃,最早是在西方流行一种器皿材质,是古埃及人发明的,后来在古罗马古希腊时代盛极一时,在南北朝至唐代这段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时间段有大量西方的玻璃器皿流入中国,成为当时社会贵族阶层赏玩实用的“宝物”。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杯

与此同时,南北朝至唐代这个时间段又是陶瓷在本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各个窑口都已经能够烧制各种装饰复杂器型多样的器物,制瓷工艺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所以,这个时间段迎来了中国本土陶瓷和外来的玻璃器皿出现了共存和碰撞的时期

隋白釉熏炉

玫茵堂藏

那么关于隋白和玻璃的关系,有个重要的信息记载在《苏莱曼东游记》这本书里边,这本书又叫《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最早关于中国和印度的游记,全书共两卷,成书于回历237年,也就是公元851年左右。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唐代来华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记载,描述了他们出发到达大唐一路上所经历的事情和看到的不同的风土人情,关键的是,书中有一段记载了中国瓷器,原话说:“中原人持有白色黏土制作的碗,它像玻璃一样,可以看见里面盛的液体。”

这句话实际上非常重要,说的不就是透光的白瓷嘛。苏莱曼记载的这个可以看透里面盛放液体的白色黏土碗到底长什么样呢?在位于西安西郊的隋代苏统师墓里面就出土了一个白瓷杯。

隋透影白瓷杯

隋苏统师墓出土

这个杯子釉面透明,胎质洁白轻薄,灯光一打就整体通透,达到了可以透光的程度,跟灯罩一样,绝了。同样的透光白瓷在河北省内丘县城西关北出土了一件标本,这类标本在学术界被称为“透影白瓷”

隋透影白瓷杯(标本)

河北省内丘县城西关北出土

要知道这可是在隋代呀,隋代是白瓷刚刚萌芽和成熟的阶段,就已经生产出了这种白净而且要达到透光程度的器皿,可见,隋白瓷追逐的高度和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干净”、“透明”。这,似乎就是玻璃啊。

隋白釉高足杯

英国VA博物馆藏

除了文献记载,一些出土的玻璃器皿实物,也能印证白瓷和玻璃之间的一些共性。在钦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玻璃高足杯,整体造型状态和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隋白杯基本一致。

玻璃高足杯

钦州市博物馆藏

隋白釉高足杯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在陕西咸阳的韩窦墓中也出土了一个琉璃杯,器型也和隋唐时期流行的白杯造型十分接近。

玻璃深腹杯

陕西咸阳唐韩窦墓出土

经典造型的隋白杯

隋白瓷追求“透影”的质感,和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玻璃器皿的流行有极大的关联性,查阅墓葬信息,我们会发现一些重要的墓葬和窖藏里面都有玻璃器皿的发现。

比如著名的何家村金银器窖藏中,就有玻璃器物的发现。

何家村窖藏出土

法门寺地宫中也有大量的玻璃器皿发现。从出土窖藏地宫的规格来看,玻璃器皿在当时还是属于比较名贵的器物。

玻璃盏托

法门寺地宫出土

玻璃盘口瓶

法门寺地宫出土

玻璃盘

法门寺地宫出土

陶瓷制作模仿玻璃器皿的发现并非只有隋白个例,在隋唐乃至宋代都很多陶瓷品种器型的制作都和玻璃釉一定的关联性。

首当其冲的就是绞胎,唐宋的绞胎瓷器的工艺和古希腊流行的马赛克玻璃釉极大的关联性。

马赛克玻璃碗

马赛克玻璃的制作过程首先需要将不同颜色玻璃管按照设计好的图案模板捆成一束后加热融合,然后将融合在一起的柱状管切割成多个小块,再将这些小块按规律排布,再套用在模具上烧制成型。

马赛克玻璃的制作流程

(图片来源:赵宏老师《中国古代玻璃器皿》)

而绞胎瓷的做法也有一定的类似性,即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压成泥片后卷曲成一个柱状体,就像寿司卷一样,然后进行切片处理,再将切片压制成切片贴在器皿上后施釉入窑烧制即可。

切片绞胎的制作工艺

如果需要更加复杂的组合花纹,只需要多做一些切片相互组合就可以,而北宋那种通体绞胎的类型,只需要将组合好花纹的整块泥片在模具上压制成型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就可以制作出来了。这个制作过程和马赛克玻璃十分相似,呈现出来的效果也非常接近。

左:西方马赛克玻璃

右:中国绞胎盘

中国绞胎瓷器和西方玻璃器皿上同时出现羽毛状的纹饰肌理

宋代景德镇窑的蛋壳钵也和琉璃钵有莫大的关系,所谓蛋壳钵,即胎体轻薄得如蛋壳一般,我们曾经给一个宋代的蛋壳薄称重,仅仅只有75克重,几乎跟一个鸡蛋的重量差不多。

宋代蛋壳钵重量

这么轻薄的近乎脱胎的器物很难找到实用的场景,很有可能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轻薄透光的“蛋壳钵”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大妙相菩萨壁画画面最中心的菩萨手持一个小钵,这个钵的造型和宋代的蛋壳薄十分接近,从画面来看,这个小钵能够透出遮盖在后面的手指,所以应该就是一个琉璃钵。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大妙相菩萨壁画局部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隋代透影白瓷,唐宋的绞胎,景德镇窑的透影蛋壳钵,这些器物似乎都在尽力与玻璃靠拢。

玻璃在唐宋时期是非常珍贵的器物,大部分要从中东远道运输而来,当然也有国产的,国产玻璃制作难度大,在透明度纯净度上都远不及进口玻璃。而陶瓷确是非常好的替代品,唐宋时期瓷器大发展,用瓷器可以去替代众多的贵重材质,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瓷器模仿金银器、漆器、玳瑁等等材质的案例。而瓷器模仿玻璃器皿可以大大降低制作的难度,降低成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